环球时报/2015-11-30/ 第12版面/娱乐·体育 /作者: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婷
《火星救援》海报
刘慈欣有一个著名观点,他认为“传统文学发展到现在,故事资源接近枯竭,作家应该到科学中去寻找故事灵感”。电影《火星救援》的原著小说就是这样一部“从科学中来,到科学中去”的畅销作品。截至29日,这部在中国上映5天的好莱坞大片已累计票房3.1亿元。有人说,《火星救援》不仅为火星电影正了名,还进一步丰富了太空题材片。未来,太空电影很可能遵循“一年一大爆”的节奏上演好戏。
科幻大片不拒绝77岁
《火星救援》讲述的是一名被遗落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如何自力更生并奇迹般获救的故事,被比喻为“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该片导演是77岁高龄、曾执导首部《异形》的雷德利·斯科特。今年的好莱坞导演界“老兵不死,老树开花”。前不久,70岁的乔治·米勒鏖战大漠,拍出《疯狂的麦克斯》,被赞为2015年度最热血刺激的电影。没想到随后便杀出更不服老的雷德利。这把年纪依然勇于突破电影科技的极限,看来创作才是保持年轻的第一法宝。
雷老在科幻片史上有着显赫地位,《异形》《银翼杀手》都是他的代表作,其黑暗阴冷的导演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如今的许多科幻大片都喜欢走暗黑风,动不动就玩深沉、秀深度。然而这回雷老风云突变,拍出《火星救援》这样一部正能量爆表的神作。同样是远离地球、危机重重,去年的大热科幻片《星际穿越》里的人物各个泪腺发达。在那部片子里,马特·达蒙出场时还没说台词就嚎啕大哭。而在《火星救援》中,即便独自一人面对火星恶劣的生存条件,马特·达蒙扮演的植物学家依然是神经大条、逗比乐观,甚至快乐地种起火星土豆。影片各种插科打诨的笑料之多,许多喜剧都要自愧不如。据说,很多植物学家为表达对《火星救援》的喜爱,用影片主角的名字命名了新发现的植物。
少了大反派照样火
对于一部以拯救为核心的影片,《火星救援》的基调延续了好莱坞主旋律的“伟光正”套路。片中没有设置一个反面角色让人去恨,所有人都在为救援行动贡献心力和热情,为救一名宇航员不惜动用几十亿资金。
从《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际穿越》再到《火星救援》,倒霉的马特·达蒙一直处于求救状态,好在他的同事个个情同手足,新片中的队长更是一名坚强的女性。在《火星救援》原著小说里,这名女队长戏份并不重,但电影剧本却大幅加戏,将她塑造成有勇有谋的女豪杰。据说,这个改动是应协拍方美国宇航局的要求而做,目的是“鼓励女性投身宇航事业”。不过,估计剧组也有“温暖孤独理工男”的意图吧。
由于兼具寓教于乐的属性和政治正确的立场,美国主流媒体对《火星救援》赞不绝口。不少中小学已经把这部电影列为科学课程的教学影片。然而赞美声中也有吐槽的声音传来。美国多家亚裔协会近日向影片表达了强烈抗议,原因是原著小说中的几名亚裔人物在电影里被改编成白人或是黑人角色,这在对种族问题极其敏感的美国,很容易被理解成种族歧视。不过《火星救援》的编导未必是有意为之。一方面,片中亚裔角色的戏份其实并不少。另一方面,“关键时刻还得靠中国相救”的剧情再次抢镜。只是不知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像航天事业一样争气,拍出世界水平的科幻大片。
硬科幻,要的就是纪实感
科幻电影历来是好莱坞的重要类型片,也是最能体现电影工业实力的产品。纵观全球,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国能稳定高产地为全世界制造一个又一个幻想奇观。不过细看之下,许多所谓的科幻片无非是披着科学外衣的纯幻想片,本质上没把科学原理放在眼里。诸如最经典的科幻系列《星球大战》,片中经常出现不绝于耳的太空爆炸声,超光速旅行跟玩儿一样,所有飞船都自带重力,故事动不动就发生在longlongtimeago(很久很久以前)。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观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电影从业者也开始重视影片的科学依据性。科幻界把尊重科学定理和技术缘由的影片,称为“硬科幻”,以此区别于以科学为幌子的软科幻。有时硬科幻之硬,都让人难以分辨哪里是“科”,哪里是“幻”。《地心引力》里除了宇航服比现实中的稍微先进一点外,各种技术细节完全与当代人类宇航技术吻合。《火星救援》从头到尾充满纪实感,地球与火星的信号传输需要15分钟、宇宙飞船靠自转制造引力等细节,都体现了剧组对科学技术的尊重。
作为硬科幻的又一部代表作,再加上IMAX巨幕的视觉体验,给《火星救援》打个高分并不过分。美中不足是救援过程有点太过顺利。对比《异形》中外星怪物花样折磨人类的虐心指数,难道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年纪大了,心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