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汉之道养生会馆的轶人轶事

2015-11-29 04:54:44廖仲康
上海商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弟子规企业

文/廖仲康

(作者系上海沐浴行业协会秘书长)

她没有显赫的头衔,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刚涉入足道养生行业不久的企业家。但她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打动了员工的心,赢得了顾客的心,争得了市民的心,获得了朋友的心。在员工的心目中,她是一位慈母,是一位比亲人还亲的大姐;在顾客的眼里,她是一位气质高雅,极具亲和力的董事长;在社区周边的居民中,她是一位处处受到尊敬,深得民心的慈善家;在朋友圈里,大家都亲切叫她陈姐,凡提起她的名字,大家都会跷起大拇指,为她的人品所折服,上海滩不少社会名流、著名企业家、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都是她店里的座上客。她,就是上海汉之道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凤珍女士。

上海汉之道养生馆位于延安西路、程家桥路口。在上海足道界汉之道的规模并不算很大,但关于汉之道的企业文化、关于汉之道董事长陈凤珍的人品,业内人士都有很高的评价。怀着几分神奇,更多的是敬佩之情,笔者试图对汉之道和陈董事长作进一步的了解,但几次采访,都被陈董婉言谢绝了。在她看来,汉之道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小店,汉之道所做的也只是一个企业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宣传的。只是由于笔者特殊的身份,最后,她还是答应可以和我聊聊工作,但有个前提,希望不要作宣传。

听着她慢条斯理的叙述,一个平凡而又确实不平凡的企业,一个普通而又确实不普通的企业家形象,逐渐展现在我的面前:陈凤珍所说的一切的确是很平淡、很简单、很普通,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细细想来却发现,平淡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简单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看似普通却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有许多问题值得去研究、去探索。尤如一杯清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香味,但慢慢品来,却会感受回味无穷。

以正道捍卫企业的荣誉

上海有些小的足浴店,尤其是街头巷尾的无证小店,其实都是由以前的“发廊”或“洗头店”摇身一变而成的。这些店名为“足浴或油压”,实际上或多或少都在从事色情活动,在业内称为做“混水”生意。俗话说“一粒鼠屎坏了一锅粥”,由于这些小店的不规范行为,也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使得不少正规经营的足道店蒙受了不白之冤。听说去足浴店做按摩,不少人便会想入非非,听说儿女在足浴店上班,父母亲便会有一份担忧。面对世人的偏见和舆论的压力,陈凤珍坚信的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她对员工说,汉之道,顾名思义,是中华民族的做人之道、养生之道;汉之道,奉行的是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足道保健养生的理念和疗效带给每一个来汉之道的消费者。因此,陈凤珍对汉之道立下的第一个规矩,也是最根本的规矩,就是汉之道只做“清水”生意,决不允许员工淌半点“混水”。员工进店,宣布的第一条店规就是,为客人只提供健康服务,谁违反谁就走人。久而久之,这条高压线就成了员工的自觉行为。凡是客人有过分要求的,员工就会明确告知,我们汉之道只提供健康服确告知,我们汉之道只提供健康服务,请客人们理解和支持。陈凤珍这样做,在一开始有不少人并不理解,认为有钱不赚是傻瓜,在企业创业阶段,店里也确实为此损失了不少客源,企业经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陈凤珍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目前人们争议比较多的足道企业,我们必须以自身的行为向社会证明,我们走的是正道。靠歪门邪道,虽然在短时间内会赚点钱,但这钱来的不干净,而且会把员工带入歧途,企业也不会长久。由于陈凤珍坚持走正道,使汉之道无论在业内还是社会上都赢得了好名声。个别原本有邪念的员工端正了想法,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如今,面对社会上的种种非议,汉之道的职工都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汉之道每一个员工都是健康的使者,我们带给百姓的是保健、养生和光明!一些希望通过做足疗来达到保健养生的人成了汉之道的常客,一些家里原来有顾忌的不仅支持自己的丈夫和家人来做足摩,自己也会常常光顾汉之道,有些外地的父母亲原本认为子女在上海做足疗觉得脸上不光彩的,也纷纷改变了看法,感谢汉之道为儿女的健康成长作了贡献。社区街道的领导也理直气壮支持汉之道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汉之道的企业声誉,也带来了不错盈门,企业的经营业绩稳步上升,汉之道员工的月收入也都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

以孝道净化员工的心灵

如今,员工的教育成了许多企业头疼的问题。“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诸多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现在年青人的价值观、就业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光靠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管理的办法,对80、90后的青年员工已难以奏效。招工难,留工更难,综合素质差,难以管理等等问题,已成为困扰许多足道企业发展的一个共同性话题。

陈凤珍管理企业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她把员工的教育看得比企业的发展更重要。在她看来,一个企业的成败,是同员工的素质紧紧相联的,特别在健康养生行业,员工品行不好,就会损害企业的形象,企业就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因此,自创办汉之道以来,她一直坚持把员工的教育放在企业工作最重要的位置。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谨认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孝道是天下第一道德。陈凤珍以此为据,选择了由康熙年间编著的我国最著名的道德启蒙教材《弟子规》。《弟子规》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学典籍编纂而成,核心思想是“孝梯仁爱”,三字一句,浅好教材。学习《弟子规》,可以让人懂得感恩和孝顺,学会怎样做人。为此,陈凤珍助印《弟子规》,发给员工人手一册,她还坚持每天抄录其中一段用手机发送给每个员工,让大家自觉去背诵,还坚持每天在上工前集体诵读;为加深大家对《弟子规》的理解,她还请专业慈善机构的老师上门讲学。两年多来,《弟子规》已讲了二十四课。不仅如此,她还利用空闲时间,经常组织员工互相交流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联系实际进行自律反省。每年还在员工中间开展孝道评比。凡获得孝道奖的员工,陈凤珍不仅对员工本人进行奖励,还把奖励转送给远在外地的父母亲,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分享儿女健康成长的喜讯。自汉之道开展《弟子规》教育以来,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风气也为之一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事、善待顾客、讲究诚信在员工中蔚然成风,《弟子规》所传授的思想逐渐成为企业和员工的自觉行动。同事之间,大家都会互相谦让,互相照顾,有困难大家都会自觉去帮,谁也不会为一些利益间的事去红脸。大家都觉得,汉之道就是一个大家庭,同事之间就象兄弟姐妹一样。在这里工作就是开心,浑身都是劲。凡是企业的事,员工都会不分彼此地抢着去做;去敬老院做义工,大家都会争着去,约定的时间来到,大家就早早在那里等候时间来到,大家就早早在那里等候了,有些老年人由于身患疾病,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谁也不会嫌脏,而是像亲人一样为他们服务,令敬老院的老人十分感动。反映在日常的经营中,汉之道讲究的是诚信第一,在汉之道没有虚假广告,没有讹人的折扣,没有伪劣的产品,仅以出售燕窝产品为例,汉之道为了给来店客人提供货真价实的养生补品,陈董利用长年在印尼经商的渠道,直接从印尼进口原装的燕窝,不仅价格要比市场便宜一倍,而且不参半点假货。顾客都为汉之道诚信待客的精神所感动。另外,凡是到汉之道来的客人,总能看到员工中洋溢着内心喜悦的笑脸,都有宾至如归,比家还温馨的感觉,大家的共同感觉是,汉之道的员工真好。汉之道的《弟子规》教育不仅在企业中发挥了很好作用,在社区街道及周边地区也传为佳话。每逢汉之道举行道德讲座,汉之道便人满为患,街道领导称赞汉之道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了一件好事。

以修德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陈凤珍出生在一个清贫家庭,祖上世代信佛,“积德行善,与人为善”是陈氏家族的行为准则。纯朴的家风,严格的家教,使她从小就养成了“为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做事要诚信”的优秀品质。在家里,她孝顺父母,善待姐妹,邻居都称她是乖女孩;在学校,她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她自律、谦和、富有涵养的品德又被同事视为行为的楷模。即使在下海经商的年代,她遵循的依然是“勤劳致富”的原则,为了做成一笔生意,常常是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即使无功而返也从不放弃。那年在印尼采购木材,早上五点就赶往山里,直到次日凌晨三点才回来。她以自己的双手,以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从不搞歪门邪道,赚昧良心的钱,“无奸不商”的定律在陈凤珍身上失去了效应。在同行之间,她坚持双赢的原则,互利互惠,凡事以诚信第一,从不欠别人一分钱。生意上的朋友有困难时,她总是鼎力相助,有些客户欠她的货款实在无力偿还时,她往往是一笑了之。至今,尚有不少人还欠着她的钱。她为人处事的座右铭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在舍与得之间,她往往首先是考虑“舍”,有舍才有得。正是这种坦荡的气度,使得她在上海木材界赢得了很好的声誉,生意也越做越大。2004年印尼发生了大地震,那年陈凤珍刚好在印尼采购木材,面对成千上万遇难者的遗体,使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她毅然决定告别已做得十分火红的木材生意,转行创办养生慈善事业。回到上海后,几经周折,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念,创办了汉之道养生会馆。

陈凤珍对佛教有很深的渊源。2012年她正式皈依佛门,师从藏佛泽仁扎西堪布。从此,她潜心修行,以“律己、正人、积善、行孝”为已任,把传播中医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作为崇高使命。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使得汉之道与其它足道企业一个根本区别在于,汉之道把养生和慈善事业作为企业的根本宗旨,而企业赢利则放在第二位。所以,陈凤珍在创导健康养生理念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上。她把汉之道作为社会道德讲座的基地,聘请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公益机构“真如堂”及“巴学园”的老师在汉之道免费开办道德讲座,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组织汉之道的技师定期到附近龙柏七村的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提供扦脚、足疗和按摩服务;发动社会各界朋友,积极参与感恩净明素食馆为老人免费提供午餐的善举活动;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为推广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到处奔波……

听着陈董的叙述,使我原本有些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突然间好像明白了许多道理。“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诚友好待客、堂堂正正立世”,陈董身上所体现的那些品德,不正是中华民族原来的本色吗?为什么现在就这么难觅呢?面对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官场上习惯讲空话、套话,不愿为百姓办实事;生意场上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成风,朋友间以利益为重,难见真诚等等。陈董的回答是:要改变社会风气,只有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我是个普通百姓,我只想做一个清白的人,只想把自己企业的员工教育好,只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为他人、为社会做点善事。再也朴素不过的语言,但在如今的社会上要真正做到却很难。

一个普通的人,做了一些普通的事,却受到了普遍的赞扬。如今的老百姓,相信这样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猜你喜欢
弟子规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弟子规·泛爱众(一)
快乐语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14
弟子规·谨而信(十三)
快乐语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48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