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之下融通至上
“媒体融合”是2014年的热词,更是风向,而至2015年,显然已成为一条经得起推敲、受得起褒奖的可行之道。融合是记者写稿多用网络语言吗?融合是用图片视频来改造传统报道吗?融合是让传统媒体涉猎并不擅长的商业平台吗?媒体融合元年,变革没空反复排练,从数字到数据,从用户到客户,从互动到互联,从融合到融通……若再顽固地板着一张脸下去,势必会成为与时代分手的前奏。
互联互通是一条脚下之路,无论是公路、铁路、航路还是网路,路通到哪里,人们的合作就在哪里。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2014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致开幕词时,提出要着力推进互联互通。
人们常会拿“新媒体”来讨论,可什么才是新媒体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新媒体可以抽象成4个方面:一种形态是社交媒体,核心是分享一切可以分享的东西;第二种形态是自媒体,原则是自己拥有一切可拥有的东西;第三种形态是政务媒体,核心思想是公开一切可公开的东西;第四种形态是数据媒体,指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计算一切可计算的东西。
从自身发展来看,传统媒体往往满足于自己的发行量、收视率,这充其量只是数字而非数据,你知道自己的用户中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你知道他们的收入状况吗?缺乏市场细分,缺乏数据支持,是传统媒体的通病。
从表现形态来看,互联网数字时代的出现似乎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我们看到微博、微信上出现了阅读量,在网站上出现了点击率,但这仍停留在数字表面。
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工具,新闻事件的讲述不再是唯一版本,而呈现出多样性,通过不同节点信息的整合,提炼出不同主题,从不同角度提炼出故事本质。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网,更重要的在于数据之间的链接,通过数据进行探索,通过一个数据发现另一个数据,甚至预测未来。
了解了什么是新媒体,掌控了移动互联大数据思维,“融媒体”的诞生与进化便顺理成章、势在必行。
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体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大规模的信息生产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记者通常居于信息传播的核心位置,新闻报道由具有专业经验的人员把关,体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受众对信息干预能力较弱。
新媒体打造平台、吸引用户,在集中大量用户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新媒体大多需要资本投资,体制上更加市场化。
全世界的传统媒体转型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模式和规律。中国很多传媒集团成立了新媒体公司,上海传统媒体转型着力打造上海观察(一款只在互联网上发行,以APP、网站、微博、微信等为载体,以收费阅读为盈利模式的资讯类产品)、澎湃(结合新闻问答和个人定制,利用记者专业优势报道热点新闻,利用互联网优势解读热点事件)等平台,核心理念是:我们卖的不是内容,是内容给用户创造的价值。
其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根本无法割裂开来,“融媒体”既不是单纯的传统媒体集团,也不是单纯的新媒体集团,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生成合力的一个平台。“融媒体”的内容将更加产品化、产品将更加服务化,读者、观众、听众、网友、粉丝变成了服务的用户,一旦内容产品给用户创造出价值,用户也就变成了客户。用户和客户的概念决定了“融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应对数字革命和新兴媒体的挑战,适应全球传媒格局变化、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央媒体率先启动了媒体融合的探索。从2012 年7月起,人民日报先后在人民网、新浪、腾讯三个平台开设法人微博账号;新华社打造出“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新华视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这种媒体新形态改变了信息与人连通的方式。
当前我国的媒体转型已经迈出与用户互动的第一步,开设微博、微信、微视,开通电子报留言、网站新闻评论,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了解用户想看什么、想说什么,而互动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换句话说,用户是否愿意与你互动,才是面临的课题。互动的高级进阶形态必然是互联互通。
建立用户数据库,完善内容资源库,开展用户数据分析、需求挖掘等研究,探索能够将线上资讯与线下生活相互关联的服务型产品,成为“融媒体”互联互通的共识。
媒体融合是一场全方位的革新,也是一场新的艰苦创业征程。新的传媒格局在融合融通中实现基因重组、缔造生长。一切的传播都将互联化,结合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版权思维和底线思维,从内容走向服务,围绕服务探索模式,把新闻内容经营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在媒体融合的步伐上,谁率先抓住机遇,谁就率先抓住了市场,谁抢先一步,谁就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