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晓伟
(大连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 辽宁大连 116028)
1.1.1 家庭的溺爱
现在处于大学阶段的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的,从上到下都受到家里人的悉心照顾。独生子女在物质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家里人把好吃的好喝都留给孩子,好多孩子都长的胖嘟嘟的。但是让孩子吃太多的食物不是爱孩子的表现,相反,有可能因为吃太多的食物导致孩子身体素质变差,有句俗语说的好“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所以做家长的不要把孩子包裹的太严实,也不要吃的太饱。
1.1.2 中智力轻体育
大家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给予了孩子生命,同时也是孩子的塑造者,所以说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父母的思想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开发,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出生后为了孩子能够上一所有名小学,开始让孩子学习数学、拼音、英语、美术、绘画、钢琴、唐诗等。前段时间播出的《虎妈猫爸》中,倩倩的妈妈为了她能够上一所好的小学,拒绝让她参加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更严重的是倩倩的老爷为了督促她学习,把电表的数字拍摄下来,以这种形式监督孩子的学习,最后导致孩子患上了严重抑郁症。
到了中学、高中阶段为了孩子能够考出更加优异的成绩,不顾孩子的身体的承受力,开始为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对孩子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严重超越了孩子的身体负重,让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脸逐渐消失。走在大街上我看到好多学生都是低头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1.3 父母缺少体育锻炼的观念
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对多的就是学习学习……很少在孩子面前提起出去锻炼,父母每天就是上班下班,有时间就是和孩子出入各种学习班,很少有时间出去锻炼,所以,在孩子的观念里很难形成锻炼的意识。因此,孩子逐渐对锻炼失去兴趣,也不愿意关注类似的活动,我们在学校里,学生经常说最不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课,他们认为体育课与他们的学习毫无关系,上课之后身体极其疲乏,所以对体育活动根本提不起兴趣。
1.2.1 社会风气的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也产生重大影响。在经济的变革时期作为人们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被时代的风潮所感染,价值观念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变化。虽然人的价值观念具有传承性、指导性和不可动摇性的特质,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挑战下,一些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偏斜,做出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例如,投机倒把、行贿受贿等行为。社会的不良风气传播到学校里,促使一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扭曲,开始抽烟喝酒更有甚者开始吸毒,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发展。
1.2.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不健康的书刊、色情与暴力的影视、低级庸俗的音像制品、色情网站等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和倡导的一些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受大众传媒的思想的影响,整天沉溺于游戏中,真可谓是“废寝忘食”,大学生怎么会有意识、有意识去参加锻炼,以至于到体育测试时不及格。
1.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深社会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为学生创造好环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虑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黑网吧、情侣旅馆、毫无卫生条件的“麻辣烫”,星罗棋布;小商贩兜售的各种劣质商品。学生在吃完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后怎么会健康的成长,学生身体怎么会有营养。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日下,令人担忧。
1.3.1 体育器材匮乏
最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部分学校的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宿舍窄小、拥挤。学校的体育器材更是匮乏,一部分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体育器材只对体育生开放,导致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去锻炼身体
1.3.2 学校的体育场地的限制
东部地区每个学生的平均体育面积为4.57m2,中部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4.74m2,西部生均体育面积为4.96m2,东西中三个地区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4.75m2。在我们调查的90所学校中,依据他们的办校规模计算他们的生均体育场面积,只有31所学校达到了标准。其余均为达标。每个学校的之间的生均面积差异很大——最多的是8.2m2,最少的是3.12m。由此可见,体育场地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体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1.3.3 学校思想风气的影响
校园的思想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基础,同时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但是由于高校中蔓延和传播者一些不正之风,导致一些学生虚荣心增强好逸恶劳,崇洋媚外。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1.4.1 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
上大学之后,住宿都是集体类型的,同学之间会相互产生干扰,有的学生可能习惯早睡,但是由于同宿舍的其他人员喜欢晚睡,自己早睡不能休息好,因此也逐渐养成了晚睡的习惯,早晨起不来,早饭更是没有,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睡到下午,起来吃几包方便面就继续玩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学生严重的营养不良。
1.4.2 没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能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虽然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刺激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但效果不大。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在寝室、食堂与教室之间流动,没有兴趣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部分大学生还在体育考试中不讲诚信,让人代考。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课下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非常少,如果规定每次锻炼的时间为30min,大概有24%的男生,每周只参加2次体育锻炼,还有百分之十多的男生于体育基本就是绝缘体;女生每周锻炼两次的只有10%,还有一部分认为锻炼只是留给胖人的身材苗条不用参加锻炼,误解了体育的真正含义。
各层领导首要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引起对体质弱是群体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各层领导迎合时代的发展,开展以一些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参加的体育活动。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制定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运动的实施者同时也是体育运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师除了具备必须的一些体育常识外,还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相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开展一些必要的保健常识活动,进而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保健知识。
一般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育场馆,但是体育场馆的大小、体育设施都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可以通过向社会征集一些赞助商。例如,有的学校在运动会期间会为一些商家做广告,商家的产品大卖,学校的体育物质条件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生互利互赢的效果。体育设施的增加和体育环境的改善会促使更多的体质弱势群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多对体质弱势群体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扶持,但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自身的主动性,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对太体育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不仅从物质上进行帮助还有从精神上对他们进行激发和鼓励。
[1] 贾义政.安徽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7-68.
[2] 孙可.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新课程学习(中),2011(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