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的基本观点

2015-11-29 12:11:48刘少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族学田野民族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的基本观点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应持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解读。通过借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研究者展示了研究领域和视角。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必须尊重被调查者的文化传统,从整体文化中去透视体育特征,从不同的环境中去寻找特殊规律,从实践检验中去寻求真实,才能使田野工作更加顺利和深入。正确的观点是田野调查的基础,是调查者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观点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发展、促进族群认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同时它以“神秘性、不可间断性和不可再创性”[1]表现出这种文化元素的脆弱与濒危。当前,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使传统的文化加速消亡,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厚功力的体育项目更是面临失传。深入广泛地开展田野调查,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体育项目进行抢救式的挖掘、整理和记录,是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观点去进行田野调查,是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审视的问题。

1 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

1.1 田野调查

1850年左右,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殖民主义扩张,开始深入“异文化”地区进行文化调查,这就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形成原因。1914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英属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做调查,因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返回,不得不在当地呆了4年,其中在一个叫特罗布恩德的小岛上做了34个月的调查。他学会了当地土著人的语言,调查了各种风俗,写了多部专著。其中《西太平洋航海者》描写了当地居民一种叫“库拉圈”的游戏。通过对“库拉圈”功能的描述,马林诺夫斯基成为参与式田野调查的开创者,其文化功能理论也给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22年,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通过对波利尼西亚萨摩亚人、毛利人、汤加人关于对“hao”的交换游戏的描述,在《礼物》中论述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1969年,美国人类学家特纳通过对赞比亚东部恩丹布人治病仪式的描写,在《仪式的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描述了人在“通过仪式”中地位和角色的转变。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以棒球运动为例,在《实践感》中运用“场域”和“惯习”概念,阐释了人类学的实践理论。1971年,美国阐释人类学大师格尔茨通过对印尼巴厘岛当地人斗鸡游戏的论述,在《文化的解释》中,提出了阐释与“深描”的理论。格尔茨说:“事实上,这些论文的大多数不是理论探索而是经验研究,因为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2]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看家本领”,是研究异文化的基本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学和人类学传入中国,从此就有了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手段的专业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一向重视民族学的研究和发展,重视对民族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确定了以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为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学研究为民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民族识别工作、民族社会调查和民族社会性质的研究等。”[3]中国民族学认为:“所谓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4]宋蜀华、白振生先生提出:“可以这样说:没有实地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5]开展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是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综合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理论,开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学术前景。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调查

从1982年开始,在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随着4年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以及科学论文报告会的定期召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民委和体育总局组织专家,经过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推进比赛场地。1990年8月,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组织文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出版。“经过4年的苦干,编辑组共收集150多万字的调查材料,近200位的作者队伍,收录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体育项目的条目。”[6]这部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手段的巨著,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划时代的标志。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组织专家深入田野,录制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锦》[7],系列片共有10集141个项目,成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和记录的典范。在这种趋势下,许多体育工作者开始深入田野,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例如,在国家民委的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深入广西、云南、贵州、内蒙、新疆、西藏等省区,对11项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和记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走进民族村落,深入开展其体育文化田野调查,是这一领域科学研究科研工作的方向。

然而,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一些学者在田野工作只是走马观花,发一些问卷,拍一些照片,简单地做一些访谈,将看到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并不能称得上是严谨的田野调查。真正能够深入到研究对象内部、从参与观察视角出发去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见。能够综合相关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描”的学者更不多见。胡小明先生讲到:“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类学这些母系学科不能很好地起到理论支撑时,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必须紧密依靠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去进行。”[8]因此,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开展田野调查,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2 文化相对论的田野调查观

文化相对论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提出,并由其学生赫斯科维茨将其发扬,成为文化相对论的代表人物。“赫斯科维茨认为,一切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对各群体本身所起的作用都是相等的,因此,文化谈不上进步和落后。”[9]西德尔·西尔弗曼认为:“文化和文化过程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术语,在最初的情景下来理解,而且必须排除观察者的民族中心主义标准。从较深的程度上来说,文化相对主义将文化视为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对其自身而言都是特殊的,并只有通过其自身才能够被理解。”[10]

文化相对论告诉人们,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立的体系,尽管不同的项目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文化传统和价值是平等的,都能服务于自己的民族和族群。因此,在调查中一定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尊重调查对象,尊重他们的习俗和禁忌,勿以猎奇的眼光或心理去探究每一项体育活动。在调查中,调查者要努力忘却自己的身份,以“参与观察”的视角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本地人真实的体验。2008年9月、2009年3月和2010年9月,笔者曾3次进入云南弥勒县境内的彝族阿细人聚集的可邑村进行体育文化产业调查,阿细人对摔跤情有独钟,当问到摔跤手是怎样学习摔跤技术时,他们却说:“摔跤不用学呀,自己就学会了。”2010年7月,笔者进入内蒙古锡林浩特西乌珠穆沁旗,对蒙古族搏克文化进行了调查。在访谈搏克文化代表人李巴特尔时,他说:“蒙古族搏克是摔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其传承方式具有自己传统的文化“范式”,与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原则、训练原则、师父带徒弟等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在调查中做到“尽量忘掉自己的身份,做一个合格的本地人”,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够很快地融入社区,开展深入的文化调查。如果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横加评论和指责,就会犯文化中心主义的错误,也会遇到很大的麻烦,甚至被迫离开,结束自己的调查。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要求主位与客位相结合、观察与参与观察相结合。

3 文化整体论的田野调查观

人类的文化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论要求从社会整体看待事物,要把事物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马林诺夫斯基指出:“部落文化研究各个方面的整体现象,必须同样对待那些普遍的、乏味的事物与那些使人感到震惊的、不同寻常的事物。与此同时,整个地区部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在各个方面之间通行的连续性、规则和秩序把他们连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11]马林诺夫斯基还运用生理学的类比来描述文化的整体功能,他指出:“我们可以这样说,正式的方法相当于在一个关键序列陈述中观察和证明的方法。”“但是功能是根据科学原则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再次陈述……是对器官以及周围所发生事情的完整分析。”[12]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意味着社会是整合在一起的整体,社会的各领域通过他们互补的功能而连接在一起。莫斯《礼物》中描述“hao”的功能时指出:“我们关注的是‘总体’,系统处在它们的总体之中……只有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我们才能看清楚它们的本质、它们的运作过程、它们实现的方方面面,才能捕捉到那美妙的一瞬间,社会以及它们的成员通过自身的情感和他们的处境来理解他人。”[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其文化整体体系中的一种符号表征,它与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宗教、婚姻、艺术、语言、生产活动、生存环境等密切相连,通过体育的视野透视文化整体,通过整体文化整合体育特征。2010年5月4日—10日,笔者深入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县旧州镇开展了壮族绣球制作工艺文化调查。作为体育文化载体的绣球,已经从民俗活动中走出,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通过绣球文化的研究,可知这种活动与百越民族早期的狩猎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古代百越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其娱乐形式上反映了壮族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等社会状况;从制作形式反映了壮族传统的刺绣、织锦工艺;从填充物可以反映壮族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稻谷文化;从图案上可以反映出壮族传统信仰崇拜和受道教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形式,只有把体育纳入到民族文化的整体中去加以说明,才能通过相关民族的文化逻辑获得传统体育活动的意义,也才可能获得对体育方式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中,首先要关注文化的整体,从整体审视个体,从个体透视整体,即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的整体观。

4 文化适应论的田野调查观

生态人类学认为:人类文化的适应包括族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美国人类学家哈定指出:“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创造与保持,前者是一种结构和模式的进化,这种特定的结构与模式能使一种文化或一种有机体实现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后者为一种稳定化趋势,即保持已实现的适合的结构和模式。”[13]文化的适应既要协调于文化所处的环境,又要协调于周围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既要包括同质文化之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又要包括并存不同文化间的关系,还要包括文化与其他社会事实的关系。

同样,某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必然与这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虽然在文化的进化、传播、冲突和重构中其文化特征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其文化核心元素会传承下来,各民族也会在文化变迁中努力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质,以期展示自己的民族自尊和族群认同。2001年1月,笔者深入到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和西蒙县做体育文化调查,对孟连傣族和西蒙佤族的舞武文化做了比较研究。傣族的舞蹈和武术表演是在象脚鼓和铓锣的伴奏下,以舒缓和轻柔的姿态进行表演的;而佤族的舞蹈则是在木鼓的伴奏下以热烈、威猛的身姿进行展现的,两地相距几十公里,但其体育文化特征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傣族生活在“坝子”上,以稻作文化为经济文化类型,信奉佛教,以“水”的柔美为文化特征;而佤族生活的山顶上,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经济文化类型,信奉本土宗教,以“火”的热烈为文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特征是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在进行体育文化调查时,一定要注意到其文化的适应性。如果不考虑到这种文化的适应性,从主观主义出发去生搬硬套,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5 实践论的田野调查观

文化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把社会结构分成有意识模式、无意识模式、机械模式和统计学模式4种。“有意识模式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为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或称为‘家乡式’;无意识模式是指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当地人没有意识的真正结构;机械模式指某一社会法则所规定的人们行为;统计学模式指对那些违反社会法则的行为的统计。”[14]列维·斯特劳斯的这种结构划分,使人们意识到在调查中仅靠客观观察到的现象和主观的逻辑分析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事物真相的,需要人类学家打破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立场的传统束缚,通过实践检验来达到自己的研究。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为了寻找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契合点,以便在“结构”和“能动者”之间建立起辩证关系,提出了“实践”“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布迪厄提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惯习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确定了一种立场,即一种明确地建构和理解具有其特定‘逻辑’的实践活动。”[15]“我们将布迪厄的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不如遵循布迪厄自己的解释,将其看作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布迪厄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社会和经济实践进行分析,但同时他又暗示了对传统人类学方法的批判与反思。”[16]通过实践论分析,可以看出在田野调查中要排除相关因素的干扰,通过表面去探讨真实,在相关的领域中去探寻事物所形成的基本规律。

2007—2013年,笔者曾11次进入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聚集地,开展“文化变迁对猎民健康的影响”调查。在前期文献研究中,笔者了解到由于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对鄂伦春族猎民的健康有着很大影响,然而却未能了解到准确的数据和具体的原因。因此,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对10个乡村600多名村民进行健康测试,通过走访乡政府、卫生院和派出所对村民的人口结构和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运用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方法对影响村民健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实证的方式对鄂伦春族猎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实践检验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人们主观的猜度和客观的想象,从而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田野工作,必须打破调查中自我主观臆想和客观表象的蒙蔽,通过实践检验,研究不同体育事项在其特殊的“场域”中所形成的“惯习”,阐释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价值和作用。

6 结语

由于学科的相对滞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正确的方法、明确的观念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田野调查的基础,由于当前体育学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还没有建立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对指导从事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田野调查任重而道远,田野调查的基本观点是对调查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影响调查成败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调查基本观念的论述,试图为民族传统体育学者展示一条研究的思路,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向更高空间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金星华.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53.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1.

[3][4][9]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13-151.

[5]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科学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73.

[6]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7]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锦[M].北京: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2003.

[8]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34.

[10]高丙中,周大鸣,赵旭东.人类学的四大传统[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322.

[11]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

[12]高丙中,周大鸣,赵旭东.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145-156.

[13]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

[14]王铭铭.20世界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74.

[1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64.

[16]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49.

责任编辑:郭长寿

Basic Ideas of Traditional Sports Field Investigation

LIU Shaoying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materials and the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basic concept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ield investigation.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researchers could find research field and perspective about the research.People who study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must respect the respondents’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have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overall culture,find special rule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seek truth from practice test,so they could make the field work smoother and deeper.The correct view is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lso the investigators should have conditions and the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field investigation;view

G852.9

A

1004-0560(2015)02-0141-04

2015-01-12;

2015-02-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8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子项目(13&ZD140)。

刘少英(1959—),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民族学田野民族
2023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专题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希望的田野
我们的民族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在希望的田野上
金桥(2018年5期)2018-09-22 02:16: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