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超 张 煌 周黎妮 王 姝
2015年6月8~9日,国防科技大学举办第四届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主题为“科技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利益拓展:挑战与对策”,与会近6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国际安全合作”、“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与保护”、“中外科技合作的战略影响”、“网络空间安全利益与战略稳定”、“海洋安全合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安全合作。国防科技大学政委王建伟中将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应对诸多传统安全问题的同时,积极应对日益紧迫的信息安全、太空安全、科技安全、海外公民与企业法人安全等许多新领域安全挑战,塑造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良好安全环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需要处理好中国和平崛起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动之间的关系,把握世界格局变迁的趋势,通过合理阐述中国发展愿景建立国际政治互信,并避免在处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日矛盾、中印关系、南海问题等方面出现颠覆性外交战略错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不只是一条路、一段航线或一批基础设施,其核心目标是建设泛亚区域经济圈和共同体,中国必须建立泛亚区域安全合作体制,发展跨国安保组织和安保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冯维江副研究员认为,从安全治理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意味着中国必须实现国家与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带一路”的安全治理,在时间维度应区分轻重缓急,聚焦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在内容维度应立足物质、制度和观念等多层面治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副研究员认为,“一带一路”不应是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战略,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中的合作框架或合作倡议,这是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前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必须遵循能力与意图相匹配的原则,审慎应对跨国合作的诸多挑战,特别要重视海外投资环境的安全问题。
(二)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与保护。“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对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产生深远影响,保护海外利益问题日益凸显。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黄靖教授认为,保护国家海外利益必须对国家利益的范畴进行界定。当前中国海外核心利益主要体现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三个方面,中国捍卫海外利益的行动与政策,必须把握道德制高点。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唐永胜教授认为,中国要拓展国家利益,必须坚持“和平崛起”的基本方向,加强宏观战略运筹,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构建更广泛的安全网络,营造稳定的地区安全态势。同时,中国要勇于担负国际责任,努力成为国际体系典章制度的重要提供者。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匡兴华教授认为,西方国家维护与拓展国家利益有“霸权”、“自助”、“规避”、“搭车”和“超越”等模式,我国应主要选择“搭车”模式(融入国际规范承担相应责任)和“超越”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利益拓展模式做国际体系的稳健调适者)拓展国家利益。中国深圳锐眼风险管理咨询公司郑刚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具体案例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综合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应将“软实力”作为中国保护海外企业和公民“硬安全”的重要选择。
(三)中外科技合作的战略影响。国际科技合作,尤其是大国间的科技合作,既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丹尼斯·西蒙(Daniels Simon)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科技国际合作呈现出从被动跟进向主动引领转变、从项目主导向人才培养转变、从单一技术引进向引进与输出结合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联合主导转变、从自上而下的计划模式向市场主导的模式转变等显著特征。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原副总裁格雷格·奥斯汀(Greg Austin)研究员认为,当前中美科技交流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主要来自政治层面;就机遇而言,跨国公司和民间力量是推动科技合作的活跃因素。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拉赫瓦莉·拉贾戈帕兰(Rajeswari Rajagopalan)认为未来中印太空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良好前景,中印太空合作可避免太空军备竞赛,使太空这一全球公域更加安全。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黎妮认为,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进程看,国际合作是必然趋势,太空合作按合作深度不同可分为协商、配合、互助和融合四种模式,中国未来基于空间站工程的国际太空合作主要可采取配合和互助模式。中国深圳鲲腾全球防务研究中心主任张浩认为,国际航天合作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牵引,与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和私营机构合作,建立航天国际化与产业创新基金,推动重大技术双向转移项目融资、国内外航天相关产业园区以及航天企业资本重组。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洁和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煌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中国高铁海外输出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高铁输出既要有需求对接,也要有文化和心理的对接,必须根据高铁东道国具体情况,制定灵活的合作战略。
(四)网络空间安全利益与战略稳定。随着各国社会信息化蓬勃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新边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徐纬地教授认为,网络空间武器化和未来网络战争将没有真正的赢家,网络战争的损失程度取决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而造成“越依赖、越脆弱”的恶性循环。对于目前国际上建立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的呼声,必须考虑其目的是防止武器化还是为武器化开绿灯。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朱启超研究员从提升网络安全话语权、推动国际信息安全行为准则制定、保持双边多层次对话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未来网络安全博弈战略主动的政策建议。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研究中心沈雪石研究员认为,网络安全不是纯粹的科技问题,而是与国家主权、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刘杨钺认为,关于网络冲突削弱战略稳定性的假设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充分支持,网络空间的安全互动造成的不稳定性是有限的,第三方因素和错误的溯源更有可能为网络空间带来安全威胁。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赵炤副研究员认为,美国防部新版的《网络安全战略》将对中美关系产生四方面影响:一是为未来的中美网络对话定下基调;二是美强调网络空间绝对安全的负面影响仍将继续;三是将网络作战能力下放到战术层面将进一步刺激网络军备竞赛;四是美“建立和维持国际网络同盟”的前景尚不明朗,开展网络安全国际合作仍有较大回旋空间。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建光教授以俄罗斯为例,分析其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的举措,从完善战略统筹与顶层设计、推动网络防御技术自主创新、深化网络安全教育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归纳了它对中国的启示。
(五)海洋安全合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与会专家集中研讨了北冰洋航路、中日东海争端、中国南海争端等热点问题。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历山大·伊·库比什金(Alexander I.Kubyshkin)教授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在北冰洋航路存在很多潜在合作机遇,面对中东持续动荡以及俄罗斯经济中心东移,中俄在北冰洋地区的合作将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撑。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阿莱西奥·帕塔兰诺(Alessio Patalano)高级讲师指出,改善中日海洋安全关系的核心路径,在于双方建立稳定的海洋安全沟通的互信机制,减少战略误判,避免海洋冲突升级。菲律宾暴力、和平与恐怖主义研究院院长罗梅尔·C·班劳伊(Rommel C.Banlaoi)教授认为,相关国家在南海地区日益增长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增加海上意外武装冲突的危险,构建多方可接受的安全机制是破解南海安全困境的关键。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薛理泰研究员认为南海冲突既是由于各国围绕南中国海域相关岛屿主权存在历史争议,也是基于对渔业、能源资源开发的经济需求,还受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冲击影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宗胜教授认为,针对不断变化的南海局势,中国坚持维权与维稳相统一的原则,应适度调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确定对南海行使管辖权的基础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