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梅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研究的热点。身在一线的教师,就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努力研究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发现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点滴,逐步去攻克,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如同一条“链”,其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就如这条“链”上的一个个“扣”。如何能使这条链 “环环相扣”,运转正常,实现它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始终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探讨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加大力度做好“扣”的链接点的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达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验证答案的目的,这些问题就构成了课堂教学链的各个链接点。基于这个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寻找最佳接点。
一、善问,建立“扣”的雏形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失误就是课堂上“没有问题”,但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恰恰就是“没有问题”。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根据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可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追求一种表面的“热闹”。教师在检验学习目标时,问学生是否有问题,往往是沉默不语,形势一片大好。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提出问题,靠的是老师填鸭式的给予教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荡然无存,教学效益甚是低下,这是教师所不愿意见到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会问、善问,因为学生的沉默,让我们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学生都没有问题,证明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装作自己什么都不懂,反过来问学生,向学生问个明白。如学完《郑成功》一文,可以这样问: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后,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再次梳理课文,学生在学习教师的提问和回答老师的问题中能够学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窍门了。慢慢地,学生也学会向老师发问,这种现象是好的,让我感觉到了我想寻求的教学链接点——“扣”已经具备了雏形。
二、追问,整合“扣”的形态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在对问题合作探究基础上的继续发问。就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教师对某一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然后将这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追问,形成严密的课堂教学流程。追问的确有它独特的优势,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它还可以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另一个问题,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其深入思考探究。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回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简单的问题,也要真心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提问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做教师的也要讲究技巧——学会“装聋作哑”,不要一味地答问,可采取一点战术,引导学生学会回答自己及别人提出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适时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问题一般都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起启发引导的作用,问题要有价值,少而精。学生依据老师的发问提出问题,是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这时,教师就是组织者、引导者,对众多衍生的新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整合学生的问题,以更好地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使课堂主线分明,有张有弛。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两军对垒”的方式,把学生按好、中、差结构分别组织两个团队,教师则作为主持人,一队“问”,一队答。下次,再将两队的角色进行轮换。这样训练,学生既善于提问题,也勤于提问题了。学生开始给教学链上的“扣”进行打磨了。
三、指导,拉紧“扣”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一个有心的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
学生在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指导他们应用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和生活实践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要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课后指导学生采用上网查询、借阅图书、做社会调查等方法,把搜集的资料进行优化整合,教师作适当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他们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还锻炼了实践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扣”与“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验证,达到“扣”的圆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在个性、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对学生的赞赏和激励,而这些见解也可拓宽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了并不代表学生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了。我们要引导学生验证答案, 使“扣” 达到圆满。学习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反思自己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有效,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训练一段时间后,可让学生试着设计练习题,编制试卷,相互考查,从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能力。
从以上链接点的形成来看,它经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答案”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效益是不同的,但最终都是追求“没有问题”的最佳境界。但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明确教学中的差距,学生才会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总之,加强语文教学“链接点”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一来,教师教学过程会轻松、愉快,学生学习也会积极、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通过探讨和实践,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优质、高效,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