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共生:童做科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2015-11-28 20:10张小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学交流科学

张小勤

一、索本求源:从童做科学引领下的科学教育到理论性课堂结构

1.解读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全称“在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这一科学教育源于美国的“动手做”(Hands-on)和法国的“LAMAP”(La Main A La Pate,其含义是“动手和面团”)。 “做中学”科学教育旨在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方法,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以及表达方式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我国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指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是由美国和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经验和我国现有国情相结合后提出的,这一教育理念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花了10年时间,反复观察国内外科学教育后,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教育家,进行认真缜密论证后,2001年在我国开始实施。

2.追忆理论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子系统构成,两个系统又分别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师(学生)素质、教(学)环境等六个方面组成。课堂教学结构应当是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因素从一种组合方式向另一种组合方式转换、运动的过程。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系统,课堂教学结构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和谐整体性、有序转化性、自制调节性。再者,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和实践让我们受到以下启发: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结构的核心是教学任务;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状态;课堂教学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操作程序;维持结构运行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反馈。

二、现状厘定:从童做科学引领下的案例分析到显性课堂结构

1.案例举隅

这里截取的是:www.handsbrain.com(汉博——中国科学教育网)小学“做中学”科学教育优秀案例(笔者根据视频加以整理)。

【案例一】《哪里有空气》(南京月苑第一小学 李莉)

教学流程:说说印象中空气的样子;预测哪里有空气(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表);设计实验方法证明哪里有空气;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实验并做好记录;交流实验结果;总结。

【案例二】《布的研究》(南京成贤街小学 徐斌)

教学流程:揭示课题——我们穿什么;说说自己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知道的;说说还有哪些纺织材料;学生对照纺织标本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尝试分类;汇报交流。讨论这些布有哪些特点需要研究(透气性、光滑程度、牢固性、吸水性、厚薄程度、弹性、柔软性),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一个方面,并对给出的四块布(棉布、合成材料、丝绸、毛料)预测其特点;讨论实验方法(写、画皆可)并汇报交流;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后思考:现在这个季节适合用什么布料做衣服?

【案例三】《液体的挥发》(南京长江路小学 程颖华)

教学流程:导入:出示四种液体让学生上去辨别并说出方法。敞开放会怎样?揭示课题:液体的挥发(新的发现)。测量与汇报教室的温度。预测:将刚刚用过的温度计放入水中再拿出来,温度会有变化吗?有什么样的变化,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交流汇报。实验:讨论与交流实验的注意事项;领取实验器材实验(装有水的烧杯)并做好记录;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选择其他一种液体继续实验证实自己的推想(选择—推测—实验—分小组汇报)。总结:由其余三种液体的变化情况得出:液体挥发时吸收热量使温度下降。拓展: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上节课的问题(为什么洗完热水澡出来感觉特别凉快)。

2.概括分析

对上面的案例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他们的教学流程:

案例一:导入→假设→设计→实验→交流→总结。

案例二:导入→认识布料→选择研究主题→预测→设计实验并汇报交流→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总结与延伸。

案例三:导入→预测实验结果→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动手实验→汇报交流与现象分析→选择另一种液体做验证实验→总结与延伸。

3.深入思考

一位学生曾这样说过,科学探究活动,就像做游戏,但却是很难做的游戏。对于一个只有战胜困难才能获胜的游戏,需要全神贯注和集中精力。探究发现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思想的科学学习活动,探究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探究的结果。探究发现就是执旧索新。探究的方法:一是学生用猜想和直觉思维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二是通过调查、观察、操作、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由表及里,揭示科学概念。而学习内容是通过教师、学生与学习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可或缺。在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质,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动”起来,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探索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们就能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搜集解释证据,最终形成结论。这也印证了“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的,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的核心线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探究的因素。

三、紧扣核心:从童做科学引领下的探究活动到实践性课堂结构

1.“探究式教学”的界定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科学探究过程模型图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探究过程从问题出发、做出假设、寻找答案到确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遵循这样的线索。在此基础上适度调整,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它的过程、目标都具有生成发展性。在平时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3.科学探究活动八“步”曲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科学探究内容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基于新课标的导引,结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逐步摸索出一套常规的教学过程,将其称为“八步曲”。即: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探究问题→引导做出假设→组织制订计划→指导验证活动→收集整理信息→安排解释交流→自主小结与拓展。学生要想唱响这“八步曲”,就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使其自然运转。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高级合作伙伴出现。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包括以上八个步骤,但具体采用什么形式的探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当然,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4.科学探究课堂扫描图

结合科学探究的理论,教学中进行了不同学段的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尝试,现以二年级“做中学”《认识种子》一课为例,教学中的激趣导入、自主质疑交流、猜测与交流、实践与发现、迁移与应用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从简单的思维导图可见一斑。

四、再度审视:从童做科学引领下的理性思考到永存性课堂结构

1.童做科学教育目标

坚持以探究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依靠和尊重儿童已有的知识,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探究(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科学),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以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科学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合作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童做科学教育原则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施的九大原则为: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教师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采用激励性评价;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3.童做科学课堂结构定论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中明确提出:“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实践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根本特征却不能模糊,不能脱离探究式教育的本质。暂且将其定为“567”环的自由选择。

“做中学”作为一种探究式科学教学方式,对“做中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探讨与验证要持科学的态度。课堂结构是常态化课堂的前提条件,模式构建是项目推进的试金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5”环结构有助于“做中学”课堂的常态化与规范化。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首先根据已有的信息和观察的结果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讨论推测该问题的解答,再讨论出验证推测的探究实验,进一步通过实验来寻求证实,并记录实验的数据和现象,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验证先前的推测,并得出对问题的结论、科学的表述和记录,最后再讨论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如图所示的6环结构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有利的依据。

童做科学课堂教学结构应当以“探究”为核心理念,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总结与提升”的7环为基本结构,教师在此基础上抓住原色,适度变通。本着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于制订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认真、积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只有让“多维立体体系”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有目标地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才能有侧重地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如是说。且行且思,渐行渐远,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有在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演绎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课堂结构的原色,打造高效、灵动的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课堂教学局面,从而实现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中学交流科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点击科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科学大爆炸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科学拔牙
“交流”等5幅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