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榕
(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胡晓榕
(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测试卷与访谈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发现由于文化输入失衡、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提高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受到中国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更明确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环节有效增强了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学生在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日益牢固之时,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日趋生疏。张为民、朱红梅(2002)对清华大学137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试卷测试与口头访谈,结果发现,这些以各科高考高分录取的一流大学生,不管是书面还是口头上都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地方院校情况更不容乐观。[1]袁肃(2008)通过对绵阳师范学院152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有效性、可取性与准确性偏低,地方性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非英语专业学生被测试的结果令人堪忧,那么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是否能尽人意?笔者对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100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试卷测试及口头访谈,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让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专业学生能深刻意识到中国文化在涉外交际中的不可忽视性,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
1.研究对象:本项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10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测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内容。
2.测试工具:本项研究采用试卷测试与口头访谈。试卷测试主要包括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两类题型题目。第一类为中国文化词汇测试题:把40个中国文化词语翻译成英语,总分40分。第二种为解释说明题,要求学生解释京剧、道教、《诗经》、中国使用筷子就餐的方式等。为了了解当前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还对这100名接受书面测试学生中的40名学生进行了口头访谈。
3.测试及访谈结果与分析:
中国文化词汇测试试题得分情况表
从中国文化词汇测试试题得分来看,词汇测试部分平均分只有15.3,离及格分24分相差4.7分,标准差为5.689,说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水平参差不齐,表达能力总体上薄弱。在测试中,67%的学生得分在10至20分之间,这些学生的试卷一眼看上去答的满满的,但仔细评阅时老师发现,他们不能准确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语,而是采用一些描绘性的词语来代替,准确率很低。如“秦始皇兵马俑”“故宫博物馆”“风水”等,学生写不出对应的英语表达,而是尝试用冗长的句子去解释这些文化词,但是他们的解释又错误百出。
第二种解释说明题答题情况如下:
学生能用英语拼写出中心词京剧(Beijing Opera)、道教(Taoism)、筷子(Chopsticks),但几乎80%学生不能正确解释说明京剧、道教的具体意义与文化内涵。10名学生提到了京剧主要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没有学生提及并解释道教主张“重人贵生”,崇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虽然中国人几乎每天都使用筷子就餐,但没有学生了解筷子就餐的历史及筷子在中国民间的象征意义。
访谈部分包括四个问题:1、你会用英语清晰熟练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内容吗?2、中国文化的了解多少影响到你的英语学习吗?3、你的英语老师在讲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联系对比中国文化吗?4、你能很方便地获取用英文介绍的中国文化资料吗?
访谈结果如下:
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文化教学现状
由以上表可看出,90%学生不能用英语清晰流利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只有5%的学生表示可以向外国人熟练介绍中国文化,5%的学生偶尔可以用英语清晰表达中国文化。将近90%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了解多少影响自己的英语学习,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在课堂上,超过70%的教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注意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知识联系对比,但是尽管学生在课堂上能接受到教师的文化知识传授,但在课外他们难以吸收掌握用英语介绍的中国文化知识,只有10%的学生能方便获取用英文介绍的中国文化资料,当问询这些学生获取途径时,他们给出的答案竟然不约而同地是网上搜索,而笔者质疑一些网络信息的全面性及正确性。45%的学生也只是偶尔能获取用英语介绍的中国文化资料,还有45%的学生从未找到过类似资料。
此次被调查对象来自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虽然他们都是英语专业学生,但他们英语语言基础总体偏弱。本次测试中专门词汇偏多,这又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测试成绩不尽如人意。结合测试成绩及访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原因有下几点。
(一)学生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
对中国文化了解得深浅直接影响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学生熟练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但头脑中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他们也很难清晰流利地表达实质性的内容。如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诗经》,只知道它是古代的一本诗歌总集,而作品的基本信息、作品年代、作品来源、诗经体裁、诗经名篇、诗歌背景、思想评价等不甚了解,这导致他们无法完整正确地介绍这部诗歌总集。而造成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学生对本土文化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然而然了解中国文化,忽视了日常学习中对母语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学生,应用全部时间与精力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即使有诸如大学语文等类似课程,但只是选修课程,不约束学生必须选修,只有少数感兴趣的或是为了累计学分的学生选择这些课程。
(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语言是思想的媒介,思想再怎么丰富、生动,没有流畅清晰具体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无法顺利完成。学生英语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译5方面的能力。被调查的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相对其他方面较强,而阅读过程是语言输入大脑的过程,表达是对外输出的过程。广泛的阅读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对外输出的语言表达。学生即使对某一部分文化知识了解较多,但由于语音不准、语法知识欠缺、词汇积累不够等造成无法流利、清晰、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许多英语表达是约定俗成的,学生在平时词汇积累时并不注重这部分词汇,在书面表达方面,词汇记忆不准确、不牢固、缺乏翻译技巧。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缺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
高校英语专业在一、二年级普遍开设精读、泛读等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课文都选自第一手英语资料,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素材,内容也涉及到家庭生活、伦理道德、未来世界、文化教育、网络科技等一系列课题,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很少。而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程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高级英语等使用的教材更是难以发现中国文化的影子。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忽视,使得培养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从谈起。他们主要以学习课堂教材为主,这也加剧了他们对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忽视。
中国文化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处境尴尬,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如此之弱让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无不忧心焦虑。当前,国内不少英语教学专家已经意识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对双向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翻译题大刮“中国风”——“中国园林”“丝绸之路”“中秋节”“四大发明”“福寿禄”等。有不少英语教学工作者解读此举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且这种改革也符合我国一直推动的“走出去”的策略,即用英语这个语言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设置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
高校应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用英语讲授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可提供视听说材料,设计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创造复杂多变的跨文化情景,使学生身入情景中,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补充中国文化英语素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3]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难觅中国文化的踪影。学生接触的几乎都是目的语文化。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严重失衡导致教师顾此失彼,注重西方文化的传授,忽视了中国文化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方面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学生只把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视为学习的中心。为消除教材文化失衡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教材中应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素材,如中西方文化对比方面的教材,中国名著的英译本,或是在学生阅读教材中补充中国文化的阅读文章,或是翻译教材中有专门版块设置中国文化翻译,或是在一些教材词汇列表中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专项英语表达。这些举措能把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
(三)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
学生除了加强中国文化的课堂内学习,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课外自主学习。众所周知,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和获取丰富知识的必要途径,更能开阔学生视野,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采访中,只有10%学生表示能较方便地获得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资料,而且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多是网上搜索。网上收集资料的确方便快捷,但有些资料的正确性值得商榷。作为高校学习资料库的图书馆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中国文化英语资料,如中国经典名著的英译版本或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各种纸质或电子书籍。英语专业教师也可以在课外举办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讲座等。
(四)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笔者从自己所在的教学单位了解到英语专业教师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但是由于他们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同样接触的多是西方文化,他们同样欠缺中国文化知识,而且他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要想培养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英语专业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拥有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流利正确的英语表达,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才能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任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修、自学或与汉语学院教师加强沟通交流等途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要改善现状和解决问题,文化教学是必要途径。文化教学不仅是目的语文化教学,也包括母语文化教学。英语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中西文化的平衡输入,而不是顾此失彼。为了胜任文化教学工作,英语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中西文化知识储备,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学生在日常专业学习中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增强文化平等交流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双向跨文化交际人才。这是成功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互补时代的需求。
[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2]袁肃.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缺失[J].黑河学刊,2008,(137):114.
[3]林旦霞.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J].台州学院学报,2013,(2):50.
[4]钟伟轩.基于整体语言教学理论的专业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
A Study on Chinese English Major Students'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in Local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 Xiao-ro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tests and interviews,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y on Chinese English major students'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conducted.The investigation finds that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poor 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which results from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students'poor language ability,inappropriate design of major courses and non-balanced input of culture in target language and native language etc..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efficiently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the 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aphasia phenomenon in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solutions
H319
A
2095-3763(2015)03-0097-04
2015-03-17
胡晓榕(1979-),女,湖南省耒阳市人,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语言学。
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3XSYK036;咸阳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40201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