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纯
“985”高校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对策
蒲纯
对部分“935”高校的教育学科发展惰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教育学科发展概况,指出存在人才梯队不合理、学科特色不突出、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学科交叉渗透不深入和机构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找准学科定位和突出研究特色、打造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制高点、科学规划和建设教育学科发展平台、引进优秀人才打造优势学科和走学科交叉的特色发展道路等对策。
“935”高校;教育学科;比较研究;发展对策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技术、生活经验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基本途径[1]。自1915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学专业以来,教育学科在师范类院校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全国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不少非师范类高校也积极加强了教育学科建设,特别是部分“985”院校也明显加强了教育学科建设力度。本文从“985”院校教育学本科的专业设置、硕士点及博士点设置和机构建制情况,以及发展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教盲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985”高校的教育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体现了教育学科的基础实力,也是高校教育学发展的良好展现。从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看,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除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师范类高校外,另有7所“985”非师范类高校设置了教育学本科专业,(如表1所示)[2],占“985”高校总数的23.1%;其余30所高校未设置教育学本科专业,占76.9%。
按照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在设有教育学本科专业的9所“985”高校中,以设立“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两个专业居多,也有个别高校开设有特殊教育、艺术教育等特色专业。从总体上看,“985”高校设置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比例较低,基础实力有待加强。
表1 “985”高校教盲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二)教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设置情况
“985”高校的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的57.1%,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也呈现集中式增长。
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反映了“985”高校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科发展实力,也是教育学高端人才培养的体现,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学一级学科共有10个二级学科,截至2014年12月,共批准教育学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43个。
对比“985”高校与其他高校的教育学硕士点与博士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从图1看出,在拥有教育学博士、硕士一级学科点的高校中,“985”高校的占比为50%;在拥有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985”院校的占比为21%;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中,“985”高校的占比为53%;在2011年全国新增硕士点和博士点后,“985”高校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占比有所上升,其中,东部高校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图1 “985”高校教盲学博士、硕士点占比
从“985”高校教育学硕士点及博士点的设置情况看出,我国“985”高校在教育学人才培养上注重高起点,主要以博士和硕士培养为主,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教育学人才。许多“985”高校十分重视教育学科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学科资源配置,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部分“985”高校由于对教育学科发展重视不够,校内的科研力量缺乏有效凝聚,学科发展出现了瓶颈。与教育学科发展较早的师范类高校相比,“985”高校在教育学科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985”高校教盲学机构设立情况
统计39所“985”高校的官方网站数据,有14所设立了教育学院及相应的机构,占比35.9%;25所没有设立独立的教育学机构,占比64.1%;有的仅设立了研究所等。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设立了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分别设立了教育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分别设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还设立了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分别设立了教育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部;中国海洋大学设立了教育学系。
从地域分布看,在设立教育学院的14所“985”高校中,西部地区仅有兰州大学1所,其他都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可见,在教育学院的设立上,全国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由于具有地理优势,人才有效聚合,占据发展的先机,发展态势良好;西部地区重视不够,人员配置和资源投入不足,教育学科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另外,许多“985”高校的教育研究机构一般是学校的附属机构,工作职能不够明确;研究人员大多是领导干部,所进行的研究也大多是局部性的政策研究。
(四)“985”高校教盲学研究情况
在教育学的研究上,目前主要有三种力量:一是以师范大学和部分综合性大学为主的“原理型”研究,如“985”高校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这类高校研究实力较强,理论基础深厚,研究成果丰硕,地处东部发达区域[4]。二是以部分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为主的“行业型”研究,如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这类高校作为新兴力量,主要研究区域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院校研究等,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它们地处中西部地区。三是以部分综合性大学为主的“综合应用型”研究,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等问题,这类高校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和中西部其他重点院校。
首先,我国“985”高校教育学科存在学科特色不突出、学科交叉渗透不深入和学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的教育学本科发展稳定,但存在学科建设同质化等现象。教育学研究力量在全国的分布,以东中部高校为核心,建设了有特色的研究队伍,年龄在30~50岁之间,重大问题主要被北京、上海、厦门、武汉等地的高校所垄断[5],他们关注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其次,教育学科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东部“985”高校建制完善,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研究机构设置较为分散,学科建设分散在各个学院和研究机构,研究力量没有集中聚合,尚未发挥出整体合力;二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学科积淀不深,对教育学高端人才的吸收不足,在学科资源积累上尚未形成制高点,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三是西部地区“985”高校的教育学科发展没有自身特色,往往随波逐流,学习东部地区高校的发展模式,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四是在人才培养上,培养层次较为单一,主要以硕士生培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层次,缺乏相应层次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五是在科学研究上,现有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局部性的政策研究上,对教育学科的重大热点问题尚未深入研究。
最后,学科人才梯队有待优化,机构建制有待完善。由于教育学研究力量薄弱,学科研究人员不足,许多高校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没有形成学科制高点;缺乏教育学科发展规划,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特色不突出,教育学科发展遭遇发展瓶颈,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学科的需要。教育学的发展承担着教育人才培养、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决策服务等任务,但现有的机构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很不适应,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找准学科定位和突出研究特色
高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不仅要努力发展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满足大学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高校应研究高校如何促进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深入研究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并放眼全球教育问题,力争在国际上达到学科的领先水平。
(二)打造西部地区高等教盲研究的制高点
(三)科学规划和建设教盲学科发展平台
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构建有效的教育学科发展平台。要有计划地推出反映“”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体现成果的前沿水平;要精心运作,加强与教育学界的联合,组织专题会议、专题讲座、聘请知名专家答辩、开展高层次学术研讨活动,扩大学术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学派。
(四)引进优秀人才打造优势学科
(五)走学科交叉的特色发展之路
fffffdffff2a
其次,在整合学科资源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寻求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理工类“985”高校教育学科的发展可以通过借助学校的优势学科力量促进学科交叉。例如:信息技术专业较强的高校,可以发展教育技术学科;法学学科较强的高校可以发展教育政策学科。
总之,我国的教育学发展正从“引进式”加工模式走向“原创式”发展[8],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985”高校必须整合现有的学科资源,基于校本的研究经验,寻找学科发展新思路,将学科建设与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教育学科发展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要时刻记住使命,找准自身定位,创造发展条件,突出学科特色,实现教育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1]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10年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9.
[3]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二)[OEB/OL].[2014-10-05].http://www.med126.com/job/2013/ 20130105170832_632890.shtml
[4]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5]龚放.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2005—2006年CSSCI的统计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
[6]张学敏,史利平.文化—教育—经济共生机制: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反贫困战略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2012(6).
[7]郝平.加快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教育研究,2015(1).
[8]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12).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03-0042-03
蒲纯(1936-),女,重庆大学(重庆400030)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2015-03-23
重庆大学“院校研究”课题“部分‘935’高校教育学科发展的比较研究”(0106001204006/00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