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莹,王凯丽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面向教师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研究 *
王耀莹,王凯丽①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远程培训打破了传统培训形式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师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平台若不能被学习者接受并有效使用,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是教学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的双重忽视。该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本框架,引入感知行为控制因素,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各因素与使用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证明各因素对使用意向、使用态度、用户满意和感知有用的影响,构建面向教师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
教师教育;网络培训平台;感知行为控制因素;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正在各级教育机构中广泛开展。网络培训打破了传统的面授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缓和了一定的工学矛盾。为了让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发挥更好的作用,目前很多研究都对网络培训平台功能技术层面实现、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行了深入探索[1][2]。但是对教师作为学习者在培训平台这一技术环境中的分析与研究还不多。而教师教育的培养目的与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作为网络技术产品的培训平台如果不能被接受培训的教师接受并很好地使用,不仅意味着资源的浪费,而且是教学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的双重忽视,将会导致培训效果的降低。
研究以L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培训平台)为依托,从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视角出发,在理性行为理论、传统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及计划行为理论和用户满意等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教师作为学习者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网络培训平台的信念与态度、行为,分析影响教师学习者对于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接受因素,并构建面向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
Fishbein和Ajzen[4]以社会心理学中的意向假设为研究基础,在1975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在该理论中,使用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BI)来预测用户准备使用某项信息技术的倾向,由使用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或影响):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A)指用户对自己在使用某项信息技术行为时的评价;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N)指用户感知其他人认为他应该或者不应该执行某项行为的意见。理性行为理论主张,任何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以被具体化分类,且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态度和主观规范来间接地影响行为。作为基础理论,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用户使用信息技术行为的解释和预测中。
Davis[5]在1989年提出了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如下页图1所示)。该模型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这一组关系来解释和预测个人接受新的信息技术(系统)的行为,提出使用态度(A)直接影响使用意向(BI),且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受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与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自己使用信息系统将会提高工作表现(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则指用户认为自身使用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技术接受理论认为用户感知信息系统的“易于使用且有用”是其愿意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并认为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这两种信念通过使用态度决定个体的使用意向。
图1 技术接受模型(TAM)
Ajzen[6]于1989 年在理性行为理论模型之中加入了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这一因素,进而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感知行为控制(PBC)、使用态度(A)和主观规范(SN)共同影响个体对信息接受的使用意向。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用户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完成该任务难易程度的感知,由内部的控制信念(包括用户对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感知)和外部的感知便利性(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中学习资源的获取容易程度及与教师互动等)两个层面共同决定,并且将感知行为控制因素的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分别具体化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S)和技术支持条件(Technical Support Conditions,TS)。
图2 计划行为理论(TPB)
在心理学中,满意是指个人对于影响特定情境的各种特征的综合感觉或者态度, 它是接受一项服务而愉快地完成后的感受[7]。Cyber和March在1963年对用户满意(User Satisfaction, US)做出解释:
如果信息系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用户满意度将提高;反之,若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则其满意度将降低;当用户满意度低于某一程度时,用户将会产生放弃继续使用该系统的意向[8]。在诸多用户信息系统满意的研究中,DeLone和McLean提出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最具有影响[9][10]:系统质量(System Quality,SQ)与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IQ)作为外部变量直接影响着系统使用和用户满意,且系统使用和用户满意将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个人及组织的绩效。2003年,二人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引入服务质量(Service Quality,SEQ)这一用户满意及系统使用行为的因素,且将“系统使用”改为“有目的的使用”。由于“有目的的使用”不易观测,也可继续用原模型中的“系统使用”进行测量;进一步扩大测度范围,将净利益中的个人影响、组织影响以及系统产生的其它影响(比如社会影响)一并加入,综合考虑净利益对于系统使用和用户满意的反馈作用。改进后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改进的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各有其优点和不足:理性行为理论考虑了个人意愿的因素,是用于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理论,但对于不完全由个人意愿所控制的行为没有给以合理解释;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加入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对理性行为理论进行完善,对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更适合;技术接受模型对个体态度的影响具体解释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具有较好预测性[11]。改进的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通过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三个变量来解释信息系统如何被用户所接受。本研究将以前面所述理论和模型为研究基础,以L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为依托,对接受培训的教师群体行为进行观测。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发现,各理论模型中均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使用态度、使用意向正向影响。结合“学习者使用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情况”的访谈,提取影响学习者接受和使用网络培训平台的因素,构建出本研究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的假设模型(如下页图4所示)。
在改进的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正向影响用户满意,用户满意与系统使用相互影响。在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网络培训平台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对于学习者感知培训平台的满意程度分别有正向影响(假设H1、H2、H3,如图4所示);学习者感知网络培训平台的满意又对使用态度、使用意向有着正向影响(假设H4、H5),即通过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这两个因素可观察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的使用。
图4 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假设模型
已有研究证实使用意向能够直接指向系统使用,并在实际测量中用使用意向的测量结果代替系统使用[12]。本研究将不再单独测量使用意向与系统使用的关系,而继续使用技术接受模型中“信念—态度—意向”这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学习者感知网络培训平台易用性对于学习者感知平台有用性有着正向影响(假设H6);学习者感知网络培训平台有用性、易用性对于其使用平台的态度有着正向影响(假设H7、H8);学习者感知网络培训平台有用性、学习者使用平台的态度对其使用平台的意向有正向影响(假设H9、H10)。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感知行为控制因素直接指向使用意向,本研究将观察感知行为控制因素与使用态度是否存在同样的影响关系。故提出以下假设: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对其使用平台的态度、意向有正向影响(假设H11、H12);学习者对技术支持条件的感知对其使用平台的态度以及使用平台的意向有正向影响(假设H13、H14)。
ETAM假设模型涉及的变量除了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用户满意,还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和技术支持条件,并且包括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以之前成功研究的测量题项作为参考[13],结合本研究中“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访谈,形成调查问卷。经由专家访谈和预调查对问卷做进一步的修改,形成正式发放的问卷。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学历、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曾使用过网络培训平台的数量等)部分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由31道题目组成,通过“很容易从培训平台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把通过培训平台进行学习作为常规的学习方式”“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也能顺利地使用培训平台进行网上学习”“平台能保障我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等题项对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感知易用性等10个变量进行测量;采用Likert五分量表,五个等级选项分别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能确定、比较同意、完全同意”,所有题项均计正分。问卷调查对象是L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教师。部分问卷采用纸质形式,在L省所辖Y市六所学校利用培训休息时间为接受培训的教师当场发放、回收;另一部分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发放给Y市下属县、区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
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计290份,回收问卷268份,回收率约为92.4%。其中有效问卷数达237份,有效问卷率约为99.4%。通过全部有效问卷进行了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被调查者性别占比女性较高于男性;参加调查的教师都是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年龄大部分在30岁以上(约占92.0%);学历以本科为主(约占86.9%);教师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普遍比较长(5年以上约占92.9%)。大部分用户(约占87.8%)曾经使用或试用过网络培训平台。对问卷中各影响因素的题项得分数据进行简单的最小值、最大值、加总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有用性的平均值最大,说明用户对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网络培训平台的有用性认知程度最好。
表1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N=237)
问卷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测量信度。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且大部分在0.8以上,这表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
表2 研究变量的信度分析
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验证结构效度:通过KMO值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来检验各衡量问项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KMO值为0.905,Bartlett's球形检验Sig的值是0.000,结果显示显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19.0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析。一般情况下因子载荷系数大于0.4被认为有效。经测试本研究中的因子变量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5,且绝大部分大于0.6,这说明研究数据效度是成立的。
表3 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
通过对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对以上14组假设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初步验证。验证结果中,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研究假设H1-H14的显著性水平值p均小于<0.01,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0 < r < 1,均表现为显著正向相关。
表4 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结果
续表4
对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除假设H6中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外,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且回归方式为逐步回归。依次构建回归方程如下: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的大部分假设得到了证实,而假设H3、H11、H13、H14不成立。因此,修正了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假设模型,得到面向教师网络培训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如图5所示,其中实线所示为假设通过验证成立,虚线所示为假设不成立)。
图5 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
本研究提出的14个假设中有10个通过了验证。可知:网络培训平台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与用户满意呈显著正相关,正向直接影响用户满意,且信息质量的回归系数最为显著,反映了学习者最关注的是网络培训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质量的高低;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的感知易用性正向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符合技术接受模型中对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之间关系的描述;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的用户满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其使用态度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其中用户满意对使用态度的回归最为显著,这表明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的满意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使用平台的态度;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的使用态度、用户满意、自我效能感、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向有正向直接影响,使用态度的回归系数最高,表示学习者的使用态度对使用意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样验证了技术接受模型中的“信念—态度—意向”这组关系。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教师教育培训设计应更注重对远程网络培训平台中信息质量的提升,制定严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提高平台培训信息的准确性、精确性、实时性、可靠性、完整性以及内容的相关性等;应注重网络培训平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建设。
(2)应保证学习资源与工具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如果培训平台仅为所有学习者提供统一的资源与工具,而不能保证受培训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喜好甚至学科的特点选择有用和易用的资源与工具,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平台的使用意向,进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同时,应注重平台内信息呈现的简洁、美观与易用,从版式、界面上提高质量,提升学习者的感知易用性。
(3)提供强大的交互功能。不仅应注重学习者对网络培训平台中学习问题的反馈,还应针对教学内容及平台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再者,网络平台应提供各种机会增进受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如充分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博客(群)等机制,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师教学中的迁移和转化。
本研究为网络培训平台的设计者和培训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更全面地分析影响学习者技术接受因素的扩展模型(ETAM)。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虽提出了10个影响因素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会有更多影响因素变量对学习者接受网络学习平台起到作用;问卷发放的对象为两批接受L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所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培训教师的情况,但更大及更多层次的样本无疑会使研究结果更具推广价值。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将注重对其它影响因素的选取、观察与测量,同时扩大样本规模。此外,研究除注重用户接受的整体趋势,将进一步关注用户的个体特征,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深入研究:如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质量问题的移情性研究与干预策略,及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推送等,以期进一步提高远程培训平台的培训效果。
[1]孟静雅.技术接受模型下高校教师网络教学的行为特征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4,(2):80-83.
[2]张荣,曾凡斌.互联网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54-59.
[3]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39-143.
[4]Fishbein, M. A.,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Boston: Addison-Wesley,MA, 1975.
[5]Fred,D. Davi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1989,13(3):310-339.
[6]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 (2): 179-211.
[7]李云鹏.终端用户计算机满意研究述评[J]. 商业研究,2006,(23):66-68.
[8]陶宗琮.用户满意对网络教育系统接受行为的影响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13-22.
[9]DeLone, W.H., McLean, E.R.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3(1):60-95.
[10]DeLone,W.H., McLean,E.R.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19(4):9-30.
[11]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176-178.
[12]吴秀娟.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接受与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9-17.
[13]Taylor, S., Todd, P.S.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5,6(2):144-176.
王耀莹: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wyy_lynn@live.cn)。
王凯丽: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适应性教学网络、e-Learning设计与评价(wangkl@synu.edu.cn)。
2015年4月7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Research o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acing Teachers’ Online Training Platform
Wang Yaoying, Wang Kaili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Online-training has erased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by time and space separation. If the platform for teachers’training could not be accepted, it will not only be a waste of resources but also the ignoranc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ser. This research takes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s the basic frame, being introduced in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analysis for a set of factors in the model and the intention of use is carried out by the correlation and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Hypothesis are proved that user’s intention of use, user attitudes, user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r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a set of factors. Being composed which, the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ETAM) is established.
Teacher Education; Online-Training Platform;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ETAM);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
G434
A
1006—9860(2015)07—0096—05
* 本研究系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师网络教学个性化模型设计”(项目编号:W2012127)和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王凯丽为本文的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