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争创湖北军民融合发展新业绩——访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党委书记张忠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要求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期以来,湖北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增长贡献了湖北力量。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党委书记张忠凯。
记者:张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让我们有一个总体印象。
张忠凯:湖北是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用电子等“六大”行业齐全。目前,全省共有军工企事业单位58家,民口配套单位100余家。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实现总产出1331.15亿元,同比增长12.02%。军工企事业单位实现民品产出占总产出的76.05%。全省共有121家单位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其中民口单位占一半以上;有156家单位通过了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其中民口单位100多家,占认证单位总数的60%以上。
记者:我们注意到国家层面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何,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张忠凯:我们在确保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湖北省委成立了22个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其中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项领导小组由一名省委常委担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日常组织协调工作由省国防科工办承担,进一步加强了对军民融合及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领导。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等五个方面的专题调研。以高德红外公司、光谷北斗公司等为试点,围绕地方政府对民参军企业的综合管理模式、军民两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军民两用科技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开展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二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我省依托重点高校,吸纳相关企业参与,成立了雷达技术军民融合武汉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在军工单位与民口配套单位协同创新方面,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协作配套等多种方式深化合作。航天三江集团公司采取市场化方式吸纳成熟的民营公司和海外研发团队组建了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跨行业、跨地区协同创新方面,针对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资源开发需求,组建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三是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民参军”。积极推进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编制了多期“民参军”政策汇编和优势民企推荐名录,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在国防科工局、总装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进入武器系统总体研制领域的民营企业。
记者:我注意到,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同时期望值也很高,是不是压力很大?
张忠凯: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是最大的工作动力和最好的环境机遇。工作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这项工作。我们的信心不是来自于盲目乐观,主要是基于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清醒认识。一是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雄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在湖北布局了一大批三线企业,武船、三江、武汉船机、航宇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在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发展特色鲜明;二是湖北的创新能力突出。全省军工行业及与军工密切相关的高校院所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4个、国防重点实验室11个,有一大批军工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湖北雄厚的科教资源,实施协同创新,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撑;三是高新技术及产业比较集中,有一批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军用技术或产品。还有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代表的可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和优势民营企业。基于以上优势,我们认为湖北国防科技工业有条件、有能力作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记者:我们都知道军民融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那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和着力点是什么?
张忠凯:军民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涉及的领域和方面较多。湖北省要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自身的优势,务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湖北省是老工业基地、科教大省、军工大省,我们把军民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主要放在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上,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产业融合上,以及军地协同创新上,力争形成湖北特色。
记者:既然我们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那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在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忠凯:我们坚持突出重点,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明确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民用航空产业、商用航天、光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军民融合发展新引擎。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专项资金支持,发挥湖北省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了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一批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二是打造产业基地。根据我省军工企业的区域分布和产业集聚情况,我们持续推进“湖北省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创建工作。襄阳樊城区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孝感经济开发区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武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工信部批准授牌。这些基地园区已经成为集聚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促进军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湖北省武汉市正积极探索创建“武汉东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产业示范区”。三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四大优势领域,省政府先后与中船重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军工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谋划和推进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中船重工相关企事业单位牵头的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已经落户武汉光谷未来城,国家能源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已经在中船重工719所挂牌;中航工业“爱飞客”航空综合体项目已经落户湖北荆门、武汉两地;依托军工集团优势和湖北地方优势谋划的海上浮式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湖北)新型航天产业基地等重大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通过您的叙述,我们对湖北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面对过去我们取得的成绩,您能否简单总结几句?
张忠凯:回顾近年来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历程,我们认为以下几条经验应当认真总结。
第一,牢固树立强军政治责任。以确保重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为目标,发挥好国有军工和民营配套企业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湖北军工的力量。
第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多年来,湖北只是在“十五”期间军品任务饱满,军品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其他时期军品产值比重都在40%以下,1995年前最低时仅占19%。在军品任务不足时,我省军工依靠发展民品,保留了队伍、保持了能力,为各项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特别是高新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军品订货规模和结构变动是客观规律,军工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第三,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坚持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的路子。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为军工单位把军民结合产业项目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我省许多军工企业,通过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资源整合,以及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高科技企业的项目合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如武船通过积极参与武汉市政建设、桥梁建设、公务船建造等,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业绩,呈现“军民非”(军船、民船、非船)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第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我省军工民品经历了一个从找米下锅、盲目发展,到有选择性地发展优势项目的过程。一些没有优势的民品在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一些依托军工技术、产品和人才优势的民品得到了发展壮大。我们充分发挥湖北船舶研发实力雄厚、科研院所众多、科研人才集聚等优势,大力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并成功创建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一些民口企业发挥在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与高科技武器装备配套的核心产品,有力支持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记者:最后,请您给我们描绘一下未来愿景及下一步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工作思路?
张忠凯:我们将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湖北改革发展大局,立足湖北国防科技工业特色,依托湖北科技创新资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色、湖北特点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推进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工作重心放在营造发展环境、理顺利益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解决现实突出问题上面。在总体发展目标上,力争到2020年,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实现总产出年均增长10%左右。在军工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湖北工业经济前列,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方面走在长江经济带前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是以规划编制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方向和目标。目前,我们根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正在就事关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加快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调研和谋划。我们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第四次军调”等战略机遇,抓好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十三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民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和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方向。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军工经济和军工企业的活力。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引导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竞争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民口、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部门协调服务的作用,畅通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军地双方之间、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总体及配套单位之间、企业高校之间等不同层面的信息沟通渠道。
三是以政策引导为抓手,进一步营造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研究提出我省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多方支持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大格局。发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一批重点军民结合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军工投入及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投入。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业务培训、准入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四是以协同创新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运用军民两个领域的优势资源。依托湖北科教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军工创新能力雄厚的优势,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积极促进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信息共享。稳妥推进军工单位试验、计量、检测设施设备等基础能力对社会开放。支持军工单位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中央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技术协作,搭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在科技成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共享融合。
五是以园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军民结合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建设;进一步加快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使其尽早见成效;积极探索武汉东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力争成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区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加快推进海工装备研究院、激光产业研究院、高分湖北分中心、新型商用航天产业基地、海上浮式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等一批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建设集聚发展。
六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军民结合产业竞争特色和优势。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重点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产业、商用航天等领域军民结合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力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同时,要用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方式扶持壮大军民结合产业。积极探索利用省级投融资平台、产业发展基金等市场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培育军民融合新的发展引擎,努力在上述重点领域形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