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妮波 袁卫玲
1.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过敏性鼻炎专利技术形态分析
刘妮波1袁卫玲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目的研究过敏性鼻炎的专利分布整体情况,了解目前过敏性鼻炎研究技术研发现状以及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方法 选取《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为资料来源,检索选择“专利名称=过敏性鼻炎or变应性鼻炎”,检索日期设定为1985~2014年,采用专利情报分析方法,从专利年度活动趋势、专利权人、技术构成国际专利分类(IPC)分布、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专利区域分布等技术领域分析。 结果 我国过敏性鼻炎专利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个人专利权人占到绝对优势,约69%;IPC大组集中于A61K36/00,主要涉及过敏性鼻炎治疗相关的中药制剂、汤剂、滴鼻剂、中药颗粒、药膏、洗液、熏鼻药物的中药制备;专利生命周期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从2005年开始专利数量和发明人数量逐渐增多,专利活动较为活跃,不断有机构和个人介入过敏性鼻炎研究领域,但是技术活动范围较为宽泛;专利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3个地区。结论当前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期,科研创新主要集中于治疗药物研发方面。
过敏性鼻炎;专利情报;技术领域分析
专利文献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情报信息源之一[1],据WIPO统计专利文献记录了全球90%以上的发明创造技术信息。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可以节省40%的研发费用,缩短约60%的研发时间[2]。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是临床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等为主要症状[3]。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属于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到医疗实践中,服务于患者。本研究对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文献进行阐释,了解目前过敏性鼻炎研究技术研发现状以及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以期为今后产学研计划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为数据来源,收录从1985年至今的中国专利,能够准确反映中国最新的发明创造。本研究对《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收录的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进行检索,并结合SooPAT专利检索网、国家知识产权网进行分析。检索时间为2015年4月17日。检索选择“专利名称=过敏性鼻炎or变应性鼻炎”,检索日期设定为1985~2014年,共检索到269条专利数据。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一般为18个月,因此2014年的数据仅供参考。
2.1 专利年度活动趋势概述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法,1985~2014年间共有269件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63项,实用新型6项,外观设计0项,所占比例分别为97.8%、0.2%和0.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过敏性鼻炎专利主要以发明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是对产品的、技术、方法或其改进成果所提出的全新的技术方案,是衡量专利质量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实用新型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两者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外观设计主要是针对产品外观进行改良[4]。发明专利是三种类型中耗费创造性劳动最多,发明程度最高的一类产品,例如研究中的“一种治疗寒湿夹热型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的中药制剂”属于发明专利,而“过敏性鼻炎患者呼吸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口罩”则属于实用新型。
将检索到的1985~2014年间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按照年代进行总体趋势排序,专利数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图1)。1988年出现第一篇专利“过敏性鼻炎冻疗鼻套[5]”,描述一种医疗器械,在鼻套内放入-10~2℃的冰或水,将鼻套套在鼻子上,进而对鼻子进行冷冻治疗。从图1可以看出,1985~2004年属于技术萌芽时期,专利文献零星出现,从2005年开始,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增速发展,目前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图1 1985~2014年过敏性鼻炎专利发展趋势
2.2 专利权人分析
专利权人是专利权主体,是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与此相应义务的个人或机构,通过分析专利文献的专利权人信息,可以明确当前过敏性鼻炎的专利权人分布情况、规模,以及专利技术的产学研相互之间的关系。
269件专利文献共涉及186位个人专利权人,80个机构组织,拥有两件以上专利的专利权人分布具体见表1、2。从专利权人类型分布(图2)看出个人专利权人占到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69%,个人专利权占到大部分说明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策鼓励发明者进行技术发明创新、开展专利研究,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我国过敏性鼻炎相关技术研发主要由个人专利权人掌握相关的技术、秘方等,较为分散,其规模性相对薄弱。制药企业专利权人(包括国外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主体)拥有专利数量占总体的20%左右,排名第二,说明企业近些年来在加大医药研发的同时非常重视专利保护。医院、高校和研究所属于人才较为聚集的研发机构,但是这3类研发机构专利权人数量仅占11%,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未将产学研的重点放到专利开发上,此外,专利技术研发难度大、成本效益较高、周期长也难以引发高校、医院和研究所的研发热情。
表1 拥有2件以上专利的个人专利权人分布
表2 拥有2件以上专利的机构专利权人分布
图2 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权人分布
2.3 技术构成IPC分布
分析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的主要国际专利分类号(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并对主分类号进行聚类,可以了解和掌握过敏性鼻炎的专利技术热点分布和核心专利领域。
对检索到的269件专利进行IPC大组分析发现,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共有20个大组,具体见表3,集中于A61K36/00(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共有201件,约占总体的74%,主要涉及过敏性鼻炎治疗相关的中药制剂、汤剂、滴鼻剂、中药颗粒、药膏、洗液、熏鼻药物的中药制备。还有A61K31/00(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共有32件,约占总体的12%,主要涉及抗组胺类药物(如左旋西替利嗪、色甘酸钠、扑尔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丙酸倍氯米松、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例如强的松龙、甲泼尼龙)、H1受体拮抗剂、吲哚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相关研究。按照小组类别划分,具体见图3,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A61K36/9068(姜科,姜属,例如花姜)、A61K36/575(木兰科,木兰属)、A61K35/78(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A61K36/888(天南星科,例如贝母、马蹄莲或臭菘)、A61K36/8994(禾本科,薏苡属)。中医药将我国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结合起来,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根据IPC分类分析可以看出,相关专利主要集中于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组合物的研发,中药专利主要以植物为主要原材料,西药侧重于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4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表示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时期内专利数量与发明人数量之间的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6-8]。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理论上遵循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的规律性变化,其中萌芽期也就是技术导入时期,专利数量和专利权人数量少,研发风险大,多为基础性的研究;发展期新技术增长快速,技术分布的范围扩大;成熟期专利发明人数量基本维持不变;衰退期专利数量和专利发明人出现负增长[9-10]。
表3 1985-2014年过敏性鼻炎专利技术形态(大组)
图3 1985~2014年过敏性鼻炎专利技术形态(小组)
分析过敏性鼻炎的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可以推测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取技术生命周期图法研究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以1年为统计时间段,收集专利件数和发明人数据,构建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图,了解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的活跃程度,分析其技术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从图4可以看出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表现为两个阶段:萌芽阶段,1985~2004年零星专利出现,只有少数机构从事技术研发,风险大,多为基础性的专利;发展期,从2005年以后专利数量和发明人数量逐渐增多,专利活动较为活跃,人们普遍看好其发展前景,不断有机构和个人介入过敏性鼻炎研究领域,但是技术活动范围较为宽泛。
图4 过敏性鼻炎相关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图
2.5 专利区域分布
区域分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特征差异显著,研究过敏性鼻炎的专利区域分布,可以发现区域内核心专利发展水平,有助于因地制宜,制订各区域不同的医疗卫生策略。一般而言,一个地区拥有的过敏性鼻炎专利技术越多,其在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越强。
经分析发现,过敏性鼻炎专利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3个地区,这也是我国过敏性鼻炎研究的核心技术地区,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为山东省65件,北京市27件,安徽省26件,江苏省15件,浙江省15件,山西省14件,广西省12件,广东省8件,河北省7件,上海市7件。与此同时,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专利数量为0件。见图5。
图5 过敏性鼻炎专利地区分布
过敏性鼻炎的相关专利技术逐年递增,中药研发占据绝对优势,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药的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格局上形成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3个研究区域,引领我国过敏性鼻炎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的专利技术是A61K36/00(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专利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科研创新主要集中于治疗药物研发方面。然而,从过敏性鼻炎的专利权人主要集中于个人身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专利技术的产学研以及人才链条不够连续,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医院之间合作联系不足[11-12]。很多单位和组织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科研人员进行专利开发。
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引导,设立专项基金,明确医药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任务方向,逐步成为社会的机构知识库。同时加强医药企业与医院、研究所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可以为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互惠互利[13]。
从中观角度完善医药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等组织机构的内部创新激励机制[14],加大经济投入,通过制订专利战略研究计划以及相关奖励政策,以及引进高水平人才,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因势利导,促进我国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多多关注过敏性鼻炎相关技术研发领域。
从微观方面看,社会对医务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呈现高质量、多元化的趋势[15],医药类科研人员在不断夯实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尽量依托组织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工作,促进产学研相互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1]陈仲伯.专利信息分析利用与创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9-10.
[2]李建蓉.专利文献与信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6-19.
[3]Pabitra L,刘强和.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J].华夏医学,2014,17(5):134-137.
[4]巴金.电动汽车的专利分析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陈汉长,姚红.过敏性鼻炎冻疗鼻套:中国,CN87107517[P]. 1988-07-13.
[6]魏丽丝.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155-156.
[7]刘斌强,江玉得.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生命周期判断与应用[J].唯实,2011,(1):77-79.[8]钟华,邓辉.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专利组合判别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8)::87-92.
[9]赵莉晓.基于专利分析的RFID技术预测和专利战略研究要要要从技术生命周期角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24-30.
[10]李春燕.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生命周期判断方法[J].现代情报,2012,(2):98-101.
[11]杜茸玛,朱进忠.药物专利文献检索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7):13-15.
[12]齐悦如,欧阳雪宇,陈红霞,等.舒尼替尼药物中国专利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2):160-164.
[13]龙巧云,孙文倩,李强,等.噻吩并吡啶类抗血栓化合物国内专利技术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50-152.
[14]程远,沈爱玲.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02-104.
[15]吴志军,袁淑杰,于文佩,李志伟.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专利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40-141.
Patent morphology analysis of allergic rhinitis
LIU Nibo1YUAN Weiling2
1.Library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situation of allergic rhinitis field,viewing current allergic rhinitis research technology status quo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tific personnel.Methods The China patent full-text database as the resource was retrieved,with"patent name=allergic rhinitis OR allergic rhinitis and retrieval date= 1985-2014”,the patent intelligenc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se from the trend of the patent annual event,the patentee,technology constitute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distribution,patent technology life cycle,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so on.Results Allergic rhinitis patents in our country presented overall upward trend; Individual patentees were accounted for absolute superiority,about 69%;IPC group focused on A61K36/00,mainly involved in allergic rhinitis treatment relevant Chinese native medicine preparation,medicinal broth,nose drops,Chinese medicine granules,ointments,lotions,smoked nasal dru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patent life cycle was in the booming state,in that since 2005 the number of patents and the inventors increased gradually,patent activities relatively active,more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allergic rhinitis research field,but the technical range covered broad;Pate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w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north China and the central south area.Conclusion The current allergic rhinitis related patent researches are in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inly focus on the treatment of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llergic rhinitis;Patent intelligence;Technology field analysis
F204
A
1673-7210(2015)11(b)-0159-05
2015-07-23本文编辑:苏 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13)。
刘妮波(1986-),女,硕士;研究方向:医学信息检索与分析。
袁卫玲(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