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新闻

2015-11-28 21:40白红义
社会观察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业总编辑南方周末

文/白红义

新闻人的离职可以说是新闻业困境的一种直接反应。虽然说跳槽或离职现象并非新闻行业独有,新闻人的流动也并非始自今日;可是把它放在新闻业持续衰退这样一个大的行业背景下来看,我们就不得不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

传统新闻人离职潮涌现

传统新闻业在当下面临的困境被很多人视作一场巨大的“危机”,在行业期刊、报刊文章、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此类“危机”话语随处可见。将当前新闻业面临的状态形容为一场危机,也潜在地给“危机”前的新闻业发展贴上了繁荣、发达等标签,并预示着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有趣的是,新闻人在这一“危机”话语的塑造过程中“出力”甚多。很多新闻人离开了媒体行业,在告别信中,他们总是会追溯自己为何进入新闻业,对于选择新闻职业的回忆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在这种集体怀旧中,当下的离去则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含义,他们有意将过去与当下的新闻环境进行对比,凸显新闻业所面临的困境。

新闻人的离职可以说是新闻业困境的一种直接反应。虽然说跳槽或离职现象并非新闻行业独有,新闻人的流动也并非始自今日;可是把它放在新闻业持续衰退这样一个大的行业背景下来看,我们就不得不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新闻人的离职现象不但在数量上远超以往;更关键的是,他们不再局限于新闻行业内部的流转,而是彻底告别了新闻。前南方报业的掌门人范以锦先生最近在腾讯大家上的一篇文章就罗列了一大批曾在南方报业供职过的创业者,其中不乏方三文、陈菊红、陈峰等在新闻江湖上颇负盛名的新闻精英。某种程度上说,如此多的人离开,也表明南方报业乃至新闻行业的吸引力在急剧下降。据南方报业内部报纸《南方报人》报道,2014年南方报社有202名集团聘员工离职,且以记者、编辑为主。而2012年、2013年集团聘员工离职数量分别为141人、176人。从离职人数来看,近3年南方报业的编辑记者离职处于上升期。张志安等人发布的一份《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2014)》显示,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年限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新闻从业者规模扩大,大量年轻新闻人涌入;另一方面则是新闻从业者队伍的职业流动加快,跳槽频率大大提高。他早前一份针对调查记者的报告更是指出,超过四成的被访者有改行的打算。

传统新闻人的转型路径

对庞大的中国新闻记者队伍来说,这些数字算不上太大,但也折射出中国新闻人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政治、市场以及技术等多重力量的裹挟下,他们正处在一个亟须重新定位的时期。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女士在2014年4月底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非常准确地用“十字路口的中国新闻人”来描述中国新闻人当前的纠结状态。在市场化媒体出现之前,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是事业单位,新闻人的工作较为稳定,离职现象并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化媒体大量兴起,采用了更有效率的雇佣制度,记者的职业流动成为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过那时多数人只是在不同的媒体间流动,仍然从事与新闻有关的工作。而近年来,新闻人流动的一个突出变化是,许多颇有成绩的优秀记者纷纷作别新闻行业。他们的转型形成了四种基本的路径:其一,转入门户网站,从事内容生产或者管理;其二,进入商业公司从事公关、市场、品牌等工作;其三,加入新媒体公司,从事内容生产等工作;其四,独立或者与人合作创业。

传统新闻人加入门户网站的高潮大约在2003年左右。当时以李甬、李方等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媒体精英加入门户网站,负责新闻业务。彼时,互联网相对于传统新闻业的优势正慢慢浮现。门户网站虽然拥有技术和渠道优势,但存在内容短板。于是,占据技术和市场优势的门户网站不惜血本,从传统媒体那里挖走了大批精英。比如范以锦一文中提到的陈菊红,原是《南方周末》的记者,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尼曼访问学者,回国后担任了《南风窗》杂志总编辑,几年后又加入腾讯网。凭借《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一举成名的《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在离开传统媒体后,先后出任搜狐新闻中心总监、和讯网总编辑、酷6网副总裁及总编辑、PPTV副总裁及总编辑、网易总编辑,目前正在创业。

传统新闻人加入商业公司从事公关工作是记者转型的常规途径之一。有些新闻人离职创办自己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也有些加入了一些大企业和公关公司,从事品牌以及公关业务。因率先报道三鹿问题奶粉而闻名的原《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离职后就与人合伙开起了公关公司,而该公司的另外4位合伙人也曾供职于《财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媒体人转行做公关有天然优势,他们有广泛的媒体资源,熟悉媒体操作流程。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公关部负责人,都是媒体人出身。近几年,传统媒体人投奔商业企业,已经不再从事过往的单一品牌传播和公关类工作,而是扩展到市场、运营、销售、战略等多个领域的具体工作。如《南方周末》前副总编辑伍小峰2014年转投万达之后,出任企业文化中心副总经理一职。《南方周末》前新闻总监曹筠武加盟电商聚美优品,负责品牌推广。这种转型路径基本上是以去其他商业公司为主,从事的工作可能跟媒体有关,也可能跟媒体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的新媒体公司也成为传统新闻人转型的重要选项。2015年2月,《看天下》杂志前执行主编林楚方加盟今日头条,担任副总裁,主管公关和品牌方面的相关业务。4月,曾供职于《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的搜狐网前总编辑吴晨光出任移动新闻资讯应用“一点资讯”市场副总裁兼总编辑。移动新闻客户端ZAKER的总编辑叶伟民也来自《南方周末》。这些新媒体公司依然专注于内容的生产或分享,这些出身于传统新闻业的新闻人依然有用武之地。

除了上述几种常规的转型路径外,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财经》杂志前副主编罗昌平在2014年记者节当天宣布作别记者生涯,出任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专注第三方产品测评。而依靠互联网及微信公众平台创办自媒体也成为不少媒体人的选择。2014年9月8日,《外滩画报》前总编辑徐沪生创办的“一条”通过微信公众号,以每天一条的节奏,发布原创短视频。不到一年,“一条”便被估值过亿美元。此外,《凤凰周刊》原主编黄章晋创办的“大象公会”、曾任《南方周末》编委的邓科创办的“智谷趋势”、《南方周末》原财经记者张华创办的在线教育机构“少年商学院”,也都是依托于微信公众平台展开针对细分市场的创业活动。

不能轻言退出的新闻业

无论是从传统媒体跳到互联网公司,还是离开媒体自主创业,新闻人都是最直接感受到媒介大变局的群体。在这一行业大变局下,新闻人做出何种选择,取决于个人的理性判断。新闻人作为具有理性选择能力的经济人,他们的坚守或离开自然就是一种衡量成本收益后的理性行为,但个体的理性带来的有可能是新闻行业的不尽如人意。

如果借用经济学中“退出—忠诚—呼吁—忽视”的分析框架来看待新闻人的选择,“退出”显然是最便捷的,对新闻人个体有利,而对新闻组织或新闻行业的提升帮助不大,人人竞相退出对组织和行业的影响可想而知;“忽视”则是最坏的选择,对新闻业的现实缺乏关怀、不闻不问,只顾循着旧有轨道前行而无视外部的变化,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甚或行业都无从获益;“忠诚”对组织和行业来说是有利的,个体和组织可以一起面对挑战,个体为组织绩效的好转或提供竭尽全力;相形之下,在忠诚基础之上的“呼吁”则明确提出了改变组织困境的措施,呼吁与退出往往结合使用,应使呼吁机制发挥作用在前,退出机制发挥作用在后,而充分发挥呼吁机制的效用的前提则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忠诚。

不少新闻人通过跳槽或创业的方式离开新闻行业,有些人撰写的告别信还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让人感觉离职潮、创业潮正在媒体行业兴起。

离职新闻人的告别信可以说是一种“大声退出”的表现,这些即将离开新闻行业的新闻人对自己离职原因的描述,无疑是一种对现存问题的反思。因此,我们可以把新闻人发表的告别信作为分析的焦点,看看他们怎么说、说什么。虽是充满个人体验的私人叙事,但从中也能寻找到不少具有共性的叙事,包括对新闻业的困境与前景的感知和预判。这对于我们认知当下新闻业的真实状况不无裨益。除了分析那些离开的新闻人的告别信,还要把仍留在行业内的新闻人的话语纳入分析范畴,看他们究竟如何“呼吁”,怎样表达“忠诚”。毕竟,离职新闻人可以轻易地用脚投票,但作为一种社会机制的新闻业不能轻言退出。在新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如何维持乃至创造一个更好的新闻业仍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闻业总编辑南方周末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论总编辑在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的作用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技术拓展想象空间
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专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新闻业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