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美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研讨会综述

2015-11-28 19:28刘博文
现代国际关系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中美关系战略

刘博文

为深入探讨习近平主席访美的战略意义,展望未来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2015年10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协办、题为“习近平访美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的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展开讨论。现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习近平主席访美的成果和意义。第一,双方进行战略沟通与战略意图的再确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达巍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的最重要成果是增信释疑,在近年来的外交战略调整之后,与美国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再确认:其一是确认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重申中美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其二是确认了中国对现行国际体系的态度,表示中国会支持现行体系,不会另起炉灶;其三是美国确认了将继续接纳中国的崛起,也接纳中国改革和扩大这个体系的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认为,此次访问的最重要收获应该是一个“形而上”的成果,即在中美关系处在关键和敏感时期的大背景下,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美两个大国要管控分歧、扩大合作、相向而行的强烈信号。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指出,在此次高访中,双方强调了战略沟通的重要性,美方表示欢迎强大、繁荣、稳定、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方则表示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利益,欢迎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体现了双方在战略意图高度的相互保证。

第二,网络安全领域。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指出,根据中国的原则性建议,中美两国造就了一个非常简单、非常笼统但是前所未有的关于网络问题的协议,在非常对立但非常重要的网络安全领域造就了有限的突破,成为两国政府进一步就此进行对话和谈判的起点,意义极为重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认为,虽然网络安全方面的成果门槛较低,但这种操作层面的危机管控机制非常重要,对于双方未来更进一步战略互信的建立、更进一步危机管控的形成意义重大。王栋指出,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成果体现在许多实际具体的措施上,包括建立高级专家小组、推动共同制定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建立打击网络犯罪的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承诺均不从事或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等。

第三,公共外交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的访问行程充分体现了在公共外交方面的考虑和设计,从对波音公司、微软公司的企业外交,到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利益集团外交,再到习近平访问林肯中学、彭丽媛与米歇尔为大熊猫命名等文化外交,充分展现了中国多元化、多领域、全方位的对美公共外交。

第四,经济金融、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其他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董裕平指出,在此次高访发布的49项成果清单当中,广义来讲一半以上涉及经济金融,体现了经济领域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时殷弘指出,中国所做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也将有利于中国国内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生态的较好发展。王栋认为,中国领导人此次关于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有诸多共同利益的表述,为缓解中美两国间的紧张和对抗态势创造了条件。

二、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关于习近平访美之后的中美关系走向,诸多与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冷战后中美关系主战场的博弈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1-2001年,中美之间的博弈基本围绕中国国内议题;第二个时期是2001-2012年,博弈的主战场集中在中国周边;第三个时期是2013年之后,中美之间的博弈呈现全球化趋势,此次访问对网络、气候等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显示了中美博弈的全球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由于中美关系中的老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永远不宜对中美关系做过高的期待,中美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只能用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对话机制加以控制,短期内两国间的矛盾可能会增多,而如果中国能在未来保持强大稳固的态势,美国则很可能面临真正痛苦的战略抉择。王文峰指出,真正的战略稳定应是一种双方对战略关系的基本状态和态势感到基本满意的平衡状态,由于中美实力对比仍然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态势,两国距离战略稳定的状态仍比较遥远,未来两国经济各自发展的态势以及两国实力对比对双方的战略认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倪峰提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可以从中美两国政府对此次访问认知的三个温差中窥见端倪:第一个温差在于两国政府所设定目标的差异,中国政府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一个更为宏大长远的目标,美国政府则更多立足于通过此次访问建立更加稳定的工作关系;第二个温差在于两国政府侧重点的差异,中国政府更多的希望通过扩大合作的形式来稳定中美关系,美国政府则更多的希望通过此次访问解决中美之间具体的问题;第三个温差在于对待此次访问的态度,中国方面是将官员、学者、媒体各种力量调动起来的高度关注,而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则是“心有旁骛”,被其他更紧迫的问题牵扯了注意力。达巍指出,从2013年的两军关系、2014年的气候问题,到今年的网络安全,中美关系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就是化困难点为合作点,把中美关系中最差、最弱的一个点变成中美关系的亮点,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但美国方面为何较少出现这种思想转变值得思考。王莉丽指出了中美经济关系的三个趋势性变化:贸易关系由过去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投资关系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科技创新由中国对美国的单纯技术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针对习近平访美结束后出现的近期重要事态,尤其是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基本协议的达成,部分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时殷弘认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动TPP一是为了振兴美国经济,二是为了主导区域甚至全球贸易体系的新规则体系,目前中国在贸易的高标准规则的执行能力方面显然是弱者,所以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心主任雷达认为,美国对TPP的推动表明,美国是试图通过一体化方式创造出贸易效应来刺激全球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同时利用TPP当中创造的高标准贸易制度作为未来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的谈判筹码。他进一步指出,从经济依存度来说,中国理应成为TPP的重要成员,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做法体现出,美国的对华政策没有将经济因素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非经济因素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关于中国对美战略的思考。基于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可能的未来走向,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的对美战略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提出,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扩大共同利益的同时要直面分歧和冲突点,因为共同利益往往体现在功能性议题上,分歧和冲突往往体现在战略性议题上,二者具有不同属性,功能性领域的共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战略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二是要注意区别中美之间的战略性冲突和认知冲突,避免对对方战略意图的误解;三是要思考中美之间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客观存在还是人为建构的,避免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四是中美之间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要做新型大国,而新型大国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则需要学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思考。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认为,要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前景,对中国所处的地位和立场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大做强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在怀有大国抱负时不要为其所累。此外,他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强调没有好的学理研究就没有好的政策分析,没有好的政策分析就没有好的决策,呼吁学界更加深入地研究冲突与合作的关系、大国抱负及合作共赢等问题,更加重视美国国别研究的质量问题,做更多细致扎实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副主任孙学峰指出了周边国家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战略关联,强调重视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他指出,中国的周边国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总体比较富强的美国安全保护国,如日本、菲律宾;第二类是总体比较富强的非美国安全保护国,如印度、越南;第三类是总体比较接受中国的美国安全伙伴,如韩国、泰国;第四类是总体比较接受中国的非美国安全伙伴,如马来西亚、中亚国家。针对不同类型的周边国家群体,中国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以稳定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而稳定中美关系。时殷弘强调,中国在很多方面不宜过于唱高调,不能将一些事情讲得太高、太浪漫、太笼统,以免引起言与行之间的差距。要从实践出发,将一些高调适度地降下来,并把自身的实际问题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以增强自身的可信性,使真正重要利益所需的行动不会受自己过分高调的牵制和约束。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中美关系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