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分析与预测

2015-11-28 19:34张笛
经济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ARIMA模型

摘 要:人口城市化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持续增长,但仍处于较低的阶段,并且其发展质量不高。文章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1990年至2011年的甘肃省城市化率,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估计将在2020年达到52%左右。根据这一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甘肃省人口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走一条适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 ARIMA模型 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21-04

一、引言

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在工业化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不同特点,国内学者对于国外城市化和国内城市化的理解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建设不同于国外,中国存在城镇的建制,所以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表述为“城镇化”,以此与外国的城市化区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建制的城镇与外国的小城市大同小异,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坚持统一称其为“城市化”。文章采用的是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以后的论述中,根据原作者的实际说法,使用“城市化”或“城镇化”,在论述文章作者自己的观点时,统一使用“城市化”。

诺瑟姆对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得到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S”轨迹,他指出,城市化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期阶段,人口城市化率在30%以下,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城市化发展缓慢;二是中期阶段,人口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此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这一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三是后期阶段,人口城市化率在70%~90%,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于缓慢甚至是停止增长。{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到1999年底,中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了30%,根据诺瑟姆的理论,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化发展不仅仅要关注水平和速度的增长,在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上,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城市化发展的“质”和“量”共同协调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当前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十分广泛。自19世纪城镇化的概念首次提出后,在其后的初期阶段,学者们只是从自身的学科入手,研究具体的问题,而随着国外城市化的逐步发展,在现阶段的研究中,不仅各学科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更为重要的是,跨学科研究使得对于城市化的论证向着更为全面的方向发展。

依据国外的研究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内学者在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对城市化水平的分析

基于中国整体层面,简新华,黄锟(2010)研究了中国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并将其在国际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基本合适,但其水平是滞后的,不但滞后于国内的经济、工业化水平,而且滞后于国际范围的其他国家。在地区层面上,贾晓丹、卢新卫(2007)对宝鸡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城市化分析发现,宝鸡市与关中地区的发展程度相当,但与全国重点城市相比,其城市化水平较低。李辉(2008)通过分析得到人口城市化发展在东北地区表现出发展速度放缓、优势缺失及发展质量相对较低的特征。丁志刚(2013)对2000年以来的江苏省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其数量、质量、空间及动力特征,指出新时期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省外及省内人口的转移压力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各地区城市化水平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在各自具体问题上进行分析才能使得城市化问题得到优化。

(二)对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在对中国总体城市化水平的预测上,张松林、熊红轶(2009)利用1949—200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对2010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官方目标基本一致,其研究了2007年之后三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简新华,黄锟(2010)采用定性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得到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仍将以年均1%的速度发展,直到2020年达到60%左右,其对之后的20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预测时间更为延长。

在各地区的城市化预测中,杨雪、孙慧宗(2005)预测,在2010—2050年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会提高0.5%,2050年的人口城市化率将超过70%,其得出了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具体的数据。丁志刚(2013)认为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应该在差别化的过程中寻求区域协调,人口、产业和空间相协调,以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为核心,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预测数据,但其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指出了具体的方向和道路。

(三)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研究

较为广泛的研究是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分析,在这一研究上,国内学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是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程开明、李金昌(2007)研究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城市化产生不利影响。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上,余菊、刘新(2014)得到了与上述相似的结论,但曹裕、陈晓红、马跃如(2010),李宪印(2011)却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在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的影响上,曹裕、陈晓红、马跃如(2010)支持二者呈负相关的结论,但李宪印(2011)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另一种观点是,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李伶俐、谷小青、王定祥(2013)运用庇古理论,研究表明了在财政分权和政府主导下,城市化进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影响,但是一旦超过了合理限度,城市化的发展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孙勇、李慧中(2014)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在短期内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长期内,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者呈现出了“U”型趋势。

(四)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小城镇发展模式。官锡强(2007)强调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小城镇既能够缓冲人口压力,又能调节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心理压力。第二类是大城市发展模式。吴育华、史英杰、蔺宇(2006)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情况下,提出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带动中小城市发挥自身优势。第三类是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辜胜阻等(2010)提出要发展均衡城镇化,即不仅要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和规模效应,而且也要重视中小城市和县城,支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当前,城市化的研究方向是多样的,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结合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其今后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预测。

三、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与多个省份相邻,并与蒙古共和国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国家最新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发挥甘肃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将甘肃打造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发展这一问题不可避免,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研究其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对于甘肃省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更好地发挥甘肃省的经济文化优势起到重要作用。

(一)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

甘肃省的城市化进程真正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政府扶持下,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城市化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波动阶段(1978—1990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上世纪80年代末,进行西部开发的呼声愈来愈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有利的产业政策逐渐向甘肃倾斜,各种因素带动了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这一时期,其城市化率达到了40%左右,而到1990年,这一数据迅速下降至22%左右。在此期间,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波动状态。

2.稳步增长阶段(1991—2000年)。这一时期,虽然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是稳步增长的,但其城市化率一直处于25%以下,位于初期阶段,农村人口的比重占绝对地位,水平低,增长缓慢,而且与全国总体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金融等的适度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了有利的经济发展地位,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没有大的提高,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城市发展速度和水平滞后。

3.快速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在这一阶段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到2013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0%左右,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对西部地区的经济、交通、教育、生态等领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城乡建设改革方面实现了大的进步。甘肃省在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同时,自身寻求发展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二)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发展现状

对于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人口城市化水平。总体看来,1990年到2013年,甘肃省的城市化率是持续增长的。2000年之前,甘肃省城市化率的增长较为平稳,2000年之后,其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加快,并在2005年达到了30.02%,这也意味着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与全国相比整体相比较而言,甘肃省的城市化率处于落后的地位。1990年,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比全国水平低4.37%,而到2013年,这一差距达到了13.61%。就省内城市化的分布地区来看,主要表现为西高东低,城市化率较高的几个城市多集中在兰州和河西地区,而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则处于较低的地位,城市化率最低的陇南市还未达到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2.城市化与工业化。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工业化与城市化比例协调的共同推进,这是较为理想的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城市化如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势必会阻碍工业发展进程,最终影响城市化水平。但在实际的城市化进程中,甘肃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步调不一致的现象逐渐凸显。一直以来,甘肃省的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其刚步入基本城市化阶段,但工业化已进入了中期阶段。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工业化发挥其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当前的产业结构无法为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也就限制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发展如影随行的问题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甘肃省大城市及城镇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区域,先天优势独厚,同时具有较高收入、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农村群体更倾向于转移到城市居住,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和后天条件都较为恶劣和落后,加之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村群体大都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而出现了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居民收入越高,而农村贫困越为集中,城乡收入差距愈来愈大。

4.城市化发展质量。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关注量的变动,而且要重视质的变化。甘肃省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大,集聚效应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对其给予肯定。但从客观情况来看,甘肃省的城市化发展质量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城市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事业落后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其作为资源型发展地区的优势已不再明显。

四、ARIMA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ARIMA模型的建立

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ARIMA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它包含了三种形式的模型:自回归模型AR(p),移动平均模型MA(q)以及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p,q)。

如果原序列为一个平稳序列,则可以直接建立ARIMA(p,q)模型,即:

yt=c+φ1yt-1+L+φpyt-p+μt+θ1μt-1+L+θqμt-q

其中,c为常数;φ1,φ2,L,φp为自回归模型系数;p为自回归模型阶数;θ1,θ2,L,θq为移动平均模型系数;q为移动平均模型阶数;μt为均值是零看,σ2方差为的白噪声序列。

当q=0时,可以建立自回归模型AR(p),即:

yt=c+φ1yt-1+L+φpyt-p+μt

当p=0时,可以建立移动平均模型MA(q),即:

yt=μt+θ1μt-1+L+θqμt-q

如果原序列为一个非平稳序列,则需要对原序列进行d阶差分后建立模型,此即建立了一个ARIMA(p,d,q)模型,一般而言,差分次数不超过两次。

(二)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的实证分析

文章所选取的样本为1990—2013年的甘肃省城市化率,其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甘肃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1990—2011年的数据参与建模,2012和2013年的数据留作模型的检验,并用所建模型预测2014—2020年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

1.平稳性检验。

(1)原始数据的平稳性。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出1990—2011年甘肃省城市化水平的折线图,城市化率用y表示,见图1。

根据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含有指数趋势,可以初步判定其为一个非平稳序列。为进一步判断其是否为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利用Eviews6.0软件对它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其没有通过检验,所以可以确定该序列是不平稳的。

(2)平稳化处理。前文判断可知,甘肃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是一个非平稳序列,那么利用原序列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将是无效的,所以需要对原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首先对原序列y进行一阶差分得到,对差分后的数据采取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一阶差分之后的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所以取d=1。二阶差分之后的序列虽然也是平稳的,但是由于每次差分后都会有信息的流失,所以遵循适度差分原则以避免过度差分,最终选取d=1。

2.ARIMA模型的建立。前面的研究确定了ARIMA模型中d=1,下一步需要对ARIMA模型中的阶数进行确定。首先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的序列利用Eviews6.0得到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见图2。

利用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确定p和q值。依据判断,初步判定模型的阶数为(1,0)和(1,1)。然后运用AIC和SC准则,选择ARIMA模型中一个拟合最好的曲线,将其作为最终的模型。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操作后发现,ARIMA(1,1)模型的各项指标更优,所以取p=1,q=1。因此,可以建立的ARIMA模型为:

△yt=0.936479+1.014571△yt-1+μt-1.952368μt-1

3.模型检验。模型建立完毕后,需要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以检测其优劣。其检验方法主要是检验残差是否为白噪声,也就是检验残差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如图3所示。

通过残差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可以观察到,其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均在置信区间内,并且各项统计量也较好,因而可以认为该残差是一个白噪声,也说明所建模型对有用的信息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提取,可直接进行预测。

4.模型预测。文章用1990—2011年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所建的ARIMA模型对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到,2012年甘肃省城市化率的预测值为40.13%,实际值为38.75%,相对误差为3.4%,2013年的预测值为41.62%,实际值为40.12%,相对误差为3.6%。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率较小,所以可以说明所建模型较为理想,可以进行预测。

根据所建立的模型,我们对甘肃省2014—2020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2014年通过的《甘肃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中预测,到2020年,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1%。我们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甘肃省的人口城市化率在2020年达到52.03%,这与政府的预测目标基本一致。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文章利用ARIMA模型对甘肃省1990—2013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增长迅速,并在2005年超过了30%,因此,甘肃省的城市化水平已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更加迅速的增长。通过预测我们得到,到2020年,甘肃省的人口城市化将达到52%左右,这也符合政府做出的城市化建设的目标。

为使经济协调发展,我们不应只单纯地追求城市化率的高低,而是也应该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优劣,引导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地协调推进。针对甘肃省人口城市化进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到适合其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任务极为重要。

(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以现有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为依托,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继续发挥兰州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各级地区重点建立中心城市,加强小城镇建设,以点带面,扩大城市发展的范围和规模,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布局,明确职能。

(二)解决城市人口增加压力和城市就业问题

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势必会加重城市就业负担,所以增加就业机会变的尤为重要。甘肃省第一、二产业就业占主体,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小,但在未来阶段,第三产业将会成为供应就业岗位的主要部分,因此,甘肃省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环境的优化

甘肃省面积广大,人口稀少,但是其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明显,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等相对全国水平来说较低。因此,需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并加强引导,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建设,构建较为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以促进城市的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更为优化的外部条件。

在新时期、新阶段,甘肃省应该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契机,充分认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走一条适合甘肃省自身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发挥城市化对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雪,孙慧宗.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分析与预测[J].人口学刊,2005(3):53-57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http://www.ndrc.gov.cn,2015-3-28

[3] 王可侠.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水平升级与城市化进程[J].经济学家,2012(9):43-47

[4]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5] 贾晓丹,卢新卫.宝鸡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1):101-105

[6] 李辉.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J].人口学刊,2008(2):38-43

[7] 丁志刚.新时期江苏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的特征与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2):27-30

[8] 张松林,熊红轶.中国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模型分析:1949-2007[J].统计与决策,2009(20):80-82

[9] 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7(7):116-125

[10] 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3):29-36

[11] 李宪印.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1(8):50-57

[12] 余菊,刘新.城市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地理,2014,34(3):79-84

[13] 李伶俐,谷小菁,王定祥.财政分权、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4-14

[14] 孙勇,李慧中.城市化、政府生产性支出与城乡收入均等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3):24-37

[15] 官锡强.从台湾农村城市化模式看广西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20-31

[16] 吴育华,史英杰,蔺宇.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4):39-41

[17]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推进[J].人口研究,2010,34(5):3-1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作者简介:张笛,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ARIMA模型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出口总额分析及预测
基于R软件的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
基于Eviews上证综合指数预测
基于ARIMA模型的河北省能源消费预测
基于ARIMA模型的沪铜期货价格预测研究
组合预测法在我国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SARIMA的我国汽车销量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