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
摘要 分析了金昌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金昌市蔬菜市场竞争力不强,设施装配水平不高,生产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能力滞后,产销脱节,销售渠道不畅等。最后从扩大基地规模、加快集约化育苗设施、标准化生产基地、信息化系统和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该市蔬菜产业实现高效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蔬菜产业;生产现状;对策;甘肃金昌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28-04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nchang City
ZHANG Chao 1,2
(1 College of Engineering,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2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Jinchang City were analyzed. The survey showed that vegetable market in Jinchang City was not competitive,and the level of its facilities assembly was not high,the investment in production was insufficient,and its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y was poor,the production was divorced from marketing,and the sales channel was sluggish,etc.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further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from such aspects as expanding the base,accelerating the intensive breeding facilities,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bases,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etc. It aims at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city′s vegetable industry,so as to make its development efficient,sustainable and healthy.
Key words vegetable industry;production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Jinchang Gansu
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重要区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发展通道,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按照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甘肃正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蔬菜产业是甘肃省主导优势产业之一,设施蔬菜是确定的主要产业。2013年蔬菜产业收入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8%,同时甘肃高原夏菜已外销到全国80余个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甘肃高原夏菜主产区同时也是设施蔬菜生产的集中区,目前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1.07万hm2,产值达109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46.2%[1]。随着甘肃农产品出口中亚服务平台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开通,为甘肃省蔬菜全年经营带来机遇。甘肃高原夏菜产业正谋求向高原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由夏季季节性生产经营向全年生产营销发展。
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部,拥有“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在通道经济和战略走廊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具有隔离条件良好、灌溉条件便利、光照充足、土壤通透性好等环境优势。“十二五”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绿色理念,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绿色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红萝卜、食用菌、高原夏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甜菜、发菜、蘑菇三大区域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比较效益,谋求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条件下,通过特色产业的培育与转型升级,持续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和蔬菜产业转型跨越升级的驱动下,金昌市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基地稳步扩大,特色优势产业地位确立
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25万hm2,其中露地蔬菜1.18万hm2,设施蔬菜面积720 hm2,食用菌栽培173.33 hm2,特色蔬菜1 933.33 hm2。蔬菜总产量62.36万t,人均蔬菜生产量达2.63 t,总产值10.11亿元,蔬菜种植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4 456元,贡献率达48%。全市形成了红萝卜、食用菌和高原夏菜三大主导产业并驾齐驱、规模和比较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1.2 区域化布局初具特色,标准化生产逐步加强
金川区、永昌县建成了一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生产“3种生产模式并举”的优质化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加工蔬菜“三大优势蔬菜齐抓”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格局。全市各县区坚持把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产品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种类达23个,“三品一标”蔬菜面积达1.61万hm2。全市采用蔬菜的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率达98%以上,蔬菜检测合格率达到99.6%以上,并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endprint
1.3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冷藏保鲜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全市有区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个、乡镇蔬菜交易市场18处,建成冷藏保鲜库134座,贮藏能力1.10万t,在建的综合批发市场或物流园区有1个,规划或在建的市场有4处,这些市场与全国多家批发、零售市场建立了通联关系,蔬菜外销量3.48万t。随着大型交易市场的建成和冷藏保鲜能力的提高,金昌市将形成布局合理、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完善的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群,带动全市蔬菜外销,使之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1.4 产业化经营组织呈扩张趋势,合作模式呈现新亮点
按照“开放办社、培育龙头、巩固基层、构建网络、服务农村”的思路,全市培育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目前全市从事蔬菜种植、物流配送、营销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省、市、县级各类龙头企业30家,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53个(人),在服务种植、促进产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县区创新蔬菜产业合作模式,除加强“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品牌”等经营模式外,积极探索“出口营销公司+本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2],多渠道搭建企业强强联合的合作平台和方式,促进蔬菜外销。积极吸引外地客商及经营商建立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和冷链物流设施,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
1.5 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科技支撑总体能力较强
全市形成了市、县(区)、乡三级技术服务组织,并选聘农民技术员充实村级技术服务能力,全市现有各类农技人员500余人,有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220名,并聘请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力度,形成了政府农技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引进良种良法配套、设施装备改进更新的科技服务局面,服务形式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从常规服务到个性化服务,形成了服务主体“多层次”,服务机制“多形式”,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格局。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销脱节,销售渠道不畅
蔬菜销路不畅主要反映在春、夏2季蔬菜中,这2季集中上市早春茬大棚蔬菜和高原夏菜,以供应南方市场为主,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种植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现有的蔬菜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大都规模小、档次低,物流拥挤、集散乏力,集散和吞吐能力有限,综合服务能力不强,难以发挥调节蔬菜产品供求和形成价格的功能。二是产销衔接不紧密,受产销市场信息不对称、茬口安排不合理和盲目追求规模效益而不顾自身贮运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蔬菜集中扎堆上市,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和“家家种菜,人人卖菜”的小农经营格局还很普遍,重产不重销,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同业竞争加剧。全省是“西菜南运”主产区,全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高原夏菜,规模和产量逐年提高,导致市场竞争剧烈。
2.2 设施装配水平不高,生产投入不足
全市蔬菜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高,生产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造成本一次性投入较高,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投入较大,受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不易和融资信贷困难等因素影响,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二是高原夏菜基地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机井、田间滴灌、供配电设施配套不足。三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现有冷链物流设施总库容量小、布局不合理,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
2.3 社会化服务能力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县区虽然搭建了农村远程教育、农业信息网站等信息服务平台,但全市还没有一个市场信息分析研判的综合服务平台,信息量不大、覆盖面不广,产销信息不对称、不畅通、迟滞失真的情况存在。二是融资服务与生产经营者的现实需求相脱节,除普遍存在担保难、贷款贵的问题外,金融产品贷款周期短、额度小,不能满足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科技服务能力不够。虽然市、县、乡服务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机构健全,但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方式与实践生产脱节等问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场地、经费等因素影响,技术服务力度不强,带动面较小。农技部门在技术攻关、引种试验推广和新技术集成示范等创新工作方面能力弱。四是还没有组建面向蔬菜生产经营者、服务蔬菜产业发展的蔬菜产业协会或蔬菜流通协会等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组织策划产品宣传推荐、约束产品贮运分级包装及标识管理等方面存在机构缺失。
2.4 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市缺少名优的蔬菜产品,尤其在高原夏菜上表现较为突出,其原因:一是全市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知名品牌或形象标识,各县区虽有众多蔬菜品牌,但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弱,加上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重数量、轻质量,组织化程度低,大多从事分散种植和粗加工,营销组织和精深加的水平不高。
3 发展对策
3.1 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商品蔬菜产量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思路,提升改造“老菜地”,合理规划发展“新菜地”[3],推进以金川区重点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建设。
3.1.1 发展高原夏菜,壮大产业规模。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4]的原则,发挥金昌市夏秋凉爽、环境无污染、耕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要素优势,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建立稳定生产基地和冷链设施,辐射带动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在高原夏菜产业重点区域,根据实际开展田块平整与土壤培肥,完善灌排设施,硬化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配备完善生产用电设施。结合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堆肥池、沼气工程等,以尾菜的肥料化利用为方向,进行人畜粪便及菜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沼、菜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5]。endprint
3.1.2 发展设施蔬菜,提高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设施,进行春提早、秋延后和越冬蔬菜生产,延长蔬菜生产周期,提高蔬菜周年均衡生产能力。同时重视对沙荒地的开发利用,在非耕地上大力发展集中连片的钢架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现代设施,以滴灌、水肥一体化、自动卷帘和智能控制系统等设备装配设施,提高设施的生产水平。
3.1.3 发展食用菌,增加产业多样性。大力推广食用菌工厂化层架立体栽培,以生产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量和品质提升为突破口,狠抓菌种生产、龙头企业培育和基地建设三大重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6],推行集中育种、集中发料、分散种植、集中销售“三集中一分散”模式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使食用菌产业逐步成为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3.2 加快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促进生产专业化
在蔬菜优势产区和主要产菜县城郊,建设以工厂化穴盘育苗为主的集约化育苗基地,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5]。通过建设工厂化育苗温室,配置自动化播种流水线、遮阳降温、防寒保温、水肥一体化、补光等设备,提高工厂化育苗的技术水平,推进蔬菜育苗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3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产业档次
在蔬菜产业重点乡镇,从蔬菜标准园环境选择入手,到标准园功能分区、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温室大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4],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采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科技人员领办的运作模式,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以引领蔬菜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3.4 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大流通带动产业大发展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销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商贸的要求,促进产销衔接,保障蔬菜流通顺畅。
3.4.1 健全批发市场体系,畅通蔬菜流通渠道。加快完善以大中型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在蔬菜优势区域的县城或中心城镇,建成集蔬菜包装、加工、贮藏、交易、运输为一体冷链物流园区;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和大中型乡镇新建交易数量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贸市场,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和生鲜农产品配送。重点建设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平台[7]。
3.4.2 强化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加大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冷藏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积极培育大型蔬菜物流企业,提高蔬菜物流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3.4.3 建设社区零售网点,提高蔬菜销售能力。在市区居住密集区、县城和人口大镇,通过公共设施配套、产权回购、投资入股、场地回租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公益性菜市场,引导蔬菜批发市场延伸经营链条,开展对团体、超市配送服务,以提升蔬菜销售能力。
3.4.4 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保障信息流通。建立市级蔬菜生产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并与国家数据中心联通,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对全市及全国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茬口,进行种类布局,做到错期播种、分期上市,防止盲目生产,实现均衡上市,增强生产主体的市场应对能力。
3.5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贡献率
以服务产业、服务农民为中心,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蔬菜现代化生产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加强优良品种引进筛选、良种培育与示范推广,以及生产设施优化、绿色标准化生产栽培、产后商品化处理及加工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促进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效益的提升。
3.5.1 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及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蔬菜新品种引进筛选与推广工作,选育出适宜于该区气候特征的春提早栽培、冬春反季节栽培和夏秋高原夏菜生产的高产优质、适销对路的蔬菜优良品种。同时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开展品种选育、扩繁与推广工作,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步伐。
3.5.2 开展新技术集成试验与示范,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在蔬菜产业区建立新技术集成与示范田。大力推广新品种应用、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及病虫害的农业、生物防治等集成技术,使良种良法综合运用技术覆盖面达到95%以上。同时开展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采后分捡、分级、清洗、冷藏保鲜、包装、储运等环节技术的研究应用,加快对脱水、速冻等加工技术引进应用,提高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
3.5.3 健全蔬菜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科技服务网点,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员知识结构,形成市有农技推广站、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区域农技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的四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推行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选派形式,找准最佳结合点,组织农技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方科技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服务,不断壮大蔬菜产业科技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8]。
3.5.4 加强适用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市县农民培训中心为平台,建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及营销队伍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培训体系。通过开展对蔬菜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进行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会,编发蔬菜实用技术小册子和明白纸条等多种形式,确保生产者及时地掌握蔬菜生产中的各项技术要领,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科技素质和市场应对能力。endprint
3.6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保障蔬菜消费安全
在抓好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构建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构建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体系,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蔬菜消费安全。
3.6.1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严把质量安全关。一是完善和健全蔬菜质量标准体系。重点从产地环境、生产投入物的使用等入手,严格执行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限量安全标准;开展对蔬菜基地水、土、气环境检测监测,按照绿色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要求,选建蔬菜生产基地。二是大力推广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生物防控等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鼓励开展高效低毒农药使用补贴,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等制度[9]。
3.6.2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严把产品准出准入关口。建立健全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县区级检测站为主体,蔬菜生产经营环节快速检测站(点)为辐射的三级检测网络。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质量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各环节和各参与主体,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力争使上市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3.6.3 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提高质量安全责任追究能力。建立市、县、区三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从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探索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10],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明确蔬菜产销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
3.6.4 加强质量认证工作,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基地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产品的认证规模,大幅度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蔬菜面积和产品数量,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3.6.5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以良好的品牌占领市场。在加强标准化生产的同时,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创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金昌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的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绿色或有机蔬菜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蔬菜品牌2~3个,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蔬菜品牌3~5个。每个专业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蔬菜经销售机构均拥有自己的二级商标,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4个统一管理模式,确保品牌质量,使企业从品牌经营中取得良好的收益,使品牌成为企业有份量的无形资产。
3.7 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
3.7.1 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带动力。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大力培育竞争优势明显、覆盖农户广、带动能力强、诚信度高的蔬菜科技、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金昌市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规模,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入生产基地进行贮藏保鲜、运销加工和尾菜处理等工作。
3.7.2 充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全市蔬菜优势产区,扶持病虫害统防统治、蔬菜经销、商品化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和蔬菜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专业大户、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支持个人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适度开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构建“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4个统一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3.8 支持蔬菜加工业,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
大力发展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丰富蔬菜加工的种类。积极引进国内外蔬菜加工知名企业落户金昌市。在现有烘干蔬菜、净菜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冻干蔬菜、蔬菜罐头、番茄酱、蔬菜汁饮料、调理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加工企业开展尾菜的饲料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拉动产业发展。
4 结语
金昌市通过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生产流通、科技支撑、质量监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蔬菜产业打造成金昌市特色支柱产业,进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引领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5 致谢
本文数据由甘肃省统计局提供,特此致谢!
6 参考文献
[1] 甘肃高原夏菜产业向高原蔬菜产业转型[EB/OL].(2014-01-26)[2015-07-15].http://www.dxbei.com/n/20140126/110985.htmL.
[2] 汤鹏主,范云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及其发展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5):119-123.
[3] 孙玉梅.河北省蔬菜生产步伐加快亮点凸显[J].统计与管理,2012(1):70-72.
[4] 王喜军,吴德雄.敦煌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吉林蔬菜,2014(5):42-43.
[5] 2011—2020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生产发展重点[J].中国果菜,2012(8):33-34.
[6] 李进.恩施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7] 黄代峰.烟台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8] 纪韬.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9] 林枝高,蒋先林,张琼.云南会泽县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2013(3):53-54.
[10] 马晓莉.我国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视角,2013(3):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