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达,蒋关鲁,林展展,张树明,王智猛
(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铁道部开放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抗滑桩加固滑坡已经成为滑坡灾害治理的主流工程措施,它充分利用抗滑桩和桩周岩土体的交互作用,平衡滑坡推力,同时分担部分下滑推力到基岩锚固段。目前,利用传递系数法和相应修正公式进行抗滑桩设计的方法,因其简单实用的力学原理和成熟的工程应用而成为主流方法。潘家铮[1]提出,先计算达到设计安全系数时滑坡断面的下滑推力,再计算自然条件下的下滑推力,差值为抗滑桩设计推力。由于忽略岩土体自身稳定能力,计算结果偏于保守。贺建清等[2]认为抗滑桩在受荷的同时对桩前土体或围岩产生反力,假定桩前抗力传递系数为a,设计推力必须减去桩前抗力,但取值条件有待商榷。和海芳等[3]认为抗滑桩前后滑体拥有相等的安全系数,提出以滑坡剪出口附近滑块推力是否收敛于0为判别条件,确定桩前剩余下滑力,以抗滑桩前后推力差值作为设计标准。王培勇等[4]分别从上往下计算滑坡推力,从下往上计算抗滑力,以两者差值作为抗滑桩设计推力。
以上计算遵守刚体极限平衡假定,滑面满足静力平衡,但不满足力矩平衡。只能进行近似分析,不能真实表现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存在一定误差。程建军等[5]研究表明有限元法的滑坡推力计算结果相对合理,应该推广应用。本文结合成兰铁路右所屯滑坡,利用有限元软件FLAC3D模拟滑坡地应力场、位移场、边界条件等,进行非线性分析,并与传递系数法进行比较。
主要用到两个本构计算模型:各向同性弹性模型、摩尔—库伦模型[6-7]。低应力水平时使用各向同性弹性模型,认为土体近似产生各向同性弹性变形,根据胡克定律有
式中:K,G分别为体积模量、剪切模量,δij为克罗内克δ函数,Δσij为应力张量增量,Δεij,Δεkk为应变张量增量,应力计算没有残余变形分量。使用摩尔—库伦模型模拟滑坡塑性流动破坏时,弹性变形产生的广义应力增量仍然用胡克定律进行计算。
滑坡破坏是由降雨、地震等工况引起的滑面强度参数的降低,弹性模型不涉及。利用摩尔—库伦模型得到的剩余下滑力应扣除弹性解,即:F剩余下滑力=
右所屯工点位于成兰铁路 D3K247+788—D3K247+846段,滑体轴向长100 m,宽40~60 m,滑体厚3~15 m,为一中型堆积层滑坡,线路从滑坡前缘通过。滑体为粉质黏土,滑带为细角砾土,基岩为以弱风化为主的炭质板岩夹砂岩。根据前期地质调查结果,滑体和滑带之间存在潜在滑动面,在降雨、地震等恶劣工况下,将沿滑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为简化计算分析,滑体粉质黏土换为细角砾土,滑坡土层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滑坡土层物理参数
监测断面划分如图1所示,共8个,监测断面受力为网格节点合力,滑体和滑带分界面附近存在10 cm厚细角砾土潜在滑动面。根据右所屯工点滑坡主轴断面图,建立单位宽度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共有单元体2 542个、节点5 284个。在滑坡模型的X方向两侧边界和Y方向,用fix设置固定节点速度和位移的边界条件,底部边界同理为X,Y,Z三向的速度位移固定约束。
图1 监测截面示意(单位:m)
计算前,移除监测截面沿滑坡剪出口方向的岩土体。以x=64 m监测截面为例,移除监测截面至左侧边界之间的岩土体,并对x=64 m岩土体边界施加固定节点位移和速度的约束,按照以下三步计算:①利用弹塑性求解法生成初始地应力,鉴于黏聚力为0,对滑面摩擦角进行折减,在摩尔—库伦本构模型下数值计算得到受力稳定后的截面合力F1,运行时步5万步。②利用弹性本构模型生成初始地应力,得到计算截面的弹性合力F3。③由于滑坡失稳的根本原因是摩尔—库伦本构模型中,潜在滑动面的摩擦角变小产生下滑力[8],而弹性本构模型只涉及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密度,故在推力中扣除弹性解部分,F1和F3的差值F4为滑面摩擦角折减时监测断面的剩余下滑力。
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见式(9)和(10),为便于和传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为4种工况分别计算剩余下滑力,即潜在滑动面内摩擦角分别折减为30°,25°,20°,10°。
式中:Ei为第i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ks为安全系数(视工程重要性、整治难易程度);Wi为第i个条块滑体重力,kN/m;αi-1为第 i-1个条块所在滑动面的倾角,(°);αi,φi,ci,ui,li分别为第 i个条块滑动面的倾角、内摩擦角、单位黏聚力、单位孔隙水压力和长度。
图2为有限元法和传递系数法剩余下滑力对比,为便于分析,剩余下滑力均取X方向(水平方向)分力。传递系数法下滑推力变化的线性特征明显,有限元法曲线变化缓和平稳,能较好地模拟推力的非线性变化。随着滑动面土层摩擦角减小,滑动面摩阻力变小,滑体内部弹塑性作用效果减弱,推力曲线线性特征逐渐明显。当滑动面摩擦角为10°时,两种算法推力曲线的线性特征非常显著。传递系数法在滑面摩擦角大幅折减时,抗滑段下滑推力没有收敛减小趋势,一直传递到最后一个土块;有限元法则能清晰分辨下滑段和抗滑段。当滑动面摩擦角为30°时,传递系数法推力曲线在距离坡脚26 m时已经收敛为0,这与实际工况不符。有限元法则能显示滑坡推力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没有截面推力突变为0的情况。由于两种算法的理论基础不同,传递系数法的推力峰值大于有限元法,曲线变化规律一致,下滑力峰值都出现在X方向88 m处。
图2 剩余下滑力对比
图3 剩余下滑力增量对比
图3为滑动面摩擦角变化时的剩余下滑力增量对比。当滑动面摩擦角变化区间为30°~25°,25°~20°时,两种方法的剩余下滑力增量变化趋势一致,且传递系数法增量均大于有限元法,说明传递系数法对剩余下滑力增量有放大效应,这种方法对工程设计偏于安全。随着滑动面摩擦角折减加剧,理论上25°~20°区间的剩余下滑力增量应大于30°~25°时的,但传递系数法下滑段的5个监测截面不满足此规律。当滑动面摩擦角变化区间为20°~10°时,抗滑力急剧减少导致滑体产生剧烈位移,两种方法的增量变化在下滑段相近。但在抗滑段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传递系数法的下滑力增量不断增加,没有收敛趋势。
自然状态时储备的抗滑力使滑体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滑面摩擦角不断减小,当滑坡处于极限破坏平衡状态时,临界摩擦角出现,抗滑力已发挥全部作用,监测截面的剩余下滑力和抗滑力平衡。有限元法利用FISH程序语言编写LOOP循环语句[9],对滑面摩擦角进行折减试算。以程序内置力不平衡比率>1×10-5为终止标准,得到滑面临界摩擦角为27.63°,安全系数为1.338,计算显示滑坡上部表层发生溜塌。传递系数法按照式(9)和式(10)试算,直到滑坡剪出口附近滑块推力近似为0,得到滑面临界摩擦角为24.85°,安全系数为1.512。
以滑面摩擦角20°时为基准,比较抗滑桩设计推力。有限元法按照剩余下滑力的计算步骤,得到临界极限状态和基准条件时的剩余下滑力,两者差值即为抗滑桩设计推力。
图4显示两种算法的设计推力曲线有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传递系数法各点设计推力均大于有限元法,这种差异在抗滑段达到最大。
图4 设计推力曲线
1)和传递系数法相比,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塑性流动和破坏,曲线变化相对平缓,能缩小剩余下滑力的计算误差,不会出现抗滑段剩余下滑力计算不收敛或提前收敛于0的情况。
2)有限元法的设计推力变化趋势与传递系数法一致,且小于传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
[1]潘家铮.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155-184.
[2]贺建清,张家生,梅松华.弹性抗滑桩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5):600-602.
[3]和海芳,祁生文,伍法权,等.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5):694-698.
[4]王培勇,刘元雪,冉仕平,等.基于传递系数法确定支护桩设计推力的新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42(6):73-78.
[5]程建军,廖小平,王浩,等.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与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1):44-47.
[6]陈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Itasca Consulting Group,Inc..Fast Language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 Dimensions,Version 3.0,User's Manual[M].Itasca Consulting Group,Inc.,2005.
[8]DAWSON E M,ROTH W H,DRCSCHER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Strength Reduction[J].Geotechnique,1999,49(6):835-840.
[9]彭文斌.FLAC3D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