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项允刚 山东省枣庄市台办
2009年12月17日,经国台办批准,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成立。成立以来,枣庄市依托这一崭新平台,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工业文化、运河文化、大战文化等特色资源,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两岸交流活动,台儿庄也愈来愈在海内外台胞,特别是台湾岛内广大台胞当中有了深远的影响。军马法5师等部坚守临沂,调张自忠第59军,于3月14日向日军侧翼反击。经数日激战,有效地阻击了敌人,使日军攻占临沂的企图终未得逞。右翼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沿津浦路南下,进攻滕县。中国军队第22集团军122师与敌血战两昼夜,师长王铭章以下大部殉国。
日军在攻陷滕县后移军东向,沿枣台支线进攻台儿庄。3月23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开始猛攻台儿庄。中国第2集团军池峰城率31师官兵坚守台儿庄城寨,与敌炮火、坦克相抗衡,至死不退。整个台儿庄充塞着枪炮声和喊杀声。
随着形势的发展,台儿庄之战愈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企图沿津浦线双向对进,南北夹击,会攻徐州,以便沟通南北战场,进而击破陇海路防线,夺取郑州、武汉等地。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大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会战。徐州会战共有3个阶段。第1阶段是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第2阶段即台儿庄大战。第3阶段是中国军队主动突围。
台儿庄是山东省峰县的一个小镇(今属枣庄市),位于津浦线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的交会点,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1938年3月中旬,北线日军分左右两翼,向台儿庄进犯。左翼日军第5师团自青岛崂山湾、福岛登陆后沿胶济路西进,以坂本支队向临沂猛攻。国军以庞炳勋第3军团第40演愈烈。几乎每座房屋都要几经争夺,往往是白天为日军占领,守军在夜间夺回,白天日军再占领,守军夜间再夺回。激烈的拉锯战,使台儿庄一片火光,满目尸横,连运河水也被染红。
4月3日,国民党军队第5战区指挥汤恩伯的第20集团军由东向西,第2集团军、孙桐萱第3集团军由北向南,大举反攻。至6日,汤军与孙集团军会师,形成对台儿庄内外夹攻之势,并发起全线进攻。7日,台儿庄守军从庄内杀出,与外围部队齐头并进,向北追击,一路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日军遭中国军队内外夹击,死伤枕藉,至7日夜,除小部突围逃跑外,大部被歼。此役,中国军队摧毁了日军第5、第10两个团之精锐部队,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和装备。这样,中国军队经过20余天血战,终于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
“台儿庄”的名字,始见于《明史》和唐、明两代碑文。唐代立于准提阁内的碑文中称“台家庄”。明正德年间立于泰山庙中的碑文称“台家庄集”。明崇祯十二年(1639),扬州道在台儿庄东南黄林庄村前立河防碑一通,载有“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余里之内尤为灌薮”。《明史·河渠志》云:“与台家庄、侯家湾、梁城诸处,皆山岗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又云:“出梁城、万庄、台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二百六十里”。综上所引,计有“台庄”、“台儿庄”、“台家庄”三种不同的名称。
台儿庄土圩始建于元代,那时的台儿庄还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庄,不为世人所知。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京杭大运河改道由济宁经微山湖向东经台儿庄南下。由于南北漕运的发展,小小的台儿庄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峄县之重镇。万历三十四年(1608),台儿庄设立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余里之河务,兼理地方社会治安。清顺治四年(1647),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土城。土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高4米,护城河宽10米,深2米,首尾衔接运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沂州镇标前营移驻台儿庄,改称台儿庄营,始设参将署,为三品参将行署。清咸丰七年(1857),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各地募捐,再次修筑台儿庄城墙。将西城墙东移1公里。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
由乾隆至嘉庆年间,台儿庄一直是鲁南苏北交通贸易重镇,“繁荣富庶,以致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峄县志》)。商号、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时达数十家,大多集中在繁荣街、丁字街和月河街。从台儿庄西门到小南门,建有典当、四十万、郁家、双巷、王公桥、骆家等10余处码头。城内衙门大街(繁荣街)、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鱼市街等12条街道,1公里长的后大路接车大路,连接西门、小北门、大北门、东门和大南门。城内有5000户人家,24300余人,房屋约2000间。当时的台儿庄,“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台儿庄地处要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八年(1858)秋,捻军首领张乐行、刘天福探知“台(儿)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峄县志·大事记》,为筹措军饷,遂率兵数万,自丁庙闸渡过运河,直攻台儿庄。咸丰十年(1851),“北汉王”刘平亲率10万辐军攻下台儿庄,并在这里设立军营。1938年春夏之交发生的中日台儿庄大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使古老文明的台儿庄城变为一片焦土。
当时,国民政府曾计划重建台儿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因此,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也是共同的心愿。2008年4月8日,枣庄市政府向世界庄严宣誓,恢复重建台儿庄古城。在古城重建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留古”、“复古”、“扬古”、“用古”,实现了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另一方面,通过打造“百庙”、“百馆”、“百业”、“百艺”,实现了文化空间的丰富性。经过4年多的精心建设和3年多的市场化试运营,一座集8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手工版古城重获新生,业已打造成为一个服务设施完善、业态布局合理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台儿庄,如今的规模是解放前的5倍,城区人口是解放前的近3倍,旧城区基本上成为居民区,新城区向西已发展到巫山村以东,向北已发展到三里庄以北,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如今的台儿庄城,不仅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是鲁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2008年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又恰逢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而积极的转变,枣庄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提出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一创意和构想。
2009年12月,国台办正式批准,在枣庄市台儿庄区设立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交流基地设立以来,枣庄市依托这一崭新平台,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工业文化、运河文化、大战文化等特色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两岸交流活动,为增进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做出了努力。
几年来,台儿庄先后接待了连战、吴伯雄、郁慕明、刘兆玄、江丙坤、高孔廉、郝伯村等台湾高层人士交流参访,以及台湾各地100多个基层民众交流团;先后承办“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全国台协会长座谈会”、“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枣庄·台湾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战争与和平——海峡两岸抗战文学论坛”、“两岸和平文化论坛”、“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海峡两岸春节文化论坛暨首届中国年博会”、“相约台儿庄·创意总动员——2013两岸文化创意发展论坛”、“2014两岸工会论坛”等30多项大型会议和活动;连续举办了七届“一脉相承·两岸同心——枣台青年艺术交流夏令营”,增进了两岸青少年相互了解,凝聚感情,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先后组织了《两岸一家亲——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巡礼》《盛世绝艺——大陆寻奇》《走进枣庄》《魅力枣庄》《台湾脚走大路》《恋恋阿里山》等岛内媒体专题采风活动,极大地推介了枣庄、台儿庄,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枣庄市政府以“枣台经贸提升年”为抓手,深入推进枣台城市交流与经贸合作,与台湾岛内台中市、桃园市建立了双向交流合作机制,在岛内举办了“枣台经贸合作研商会”、“枣庄台中产业合作恳谈会”、“寻梦台儿庄——两岸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恳谈会”、“两岸新兴产业合作论坛”等富有特色的经贸交流活动,成功签约了一批项目,台资项目和效益实现稳定增长。进一步密切了与台湾海基会、台湾工业总会、商业总会、建研会、三三会、农会、电电公会等协会(公会)、企业及岛内科技园区的关系,积累了丰富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
截至目前,台儿庄两岸交流基地已累计接待台湾游客8万多人。台儿庄古城也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2010年荣膺“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2012年被国家批准为5A级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