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

2015-11-26 19:26林虹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汉隶刻石石门

林虹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它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与《郙(fǔ)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这一著名的刻石为何被称为《石门颂》?这是因为石刻最初是刻于陕西襄城古褒斜道的南端——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汉朝时,这里是连接中原与四川的交通要道,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古称褒斜栈道,形势险峻,开凿困难。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门洞,开凿于公元1世纪,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时通时塞,历次修复。然而公元107-125年,道路再次阻断,身为司隶校尉的杨涣奏请顺帝,重开石门,穿山通道,并将旧道进一步拓宽,道路终于畅通。为了颂扬杨涣开凿石门的功绩,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在石门石壁上刻文,共22行,每行30、31字不等,共655字,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与后来的《礼器》《史晨》《曹全》等名碑相比,《石门颂》保留了简帛隶书放逸浪漫、灵动活泼的书风,没有那种严谨整饬的庙堂之气,高古气息中又蕴含着丰富的趣味,世人称之“隶中草书”。最令人称奇的是,《石门颂》书刻者面对着石门洞高度仅三四米、崖面为弧形的环境,面对着起起伏伏的崖面,仍能精心布局,因地制宜地精心书刻。从全篇布局上看,前两行规整,越往后越率性恣肆,愈加舒畅伸展,到颂扬王升的后面几行,更打破常规抒意为之。再看颂扬杨涣的部分,摩崖上方第一至三字尚且规整,但从第三字开始,便随意、率性地书刻,各行间显得错落有致,飘逸洒脱。《石门颂》整个布局前紧后放,个别行列尤为有趣。如第十三行末从“春宣圣恩”的“恩”字起,至“秋贬若霜”的“若”止,其横笔的一波三折、捺笔及“心”字,颇似简牍笔法,寓无穷变化于其中。再如,第四行“至于永平,其有四年”的横笔,也很有韵味。所以祝嘉说:“《石门》变化很大,所以常以斜为正,大小也有参差,越到后面,越不拘束。”可看出《石门颂》书刻者达到了隶书的至境。此外,《石门颂》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艺术个性,《石门颂》成为汉隶中的佼佼者,受到历代书法名家的推崇与喜爱。北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到清代王昶、冯云鹏等名家,都曾对《石门颂》作过考释。康有为称其“高浑”、挺劲有姿;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也取自《石门颂》。

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石门洞淹在水库中。石门石刻被凿迁至汉中,保存于汉中博物馆。

猜你喜欢
汉隶刻石石门
石门二十四景
汉中石门十三品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石门茶产业简介
汉碑档案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
对临《石门颂》
重建祖屋之刻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