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的两淮盐场

2015-11-26 22:09夏咸龙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盐务清代

夏咸龙

摘要:两淮盐区在清代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盐场作为基层的盐务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政府对两淮盐场的治理十分重视。本文结合文献记录和今人著作,简单介绍两淮盐场的管理机构、场区分布、食盐生产和赈灾救济方面的情况。试探索盐场在盐务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两淮盐场 ;盐务;基层机构

盐,乃百味之首,不仅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且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所以说,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社会需求量极大,消费弹性极小。在古代,商品经济比较落后,盐铁茶酒是少数几项大宗交易商品,而且这些商品都曾实行专卖,盐是其中实行专卖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经济影响最大的品种。

在中国古代社会,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卖商品,是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盐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盐的重视程度很高,多对盐业进行了系统而严密的管理。政府控制了盐,就能保证财政收入,也能防私商囤积居奇,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在封建社会,盐课是政府仅次于田赋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有时占国家财政收人之半。因为盐课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所以清代对产盐区格外重视。在康乾盛世之时,两淮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

由于两淮盐业在国家财政收人中的重要地位,历来清代政府对两淮盐业的制度政策和管理状况都非常重视。两淮的盐务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是十分复杂的,其规模非常庞大,且不断变化。清政府在两淮设盐政1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1人,通、泰、淮盐运分司各设运判1人,30所盐场各设盐课司大使1人。 每个盐课司之下又设置团灶组织,设有总催若干名。此外,盐运使还设有属官管理盐务,有盐运司运同、运副、运判、监挚同知、批验所大使、库大使等。由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盐务管理系统:盐政—盐运司—分司—盐场—团灶—盐户。总之,清政府通过各种盐务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盐课的征收,对盐户的管理。而盐场是最基层的盐务组织。

清代的两淮地区,盐场连片,亭灶星布。“两淮运司盐场东北临海,南界海门通州,西抵如皋泰州兴化。清代两淮盐场,位于今江苏省东部海滨,介于长江口与胶东半岛南端之间。以淮河为界,分淮南和淮北两地,并细分为23场。淮南盐场在泰州和通州设分司,统一管辖盐场。淮北盐场原在淮安设有分司管辖盐场,但来被移到了海州。淮北盐场清初有莞渎、临洪、兴庄、徐渎、板浦、中正6个盐场,清末合并后为中正、板浦、临兴3个盐场。

盐场不是简单的生产盐的基地,也不是正式行政区域,而是以盐产与盐课征收为中心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域。在清代,两淮二十三个盐场,每个盐场设有一个盐课司,设大使1名。为辅助盐课司,每个盐课司之下还设置了团灶组织,每团里设有总催。团灶组织的结构与州县的里甲组织相似,盐场的总催相当于州县的里长。总催的职责,主要是以督催灶丁完纳盐课。每个盐场都有一定的生产区域,管辖若干家灶户。土地是灶户的最基本生产资料,盘锹和荡草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清代,灶民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由于盐课繁重,产盐劳动艰辛,盐场的灶户生活十分悲苦。

“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解字》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也就是说,卤需要经过加工才能为盐,盐场是盐的直接获取基地。两淮盐场生产盐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两淮所产的盐是海盐,历史上有“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之说。煎和晒,这就是当时海盐生产的两种主要方式。“惟煎有淋卤晒灰伏火之节”。清代淮南煎盐,继承前朝旧法,分为晒灰取卤,淋卤、试卤、煎煮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才能生产出盐。淮北晒盐法与淮南煎煮法有相似之处,“或如淮南置亭场晒淋之法”,“或在含盐量较大的潮滩上筑土晒干,然后将土舀入土池,晒实汲水如淋灰之法淋土。再建砖石垒砌的大晒池,将土池或卤池内所积累的卤水在晒池内晒,辰时上卤至申时就可以将所结盐扫集,不用煎煮即可得盐。”首先,两淮各盐场的产量颇不稳定,时盛时衰。丁溪场的产量忽高忽低尤为明显。嘉庆七年的两淮盐区总产量是道光六年总产量的两倍还要多。“盐其成育虽由于人实本于天”,盐场大都还是靠天吃饭。其次,各个盐场之间的产量也大不一样。安丰场和伍佑场的产量一直稳居前列,而庙湾场和刘庄场的产量一直排名靠后。嘉庆七年,安丰盐场的产量是庙湾的41倍还要多。最后,虽然每年各个盐场的产量有增有减,但是大都是呈现下降趋势的。梁垛场尤为明显,其宣统二年的盐产量只有嘉庆七年盐产量的十分之一。

古代的两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在乾隆统治的六十年中,两淮地区的盐场就发生自然灾害32起。自然灾害的类型为旱灾、涝灾,以水灾最为严重,有25起。”这些自然灾害不但造成了盐场生产和财产的损失,甚至夺取灶户的生命。清政府为了稳定淮盐生产、保证盐课收入,经常关注盐场的受灾情况和盐民的生存。“两淮盐政准泰奏、淮北各盐场荡地盐池。尽被水淹。灶户停扫。一面委员查勘安抚。一面令运司筹拨银米。速饬分司等查明灾灶。先行赈恤。”清政府深知盐场生产的重要性,注意帮助灾后盐场恢复生产。“赈贷两淮通、泰、淮、三分司所属盐场、本年被旱灶户。”甚至当米价昂贵时,朝廷也会救济,维持盐场稳定。“又奏。淮安、泰州、通州分司所属盐场。米价昂贵。穷灶艰食。臣于淮扬赈粮内划拨三万石以备各场平粜。得旨。所奏俱悉。”总之,清代政府十分關注两淮盐场,赈济灾荒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维护两淮海盐的生产的正常进行起了积极的作用。

自1128年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沿海堆积,致使海岸迅速东迁,这对两淮盐场影响甚大。“淮南因海势东迁,卤气渐淡,石港、刘庄等场产盐既少,金沙场且不出盐。若淮北三场,离海近,卤气尚厚……”随着海岸外伸,尤其是淮南一带盐场、亭、灶,潮汐不至,大大小小的盐场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有些盐场被裁汰合并。清初淮南盐场之设沿袭明末,至雍正十三年裁汰白驹场归并草堰场、马塘场归并石港场;乾隆元年裁汰余中场归并余西场;乾隆三十三年裁汰小海场归并丁溪场,乾隆三十四年裁汰西亭场归并金沙场。有些盐场被开垦。清初,虽有盐法禁垦,但当灶地陷于荒废时,灶民便零星开垦。到后来,盐场荒地开垦越来越多,甚至占用草荡地开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兴,伍佑两场首先放垦。政府正式承认了盐场开垦的合法化。更多的盐场,随着盐业、商业及其它经济活动的发展,发展成为较有规模的城镇。主要有海安、白驹、草堰、东台、安丰、拼茶、海门等等。

两淮盐业生产历史悠久,自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无不以专卖、重税的理财手段,对两淮食盐的生产、贩运、销售加以严格控制。两淮的盐场作为统治者治理两淮盐务的最基层的机构,直接对灶户的生产和生活进行管理,将基层的各种盐务纳入政府的控制和监督之下。两淮盐场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淮盐的生产,盐赋的收入,和社会的稳定。故而,清代的统治者对两淮盐场的治理就特别重视了。

参考文献:

[1] 张荣生:古代淮南盐区的盐务管理,盐业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26页。

[2](明)史起蜇:《两淮盐法志》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 274 册,第 185 页,齐鲁书社,1996 年 8 月。

猜你喜欢
盐务清代
从“兼管”到“兼任”:论直隶总督对长芦盐务管理模式的转换
盐务稽核所人事俸给与任免制度初探
论盐务稽核所人事考试制度与我国早期盐务现代化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胡传与晚清台湾盐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