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红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前的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标准》中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
2.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在笔算教学中,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良好数感。计算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如:在解决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时,教学笔算加减法;在解决几个小朋友分吃一个西瓜的问题时,教学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在解决新学期同学们一共发了几本课本的问题时,可以教学乘法的内容等等。
4.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
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
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准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结合课堂教学,发展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语言称为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简练、严谨、准确、抽象的特点。在教学中,往往要把一些算式、图形、数学符号转化为数学语言,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出示“()<9”,提出“谁会读题,而且能说说它的意思”?接着,出示“4+()<9”,又用挑战性口气说:“谁能上台读一读这道题?怎样让人一听就明白它的意思?”同学们纷纷举手,在尝试中指导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四、在活动中学习,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新教材中的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出教材里的生活素材和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利用教材中“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这一主题图进行教学,学生初步学会后,要求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例子,比如说投币、玩布剪锤游戏、玩丢手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不确定事件后,他们就能逐渐从不确定中找出规律,既完成了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有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