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丽球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高度竞争、高度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知识要求使得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的智慧要得到发挥。社会为每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和创造价值的机会,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化地展示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观能动性 兴趣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21世纪是一个高度竞争、高度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使得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社会为每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和创造价值的机会,只有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不断地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并克服自我的缺点,从而达到自我的智慧增长与竞争力的提升。就简单地拿学习的例子来说,不能只依靠他人的传授与教导,别人的提示只能起到点拨作用,任何人如果不能主动地探索学习,那就不会获取好的学习结果。更进一步来说,如果想要获取高分或在学业上取得成绩,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这便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可以说,所有的辅助或他人的提示都是建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只有自己多动脑、多用心广泛地探索,脚踏实地地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或满意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为现代教育所关注。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为目的,教师和学生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主题思想,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一直进行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继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制造悬念激趣;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
二、培养质疑,引导独立思考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地揭示:学生不明白哪些,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能自己解决的,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能体会到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课文歌颂了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这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机会,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可见,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世界就是由生命构成的。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元方为什么入门而不顾呢”,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应加以鼓励、引导。教师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其自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善于创造条件和机会,展现过程
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加以指导。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如教学《海燕》课文时,教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解答生字词;面对全班同学找出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的相关句子;通过抢答方式,把课文中利用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蹿”“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让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让组织文字能力强的学生概括海燕形象——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的形象。师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在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揭示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地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学生个体智能上的差异。
四、指导学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这样使学生除在以解决问题中看到自己的成果,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外,现在遇到的是一个新的问题又觉得不满足,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总之,在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时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力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学习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