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遗址Ⅱ区良渚文化墓葬分析

2015-11-26 18:17杨雅书
雪莲 2015年18期
关键词:随葬品人骨良渚

杨雅书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中详细介绍的10座良渚文化墓葬、以及随葬品的分析,了解其埋葬习俗,并试图进一步透过这些物质遗存了解这一时期当地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广富林遗址Ⅱ区;良渚文化墓葬

广富林遗址从1999年以来进行了有计划的勘探和发掘,本文就Ⅱ区内所发现的开口于7层的23座良渚墓葬进行分析,因报告中只介绍了其中10座墓,所以本文重点对10座墓葬进行墓葬分析。

一、墓葬形制

根据M3与M23的叠压关系,M3叠压M23,所以尽管这些墓葬同时开口于7层,年代还是有早晚的关系,所以分析这几座墓葬的形制时,要特别注意墓葬的相对年代。

23座墓葬的骨架保存基本完好,经过鉴定大多数为30岁左右的青壮年人,三座成年女性墓葬的年龄也在30岁以内,可以推断当时人们普遍为30年左右的寿命。

墓葬形制除了M2比较特殊外,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将墓葬的长宽与墓主人性别结合在一起考虑,不难发现成年男性的墓葬都在2米以上,女性墓葬在2米以下(三座成年女性墓葬中有一个M3也在2米以上),婴儿的墓葬面积只有半米,推测当时墓葬的大小与墓主人的身高有关系。

10座墓葬中有三座墓葬的墓坑外南部都放置一块大石块,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这样的标记一方面是方便以后祭祀死者,同时也发挥不被后来人打扰的作用。

二、葬式及人骨形态

10座墓葬的方向基本为200度左右,墓主人的头向都呈西南向,葬式基本相同呈仰身葬直肢葬,个别仰身屈肢。

结合人骨形态分析墓葬葬具。观察M9人骨及随葬品,是可以用一个比较规整的四边形圈起来的,同时在墓中也发现了葬具的痕迹。所以推测M3、M4、M8、M13、M15这几个墓葬有葬具,原因是墓葬的人骨架及随葬品从平面图上面看是比较规整的,个别人骨还被扰动过或者头骨发生滚动,但是依旧可以纳入一个比较规整的范围内。

十座墓葬中有有五座墓葬中的人骨有错位、异位的现象,其中有的头骨有滚动的痕迹或者骶骨上移,种种迹象都表明墓主人并不是死后立即入土,而是至少是发生腐烂之后再次入葬的。

三、随葬品分析

十座墓葬中共发现随葬品86件,其中陶鼎10件、陶双鼻壶13件,未成年人的墓葬除外,每个墓葬中都有鼎和壶,说明这两种器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次数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就是陶豆和陶杯。从随葬品放置的位置看,大部分物品居于下肢骨,并且陶鼎皆放置在脚部附近,应是当时的一种葬俗。

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锛、石镰、石犁、石耘田器,共24个,除了一件石锛的墓主人性别不确定外,这些生产工具都出在男性墓葬中,另发现了三件狩猎工具骨镞也处在男性墓葬中,说明当时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这十个墓葬中,只有男性墓随葬生产工具,所以推测M2中无法通过人骨鉴定判定性别的墓主人是男性,因为M2中于人骨颈部位置发现了一件石锛,进一步推测当时十岁左右的男性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

在墓葬中共发现了四件石钺,一件在女性墓葬中,三件在男性墓葬中,石钺是一种兵器,而男性墓葬中的三件石钺均位于人骨的胸部,是否暗示着石钺对墓主人的重要性。

在随葬品中在部分男性墓葬中出有玉器,并结合出土玉器最多的M23,出土生产工具也是最多的,推测玉器与墓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有着联系。

从随葬品的类型来看,我认为M3是与其它墓葬不同的,在随葬品中独有三件陶簋和一件陶三联匜,并且它还叠压在M23之上,加上M23中的凿形足鼎这一崧泽文化的流行器与M3中鱼鳍形足这一良渚文化特征的鼎,M3较M23的年代相对较晚,所以推测陶簋与三联匜可能为新出现的器形。

从器物的特征看,所出的鼎中有鳍形足、三角形足、凿形足以及扁舌形足,凿形足崧泽文化流行的一种形制,而鱼鳍形足也呈现出不同形制,并且越来越靠近属于良渚文化的典型的“T”字形足;简报中所详细介绍的四件陶双鼻壶,其形制也呈现出演变的趋势,即口沿部位由内向外侈过度,腹部从深至浅,这些都表明这些墓葬并不是完全处于同一时期,但是随葬品的统一又说明这些墓葬的年代相隔不是很远。

除了了解埋葬习俗外,依据生产工具类的随葬品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男性在生产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更进一步的,玉制品只在男性墓葬中出土,是否可以说明这与男性的地位有联系。在这批墓葬中不存在悬殊特别大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

猜你喜欢
随葬品人骨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西安公园上城(一期)考古发掘简报
蒙元墓葬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曲阜奥体中心战国两汉与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学观察
浅谈汉代厚葬风俗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探秘最诡异的人骨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