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看朱自清作品《匆匆》中的时间隐喻

2015-11-26 17:44杨季行
雪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匆匆朱自清

杨季行

【摘 要】《匆匆》写于作者的创作从诗逐渐转向散文的时候。因此,这篇作品不能不惜有这一一转变的烙印,它既像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又如散文一样。于自由洒脱之中饱含哲理,亲切自然。本文将对认知视野看朱自清《匆匆》中的时间隐喻。

【关键词】朱自清;《匆匆》;时间隐喻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写作《匆匆》时五四运动已转入低潮,作者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惆怅,但又不愿虚度年华。

一、朱自清及其作品《匆匆》

这是一篇简洁、优美的抒情散文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通过对不断流逝而去的时光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突出时光“匆匆”的特点,使人亦置身于匆匆的时光流逝之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随后,作者运用大串排比,表现时光从眼前、手里、身上、脚边匆匆流过。时光的悄然而逝,不仅使人潸然泪下。在一去不复回的时光里,作者感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对光的宝贵,因而发出强烈的感慨,“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走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自由走这一遭啊?”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追求,探索和生活中无所适从的怅惘茫然的心情,亦是“五四”时期的代情绪的反映。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义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轻的生命,默算着24年8000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轻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二、朱自清作品《匆匆》中的时间隐喻

作为一个真诚对待人生,热烈追求光明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自白,作者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的这篇散文,鲜明地表明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怅惘。他写《匆匆》,用意似乎是劝人珍惜光阴,但是,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只是作者的无告和彷徨。这种表现方法或许比较雅致,但毕竟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应有的忸怩态度。伤春悲秋的时代是过去了。叶圣陶认为,如果有人编现代中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那么,朱自清先生后期的文字,该是首先被提及的。至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情致,我觉得应该像欣赏某些唐诗宋词一样,保持某一程度的感情上的距离去欣赏。

但《匆匆》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反映重心放在了对匆匆流逝的时光的描写上面,作者内心的波澜几乎完全是通过对时光流逝的形象化描绘表现出来的。在描写流逝的时光时,作者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以及拟人化的写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滚滚的流水比喻时光的一去不返,以此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和深刻启迪,本文作者则运用了一些创造性的、极富新意的比喻手法。比如描写已消逝的过去,作者比之为“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准确地表现出时光是在无声无息,不为人察觉中消逝了;作者又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字里行间融进了作者那一代人对时光流逝、无限怅惘的情绪。“我觉察他走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上床上,他便伶伶俐俐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在这里又利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时光完全人格化了,把本来无形的时光比做一个与作者朝夕相伴的伴侣。这样,一方面表现出时光一往无前,转瞬即逝的态势,一方面则极其传神地表现出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惋惜,怅然的心理。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它不仅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时间那样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留下遗憾,永无痕迹,它还会锉过我们的额头,带走红润的光泽,留下松弛的皱纹;划过我们的手掌,带走青春的灵魂,留下粗粝的茧子;经过我们的心灵,带走纯真与热情,留下沉重与悲凉。

三、结束语

在作品《匆匆》中作者先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一系列物象作比衬,反复咏叹,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伤感。最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反问,表达了自己不甘虚度年华的心情,使文章在美的意境层面上,上升到理性哲思的高度。

猜你喜欢
匆匆朱自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从汉英语法差异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何去何从的“匆匆”姻缘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仿写《匆匆》……
《匆匆》的回归与逃离
读《匆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