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新民
顺应市场 以科技支撑规范发展
——福建邵武市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验介绍
□文/连新民
福建邵武市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建社之初,就立下“注入科技元素,提高科技含量”的信条,并提出强自身,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广联合,建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办园区,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图为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基地
简介
2008年2月,坐落于武夷山脉南麓的福建省邵武市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经过短短7年间,该合作社入社成员从111人增加到307人;种植基地从当初的3700亩扩大到现在横跨闽赣两省14个县市的54670亩,带动种植户1200多户;经营范围从单纯种植、销售药材,到收购、发展药企,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再到投入巨资兴建拟集展示、交易、质检、电商、研发、科普、培训等于一体的地产中药材批发市场,产业链不断延伸;2014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726万元、利润187万元,资产总额突破4800万元,社员股金每股增长6倍多;并分别获得农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邵武素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中药材产业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从事中药材营销和种植多年的邵武土生土长的农民杨斌随即着手组建专业合作社。经过多方联络和筹备,2008年2月,拥有111位股东、全部股本金不过100万元的邵武市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刚开始,该合作社仅在邵武境内少数几个乡镇拥有种植基地3700亩。2010年后,种植基地迅速向周边和市外拓展,经营方式也随之转变,原来仅限于现金入股,每股100元,之后,现金、土地、山场均可入股,合作社在基地中所占股份也逐步缩减,最低只占5%,这样既有利于基地大面积扩张,又使种植户得到更多实惠。现在,合作社已拥有股东(社员)307人,总股金扩大到1160万元,近6万亩种植基地,覆盖闽赣两省南平、三明、抚州3个地区的14个县市,种植品种也从原来仅有的五六个扩大到近20个。
收购、发展药企,是市场倒逼迈出的重要一步。2008年下半年,拥有国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制造企业邵武瑶理药业有限公司因投资纠纷、经营不善一度停产,濒临倒闭,投资方欲将其转让。合作社经过反复讨论论证,最终决定以523万元收购这家药企。此举成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引擎。前几年,合作社60%多的中药材产量被瑶理药业消化,今天,它依然能“吃掉”合作社20%左右的中药材产量。这期间,他们还先后引进两家实力雄厚的投资人或公司,共注入资金3700万元,“瑶理”变为“承天”,虽然合作社在这家药企的股权比例变小了,并且改由他人控股,但企业做得更大更强了。
为了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又通过招拍挂拍下了邵武城南一块35亩的土地,与引进的3个股东一起共同出资1.6亿元,建设邵武特色农产品(地产中药材)批发市场。2012年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今年三季度即可交付使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闽北中药材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必将为合作社添上腾飞的翅膀。与此同时,他们还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2014年联合本市6家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成立了邵武市锦一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仅实现市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零的突破,而且为推动邵武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中的邵武特色农产品(地产中药材)批发市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成立合作社前,合作社理事长杨斌就长期从事中药材购销业务,并办有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场,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材种植和营销经验。合作社成立后,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同时,他注重培育团队精神,带领社员认真学法用法,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范运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在合作社《章程》的框架下,合作社建立了完备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由全体社员选举产生的16名社员代表,每年要召开两次代表大会,充分履行其检查、监督和管理职能。合作社内设市场部、基地部、科研部、推广部、财务部等职能机构,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运转高效而有序。
切实落实民主管理。除了重大事项严格按照社员代表大会“一人一票制”充分民主决策外,他们还成立了由3名社员组成的财务监察小组,在坚持由专业机构一年一审计、10万元以上上级拨款专项审计的基础上,每季度对财务账目查账一次,确保财务管理公开透明。每周一晚的管理层例会,是他们雷打不动的一项制度,或汇报交流,或部署工作,或学习研讨,整个合作社内充满团结和谐、激情创业的氛围。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由最初的仅凭货币出资入股,到后来可以用实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从原先只局限于当地农民入社,到随后发展跨区域甚至跨省际股东;从单一搞中药材种植、销售,到办药厂、建市场、开药博园、与高校联姻产学研结合,南武夷合作社善于审时度势,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和机制,成效也同步显现。
大棚设施中药材栽培示范区
人才、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民合作社也不例外。从建社之初,合作社就立下“注入科技元素,提高科技含量”的信条,并一以贯之地努力探索实践。其中三招令人印象深刻,招招制胜。一是强自身,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原来只有高中学历的杨斌,2008年就通过国家自学考试,获得了江西中医学院医药营销大专毕业文凭。在他的带动和合作社出台奖补政策的推动下,全社现有14名工作人员中,除监事长欧阳明已具有中专学历,主办会计系外聘注册会计师外,其他人员这几年都陆续取得大专以上毕业文凭。
二是广联合,建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这几年,南武夷合作社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武夷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20多家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或成为他们的校外教学基地,或共同组织技术攻关、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共同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合作至今,已开展各级各类科技项目8个,其中“中药材瓜蒌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研发不仅收获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科技含量,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办园区,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2013年,经省科技厅立项,南武夷合作社开始筹建邵武省级农业科技园。这家全省惟一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园,包含五大项目,即闽北中药材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南武夷药博园、中药材可追溯生产加工基地、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林下珍稀药材仿生态栽培基地。这些项目均已启动实施,并初见成效,同时还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
农民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国家重视,社会关注,有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也较多,如何为我所用,取得政府部门的扶持帮助,南武夷合作社可谓潜心钻研,做足了功课。他们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学习研究政策,策划生成项目,并不失时机地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他们更明白政府奖补资金“锦上添花”、“扶强不扶弱”的道理,切实在苦练内功、做实做强自我上狠下功夫,以干得助,以绩服人。这几年,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合作社已获得上级各种奖励补助资金200多万元。
在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的同时,他们还主动与市场对接,与业界先进交流,借助外力提升自我。仅去年他们就组织赴外考察4次,到农林大、中医大学习中药材品种收集与展示,到浙江金华考察大棚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到江西樟树参观中药材种苗市场,到安徽岳西调研瓜蒌与灵芝种植,其中当年引进中药材新品种就达30多个。
下一步,该合作社将组建南武夷药业集团,推动中药材产业成为邵武“一县一特”的重要引擎。
纵观邵武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伴随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现有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359家,其中供销合作社领办的91家,这些对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乐观的是,全市农民合作社总体存在体量小、特色少、管理不规范,甚至会老不会大的问题,有的经营困难、名存实亡,聚合、带动能力差,真正像南武夷合作社这样的标杆社实属凤毛麟角。
而要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进而发展更多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农民朋友自身加劲努力外,还有赖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引导,有待于有关职能部门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服务,更期待市委市政府高看一等、更进一步地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激励措施。只要上下同心,联合发力,我市农民合作社事业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迈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福地邵武也必将出现更多的“南武夷”!
(作者系福建省邵武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