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临床应用的探讨

2015-11-26 03:34:53高鼎成安徽省铜陵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安徽铜陵244100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治未病调理慢性病

高鼎成 (安徽省铜陵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安徽 铜陵 244100)

中医“治未病”在临床应用的探讨

高鼎成 (安徽省铜陵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安徽 铜陵 244100)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收集我科2010/2013收治的120例慢性病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60例.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治疗.结果:经过干预,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价值,既可以对疾病进行预防,也可以对慢性病进行调理,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中医;治未病;临床应用;预防

0 引言

“治未病”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主要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针灸穴位按摩、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并成为现代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与现阶段我国“以预防为主、防治重心前移”的医疗卫生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我国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治未病”的理念能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在服务体系中的优势[1],满足医疗卫生服务低成本、广覆盖、低投入、高效益的要求.无论对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还是对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科运用“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探讨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0/2013收治的12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包括高血压患者68例,糖尿病患者41例,剩余 11例为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患者年龄31~78(平均52.4±8.7)岁;男75例,女 45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病种类和例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高血压患者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剂量为 5 mg/d,血压控制不良者可增量至10 mg/d.糖尿病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晚22:00皮下注射,用药剂量因人而异,起始剂量是每天 10 U,随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范围在 2~100 U之间.所有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研究组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①“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思路的构建应该与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饮食、起居、情志、活动的调理,养生引导,针灸防治等方面促进机体的整体协调.应避免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但并不排除正常的七情活动.人体与天地四时相适应,因此起居应顺应一年四时、一日四时之序,这些均有助于气血流通,应做到形虽劳而体不倦.②在中医学上认为,患者的精神状况与人的生理、病理等情况具有非常大的关系,精神状况较差时,患者的病情便更加严重.我科对患者采取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调节患者内心的情感,从而保持患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拥有平衡的心理,能促进患者身体康复.③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能够促进体内的气血流畅,强健人体筋骨,并加强机体内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④我科在临床中主要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在饮食上对患者进行调理和指导.大多慢性病患者饮食方面宜清淡、忌过饥过饱、忌饮食偏嗜,应保持少饮酒或不饮酒,戒烟,进食无糖与低盐食物.此外,也可根据患者体质偏盛偏衰的不同,适当服用药膳或选择中药调理,以达到协调体质、平衡阴阳的目的.

1.3 疗效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并将疗效结果分成三方面: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身体机能包括血糖、血压等得到很好的改善,生活习惯良好.有效:患者生活习惯良好、身体机能得到一定改善.无效:患者的身体机能无改善,生活习惯不 好[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记录数据均经过统计学软件SSP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数数据采用 χ2检验,P<0.05时认为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干预,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患者的疗效对比情况 [n(%),n=60]

3 讨论

“治未病”理论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保健方式体现的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神理念[3].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杜渐、止其萌芽”.主要从起居、饮食、情志、活动的调养和四时节气的变化入手,其核心是养生防病.

中医特别强调要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便可保证机体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换言之,在患病之后,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加重.通常情况下,疾病的转变过程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对疾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前.后世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丹溪心法》、《温热论》丰富和完善了“治未病”的理论,在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在应用“治未病”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治未病”的临床应用应该是渐进式的,预防与控制也应进行有效分级[4].其中,一级的防控应该从疾病发生的隐患入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根源上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二级的防控则是要将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作为重点,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必要的沟通,在最大程度上防止疾病和机体功能障碍的不断扩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三级的防治则应以疾病的治疗控制为工作重点,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康复保健的方法和饮食、运动的调理来降低继发病症的出现和功能障碍的扩大化发展.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治未病”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1]赵唯贤,范新六.“治未病”理念在现代医疗模式中的意义[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2):165-167.

[2]黄守文.“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推广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4]顾舟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2):853-854.

R248

A

2095-6894(2015)02-136-02

2014-10-03;接受日期:2014-10-22

高鼎成.研究方向:中医.E-mail:987906921@qq.com

猜你喜欢
治未病调理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08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24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8
癌症只是慢性病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