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丽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K.533号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晚期的一首大型钢琴奏鸣曲,具有较强烈的情感表现。该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分别是:1.Allegro; 2.Andante; 3.Andante。第一乐章是一首典型赋格风格的曲子,该乐章完成于1788年,其曲式为奏鸣曲式。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乐曲分析(包括对比前后片段材料的异同及发展变化)、值得继续探究的部分这两个方面对第一乐章进行分析,从而探析奏鸣曲式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是如何被运用的。
关键词:莫扎特 奏鸣曲 奏鸣曲式
一、乐曲分析
奏鸣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Exposition、发展部Development、再现部Recapitulation。在本乐章中,这三个部分是这样发展的:
(一)呈示部Exposition(1-102小节)
1.First Tonal Area(FTA)
FTA这个部分是从1-31小节为止,在没有任何引子部分的铺垫下,主题一开始就以极其清晰的单旋律直接出现在F大调上。非常有趣的是,1-8小节这个长达8小节的乐句,其和声一直在I级上保持不变,且这个乐句又可根据旋律划分为1:1:2的模式,具有sentence的模式。所以可以将这个乐句定义为A Phrase with Sentence Structure。15-18小节右手部分的音乐材料在23-26小节被重复,但不同的是,材料的再现是以倒影的形式出现在左手部分。20-22小节的Deceptive Cadence(阻碍终止)ii6— —vii06/V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将音乐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直至56-57小节出现了ii6 — —I的完全终止式。
2.Dependent Transition(Dtr.)
从32-41小节为Dtr.的部分,不难发现,该部分的左右手不断地交替做模进(Sequence),调式调性从F大调逐渐向STA的C大调过渡,但在此部分,C大调还没有被完全建立,该部分结束在F大调的副属和弦V/V上。
3.Second Tonal Area(STA)
第42-57小节为STA的部分,从42小节开始,由上一部分Dtr.的V/V逐渐走到V级,明确转向C大调。该部分由两个重复的period构成,每个period根据和声及旋律又可划分为4+4的模式,前四小节由C大调的I级走到HC上,后四小节再由C大调VI开始,结束在C大调的PAC上,由此构成了Parallel Continuous Period。稍稍不同于第一个Period的是,第二个Period的旋律是从低声部进入的。
4.Closing Section(CL.)
从旋律及和声两个方面分析,笔者认为Closing Section这个部分从58-89小节,在88-89小节出现了C大调 —I(PAC)的完全终止式。CL.由上一部分STA自然过渡而来,且与STA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调性上来说,它延续了STA的调式调性C大调,它较长的篇幅也是为了巩固调性,告诉听众调式调性已由开始的F大调转向了C大调。从旋律上来看,它采用了STA中连续出现的三连音音型。CL片段在整个乐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发展部做了很好的铺垫。
5.Codetta
Codetta部分是从90-102小节,这个部分不断地在做三连音音型旋律片段的重复和模仿,在91-92、98-102这些小节中两次都出现了C大调ii6— —I的完全终止式。特别是最后四小节双手相差八度一直都在C大调的I级上做同向进行,其目的就是再一次强调C大调。
(二)发展部Development(103-145)
笔者认为,发展部Development是对呈示部Exposition的发展,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部分:FTA的发展、STA的发展、Retransition。
1.FTA的发展
FTA的发展部分是从103-125小节,这个部分一开始就采用了新的调式调性c小调,最后结束在V/d上。而旋律上,在继承与变化的基础上,呈示部FTA的主要旋律片段在103小节便以模仿的形式出现,随后通过左右手交替,出现在108小节的左手部分。笔者还发现,STA部分的三连音音型也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在了FTA的发展这个部分。
2.STA的发展
该部分从126-138小节,这是对呈示部STA三连音音型片段的展开、发展与变化,左右手通过模进(Sequence)、模仿的方式在高低声部不断交替进行。调式调性方面,这个部分从d小调开始,通过频繁的转调和丰富的和声变化派生出一些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要素,最后落在V/F上,为Retransition做准备。
3.Retransition
从139-145是Retransition的部分,这7个小节一直都在V/F上做旋律变化,从142小节开始,连续三个小节左右手以相差八度的三连音音型做同向进行,最终以F大调的V7 来结束整个发展部,这也为再现部调性的回归做了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三)再现部Recapitulation(146-239)
1.First Tonal Area(FTA)
这个部分从147-153为止,调性在此回到原来的F大调,这部分完全重复呈示部的1-8小节,是A Phrase with Sentence Structure。这部分的FTA与呈示部的FTA相比,在长度上短了许多,再现部的FTA仅8小节,而呈示部的有31个小节。
2.Dependent Transition(Dtr.)
该部分由15个小节组成,由154-168小节,在长度上比呈示部的Dtr.长了一些。在旋律上,前五小节的两个声部的旋律片段相互交替模仿。在和声上,这个部分极不稳定,它从F大调的I级开始,然后不停转调,最终落在V/F上。
3.Second Tonal Area(STA)
该部分和呈示部的STA一样有16个小节,从169-184。同样地,由两个重复的period构成,每个period根据和声及旋律又可划分为4+4的模式,前四小节由F大调的I级走到HC上,后四小节再由F大调的VI开始,结束在F大调的PAC上,由此构成了Parallel Continuous Period。不同的是,呈示部的STA由F大调转到了C大调,而这个部分则是回到并一直停留在F大调上。
4.Closing Section(CL.)
这部分从185-226小节,相较于呈示部的CL.,这部分CL.的长度较长,规模更大些。在225-226小节,出现了F大调 —I(PAC)的完全终止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调性。从旋律音型上来看,基本模仿了呈示部的CL.。两大部分不同的地方在于,呈示部CL.是在C大调上,而此部分则是在主调F大调上。
5.Coda
该部分由227-239小节结束,长度上与呈示部的Codetta一样。且多次出现了F大调ii6— —I的终止式,最后四小节双手相差八度一直都在F大调的I级上做同向进行,为的就是再一次强调全曲回到了F大调。
二、值得继续探究的部分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结构规整均衡,大多数乐曲都是以四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八个小节为一个乐段。也有部分乐曲采用以八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十六个小节为一个乐段的结构形式 。但在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中,乐句的小节数似乎就不是那么规整对称了。在对乐曲的分析中发现,乐句的长度除了有常规的4小节、8小节,还有6小节、7小节、9小节、10小节、12小节、13小节等多种不同长度的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在古典主义时期,乐句不规整划分的这一特点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讨论的问题,那么它又会对这个时期曲子的风格及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呈示部的Closing Section中,在81-82小节的阻碍终止之前,出现了长达5小节的C大调ii ,从76-80小节。同样地,再现部的CL.中,在218-219小节的Deceptive Cadence出现之前,F大调的ii从209小节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17小节,但和呈示部有所区别的是,再现部的ii是先延续不动,保持四小节,然后再做变化,最后在217小节再回到ii上,不难发现,它是在变化中延续。值得思考的是,这个ii级和弦的延长对之后的阻碍终止或这个CL.有何作用呢?延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除了以上两点,这个乐章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笔者将从上面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新的视角继续深入探究这首钢琴奏鸣曲。
参考文献:
[1]沈璇,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王丹丹.外国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沈璇,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沈旋,夏楠.古典音乐欣赏50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5]李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风格特征分析[J].音乐时空,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