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安
【摘 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缩小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并引导其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我们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文化繁荣,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政策;发展
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概述
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形成的,其发展过程中的类型和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生态环境造就文化的独特性,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在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民族学在我国发展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民俗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丰厚,颇具有价值,也为后来的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形成了不同视角下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人民理解不同民族心理习惯及其独特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它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民俗文化在文化意识形态中处于最底层、最基本,即文化意识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是最基本的开始,它也是人类文化意识与心理的最初原型。
民俗文化的范围较为广泛,基本形态有以下几个:物质民俗文化发面,其中包括得有:生产、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生活民俗文化包括家庭、家族、村落、节日、社会管理方式与结构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
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的障碍
(一)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缺乏,遗落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大力宣传。总体来说,保护观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仍然有局限性。观念问题在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中仍然突出,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力发展经济,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社会价值观开始转变,与此同时,其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这样各个方面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虚弱了,原有的文化环境也变得脆弱,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没落。例如:在贵州少数民族自然村寨众多,各生活着苗、侗、水、仡佬、土家、彝族等17个少数民族,至今完好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只占30%,而70%的都淹没在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进程中,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就像侗族大歌在北侗地区基本上消失了,只是在南侗少数地区保存较为完好。
(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理论研究不足
虽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丰厚,但不难发现这些成果大多数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民族理论。从而难以形成学术实践的“本土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本土化”。由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足,不够深入。
(三)现实的问题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自然村寨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渗透。少数民族民众的经济意识也逐渐提高,而且同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特有环境被打破,现代文化大潮开始渗透交融,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侵蚀。然而,在城镇化的背景下,随着自然村寨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的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许多民族的一些古老的传统节日、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和民歌离我们远去。
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的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的高度来引导其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提高、丰富、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导思想,担负起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责任,扮演少数民族文化的“守夜人”的角色。
2.选择性原则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在比较优劣中筛选,对其精心鉴别,取精华,不要盲目随从和吸取,要选择性的交流与发展,并弃其糟粕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3.创新性原则
在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基础上不断的做到创新。把高新科技引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用信息化推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例如:侗族大歌进入媒体有利于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是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的余韵和内涵,这更有利于侗族大歌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二)政策体系的完善
政府应该加强建立健全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政策,以及认真落实政策的执行,确保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健康发展。
1.制定引导和培养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政策
公共政策的出台为一些典型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正名”给予政策上的机会,以及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发展。少数民族艺术进入市场,这需要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产业化竞争的姿态走向世界,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这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向前发展。例如: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制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时,已破例地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作为宏伟蓝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单独列出,这一重要举措把云南的文化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云南文化产业全面的、迅速的发展,在文化界产生了“云南现象”。因此,公共政策的引导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走上了发展创新之路。
2.优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掘保护政策
联合教育、宣传部门,搞好优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发掘宣传,教育工作。在对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问题上,文化主管部门以政策待遇鼓励研究人员,认真发掘现在遗失或没落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其进行重新评估它们的价值。例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这对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3.人才培养政策
鼓励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放宽政策。简化手续,有计划的引进少数民族以外的高素质人才和培养本民族的人才计划,把民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例如:在贵州省,侗族大歌进入大、中、小学课堂。贵州大学开设了侗族大歌班,专门面向侗族招生。在云南省,丽江东巴文化馆东巴文化学校,主要招收丽江县境内城镇和乡村东巴文化爱好者,以及丽江纳西研习馆等,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尝试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设立民族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民族文化高级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总之,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许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濒临消失,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要制定政策来引导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研究、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能充分认识到民俗价值所在,使少数民族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凡.东北地区优秀民族文化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9.7.
[2]李若青.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