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 赵静
【摘 要】预设分为语义和语用预设,二者相辅相成,通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预设问题,并利用卡图恩(Karttunen)和盖茨达(Gazdar)及莱文森(Levinson)的理论来对预设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从语用层面对预设问题进行深化,有助于人们理解并使其得到应用。
【关键词】语用学;预设;语义
预设不仅仅是一种语义概念,也是一种语用概念,这一点促成了预设的特点,即预设有的部分属于语义学,有的部分属于语用学。预设的研究为语用学的发展找到了突破口,而同时基于语用学视角下的研究又能促进对预设的研究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因此,对于预设问题的研究,既然从语义学角度远远不够,语用角度就非常必要。
一、语用学层面下的预设
在语用学层面下,预设的用法可以说已经与真值条件语义的语义范畴十分不同。语用层面下的预设指的主要是对说话人所言内容隐含的语境做出的联想。除了语义学中的预设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外,语用层面下的预设还包含第三因素即说话人。因此,预设不仅仅是把说话人的说话内容与所作出的预设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还包含将说话人的说话内容作为已知部分,对说话人说话时的语境所做的预设。
与语义学中的预设相比,语用学层面下的预设更具有语境性、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合适性和共知性。其是满足句子恰当或者适宜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话题连续性的基础。当语篇中有新的预设出现,从语用学的层面可分析出说话人所谈论的话题可能发生了变化,有可能变为与原来话题相关的话题,也有可能完全不相关。
二、语用学角度下的预设问题
在对于语用学角度下的预设问题的研究中,以卡图恩(Karttunen)和盖茨达(Gazdar)及莱文森(Levinson)的理论最具影响力。首先从卡图恩的塞子—漏洞—筛子理论分析。
(一)渗漏词、堵塞词、过滤词
1973年卡图恩(Karttunen)提出了三个概念,即渗漏词(holes)、堵塞词(plugs)和过滤词(filters)。渗漏词是允许了部分预设上升到全部预设,而阻止了蕴含,其包括情态词,如possible(可能),may等;条件句引导词等等。与渗漏词相比,卡图恩还将如want(想要),believe(相信),imagine(想象)等命题态度词和一些如announce(宣布),say(说)等的言语行为动词理解为堵塞词(plugs),因为它们阻止了部分预设上升为全部预设。过滤词是允许一部分的组成预设上升为全部预设,却阻止其他预设,包括条件句和并列句的引导词,如if…then, and等。卡图恩的研究揭示并辨明了哪些是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trigger),同时预设触发语可以触发预设,也可以取消预设。
(二)潜在预设与实际预设
1979年盖茨达(Gazdar)提出应将含义和预设都分为两大类,一是潜在预设,二是实际预设。只有跟原语境包括后加入的语境一致的潜在预设才是实际预设,而那些和原有语境并不一致的潜在预设则被取消。为了保证准确地生成实际预设,话语表达的命题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对原命题且保持一致的加入。潜在预设只有与语境,衍推,含义一致的时候,才会成为实际预设。如果潜在预设和衍推或含义不一致,它就会被取消。根据上述潜在预设和实际预设间的关系,语义预设是潜在的预设,语用预设是只有当它被用于交际时才变成实际预设;同时,语用预设总要通过一定的语义形式表现出来。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预设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预设分别为衍推和含义。这一观点是莱文森(Levinson)在1981年“分裂句、信息量及逻辑式——激进语用学”一文中提出并在其《语用学》一书中加以论证。在某种意义上,莱文森的这一方案是基于前两個方案的基础上,其基本思想是语义决定的语言学项承担预设。只要一个词有语义内容,它会生成特殊预设,即时语义形式间是任意的。另外,还有语用原则统治者预设的实现,语言使用决定特殊预设的实现。总之,预设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预设一方面跟句子的语义结构,又叫作逻辑式有关;另一方面它和语用原则密切相关。这样一来,会话含义因此产生。于是,在否定句里,一般所谓的“预设”就成了“会话含义”。
综上,语用学研究和语义学研究都为语言的预设进一步研究做出了贡献,而尽管从语用学的层面可以为预设问题找到突破口,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在预设问题的研究上应结合语义学的主要观点,利用语用学对预设问题进行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