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
摘 要: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优缺点以及会计专业的教改方案——模块化教学。会计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就是将会计专业的各门课程,按照各章节的教學内容,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由任课教师由始至终负责完成,从而达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教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边探索、边前进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规模和特色。然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在原中等职业学校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有的是由几所中职(或中专)学校合并而来,其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在很多方面不免还有“继承”的痕迹。传统的会计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的弊病仍然不可避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实训教学仍旧没有摆脱理论教学的束缚。在会计实训上,主要采用中等职业学校的模式,即先将教材一讲到底,然后再集中安排实训。这种培养模式现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规律,无法做到因才施教,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仍沿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模式的依然较多,即先完成整个会计理论教学,然后再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实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主要采用课堂化教学的组织形式,突出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知识。但是,这种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在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高职会计教育要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操作水平熟练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在课时分配上应强化实训教学,培养手、脑并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而现在有很多学校在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改变较小。虽然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名称上已由原来的中专(中职)学校改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会计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会计实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却改变较少,与实际工作接轨方面还做得不够。
(三)理论学习和实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人为造成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一般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是集中学习理论几个学期,最后再实训一学期;或一本教材先理论部分学习结束后,留一、两周时间进行实训。这样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会产生时间差,在实践中需要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予以复习。
(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会计职业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教育,重视会计专业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模式大多是实行会计模块化教学。在德国,学校先根据会计专业设置相应的模块,待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模块学习、实训后,经评估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的考试方式也与我国不同,主要是通过评估“证据”来确定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些“证据”主要有工作、学习中的业绩材料、完成作业的情况、阅读会计资料的实录材料、在完成某一会计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会计实际操作水平等。
三、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教改方案—模块化教学
(一)根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确定课程结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是:职业岗位的定向型、人才规格的技能型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为了适应会计专业这一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处理好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者的关系,即理论基础以“适度、够用”为尺度;专业知识应强调适用性;实训教学加大课时比重,一般应大于总课时的50%以上,以体现高等职业教学中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改变会计专业教学模式。(1)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改革方案 。首先,应根据财会专业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 。每个模块又相对完整,有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位。这些教学模块即可按照章、节设计,也可按照课程内容归类设计,只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便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于与其他相关模块进行组合,即可大胆尝试去做。
下面以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为例,设置六个模块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简述如下: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又称会计专业的基石。对于我国目前的招生体制及本科以上院校扩招的现实,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水平、学生素质是无法可比的。因此,在设置《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块时,首先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入学基础,根据学生素质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坐不住好动等特点,以及考虑到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应设置为5:5,即理论课占50%左右,实训课占50%左右,以突出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让其在实践中加以消化。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所处位置,应设置如下实训模块:(1)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实训模块;(2)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3)会计账簿的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实训模块;(4)会计报表的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5)常用账务处理程序实训模块;(6)《基础会计》应知应会理论知识模块等。这样,就把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分解,转化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有机地排列起来,形成各自的教学流程图,再按照流程图顺序逐一实施,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施模块教学的优势。1)职责明确,避免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之间互相缺少溝通、各自为政等现象发生。由于每一个模块由一名专任教师自始至终独立完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学分工及责任非常明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2)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由于每一个模块单元是由同一名教师承担教学,教学进度、授课难易度、学生掌握程度、实训效果等非常清楚,开展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非常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3)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在较短时间内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时,由于一些名词、术语比较抽象,因此学习上会比较吃力。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将那些学习中较吃力的知识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单元,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操练,那些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概念、定义即可迎刃而解,并且在实操中所应用的理论知识又会得到进一步巩固。4)便于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由于每一个模块都由一名教师自始至终负责完成,因此在课程考核时,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都集中在某一个模块上,则该模块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就值得怀疑,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和考查。也就是说,责任明确分担到了每个任课教师,不象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全体任课教师共同负担教学责任又互相推卸责任,这就会促使每一位教学模块的任课教师都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会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5)模块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实训实操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根据需要交叉进行。6)模块式教学更适合于会计专业这样的高职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突出技能训练,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层次较底,这种模块教学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特点,特别对于职业教育中的两年制或三年制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途径。
(3)实施模块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为了更好适应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应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和改革,找到适合本专业特点、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即围绕模块教学技能标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呆板或千篇一律,使学生能够充分动脑、动手,否则会适得其反。2)模块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的是集理论、实际操作一体化的复合型教师。因此,采用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多培养能够胜任这种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否则模式再好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为使模块教学能真正落到实处,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基地或场所。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仿真会计岗位实训室等,否则理论与实训脱节,模块化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4)会计模块教学目前没有统编教材,教学随意性较大,应加以注意和引导。采用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必须根据会计专业教学大纲编制相配套的指导书、教材、讲义、实训习题集等,进行教材和学习单元的模块开发,否则教师和学生无从下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或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5)成绩评定。模块考核中的应知应会试题应采用统一机考,与会计从业资格接轨形成试题库进行,这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个检验。比如,应知应会理论知识模块有若干次考试,实训实操技能有若干次考核,通过多次考试、考核,再按一定权数进行折算,得出该生这门课程的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 蒙雪兰.划分模块教学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4.[2]
[2] 梁美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会计之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