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出台《关于推进苏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照主要指标,苏州成就斐然,公共体育设施人均面积超过2.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名,市民身体素质合格率上升至96.4%。
苏州市体育局局长鲍东东说,作为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领跑者,苏州不仅做好“硬件”,更注重“软件”,重心落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在优先建设便民惠民体育设施基础上,推动体育俱乐部扎根城市“细胞”,重点培育健康管理、健身指导等新兴产业,让市民健身更方便科学。
惠民设施
探索在闲置地块建足球、篮球场
今年,全长15.5公里的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将全线贯通。在不少已建好的路段,众多健身爱好者争相体验,晚上甚至出现了“健身拥挤”。
随着大型体育场馆的日益饱和,以及文体中心的逐级覆盖,如何见缝插针式地布局体育设施,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课题。苏州健身步道以规划先行,各个部门共同负责,社会力量一起推动的建设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自2014年4月市体育局、市规划局联合制定的《苏州市健身步道系统规划》出炉以来,首批规划的2773.45公里健身步道已累计建成超过1000公里。在石湖、三角嘴湿地公园、金鸡湖、独墅湖、灵岩山、天平山等地,利用步道进行走跑、登山锻炼的市民不断增多。
苏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徐炜认为,在体育设施的问题上,利用闲置地块,扩大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等做法均“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需要各级部门高度重视、联合推动、共同参与。
全民健身
让体育俱乐部扎根城市
苏州一年一度的“假日体育”活动已连办七届,今年,利用两天的中秋假期,34项比赛、11项展示活动吸引近2万市民直接参与。这其中,绝大多数活动由苏州各个体育协会、社团或俱乐部承办。据统计,目前,苏州已有各类体育社团24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61家,还有1297家备案制俱乐部,全市会员总数突破80万人。
“体育俱乐部最贴近市民,是带动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要推动俱乐部开进每一幢楼宇、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扎根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鲍东东说,针对体育社团、俱乐部,苏州将继续推进其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建设,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协会和社团打造固定的办公、活动场地,聘请专职专业人员,组织品牌性赛事活动。
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政府服务供给机制,今年,苏州《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办法》初步出炉。今后,符合条件的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均可成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享受政策优惠。
健康产业
重点培育健康管理、健身指导产业
在健身热情不断高涨的同时,如今,怎样避开各种健身误区取得理想效果,苏州市民日益关心。从广场舞到健身气功,从健步走到跑马拉松,再到增肌减脂、运动医疗,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需求,对健身领域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今年7月,苏州首个国家级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站正式建成,工作日每天9时30分至16时,免费对市民开放。在测完17项指标后,可以当场获得个性化“运动处方”。据悉,这样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苏州将率先建设8个。
此外,在2015年度苏州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评选中,“以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康服务项目”也被纳入重点支持方向。鲍东东认为,实现科学健身,不仅要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站等提供面向大众的基本服务,也要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身指导产业。(文/赵焱、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