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晟
近两年,中国视频网站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影视纪录片也成为这场战役中重要的战场之一。当今,纪录片在新媒体领域迅速发展。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情况,既要个案研究,又要宏观分析。首先,从个体形式出发,阐述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产品样式;其次,从制作和传播出发,阐述新媒体对纪录片产业链带来的改变;最后,从对未来的展望出发,阐述新媒体环境下,纪录
片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多家视频网站开设了纪录片频道或纪实频道。传统的四大门户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均开设了纪录片频道。其中,搜狐视频纪录片频道在频道建设和品牌塑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其他三家相比处于领先的地位。2010年底搜狐视频举办“全球华人纪录片互联网盛典”,让新媒体同纪录片联姻从线上走到了线下;网易和腾讯也分别开设了纪实类频道,而新浪视频的纪录片只有影片的罗列,缺少系统的编排和专题的设置,相对于其他三家处于落后的位置。作为百度旗下的视频网站,爱奇艺在获得搜索支持和数据分析上拥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专注于长视频让爱奇艺的用户人均每天停留时长达到40分钟。UGC模式下的视频网站如土豆、优酷等网站,在纪录片上投入不足,并没有专门开设纪录片频道。如今,视频网站逐渐重视对纪录片频道的建设。
纪录片《归途列车》剧照
微博不同于其他自建型网站,建立、维护微博并不受技术门槛的限制,也不用产生购买域名、租用服务器等一系列费用,使用起来易于上手;同时,微博本身具备快速反应、链式传播、互通互动等一系列特点,使得信息在微博上生产和传播更为便捷、有效。目前,很多纪录片人和纪录片机构开通了微博,很多纪录片网站也开通微博,实现“官网”和“官博”的联动。微博的出现,让纪录片人拥有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原先的网络环境下,纪录片网站只能起到内容发布的作用,不能实现交流、互动;论坛虽能实现互动,但却很难吸引名人的注册,帖子中的内容多是纪录片爱好者的观影体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困局,纪录片从业者、爱好者、媒体都可从中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每一个人既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内容的传播者。纪录片的资讯、图片、视频等多种文本形式在这里融合在一起,网友通过关注获取信息,通过写作完成生产,通过转发进行传播,通过评论实现交流。同时,纪录片观看的方式也随着微博而改变,微博成为了新媒体平台上纪录片观看的又一入口,改变了原本单一的网页、客户端观影的方式。未来,微博会在纪录片传播领域起着更大的作用。
良友纪录网成立于2008年,是目前纪录片业内影响力较大的资讯类网站。网站定位于纪录片专业人士,专注于打造纪录片人的心灵家园。良友网站提供大量的纪录片业界的新闻,同时有专人负责编译国外纪录片网站的内容,发布国外纪录片界最新动态。由于纪录片资讯类网站盈利方式有限,此类网站缺乏资金支持,一直成长缓慢。良友纪录网因此兼具商业化和公益化:在宣传东方良友的同时,也为中国纪录片界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相对于网站的单向传播,论坛的互动性更强,也成为了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良友纪录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均开设了纪录片论坛,供网友在线上交流;爱奇艺网开设了“奇谈”,力图打造一个观影人的社区;豆瓣网以纪录片为主题的小组也有很多,论坛内容以活动、影展、评论为主,纪录片爱好者构成了论坛的主要活跃人群。
1.自主点播
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上,影视纪录片的播出是预先编排好的,观众只能够进行被动接收,而不是主动选择。由于观众的喜好不同,纪录片频道数量有限等原因,众口难调的局面难以避免。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拥有自由点播、暂停续看等特点,让播放的选择权从电视台转移到了观众手上。网民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终端上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纪录片,改变了原本单一的收看方式。
2.海量空间
网络拥有海量的存储空间,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让更多纪录片有了同观众见面的机会,让两个“长尾”出现在用户面前:一是纪录片本身作为影视产品中的非大热产品,其长尾效果初现;二是纪录片中本身的冷门纪录片,也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电视每天最多播放24小时的节目内容,播出内容受到时间的限制。而视频网站的存储空间可以无限增加,这就让视频网站逐步成为一个纪录片的观影库,用户的选择也更加多样。以爱奇艺网为例,其纪录片频道上线的纪录片,总时长超过6000小时,并且总量在不断的累积和更新;通过用户自主上传和分享,一些小众纪录片得以传播。
3.交互融合
网络产品之间的相容性让纪录片有了反复传播的机会。网络不仅具有媒体属性,更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通过网站可以观看到纪录片,同时通过SNS、微博、论坛、博客等多种方式,也可以将纪录片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观众产生评论,实现交流。在上述搜狐视频推出的毕业专题中,编辑将微博中和毕业相关的话题作为互动的一部分整合在网页下方,互联网的互动优势融入在网页之中,增加了网民对纪录片的参与程度。
网上所需求的影视纪录片多种多样,但是,需求主体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也就是自于电视台或影视公司生产的长时间纪录片。随着网络用户对“微视频”需求的不断增加,“微纪录片”也逐步出现。微纪录片指的是成片时间长度较短(一般在10分钟之内),适合在新媒体上传播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就是根据新媒体的特性,专门为新媒体量身定做的纪录片。
1.媒介与时长不同
《旅行者》是拥有杂志、电视、网站、丛书、广播、互联网等多方位传媒资源的旅游全媒体公司。其电视节目《旅行者》是一期25分钟的旅游类纪实节目,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及全国各地方电视台上播出。同时,《旅行者》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根据平台特性制作了不同时长的纪录片。旅游类纪录片的素材可利用程度非常高,能进行多次加工,以实现资源的重组,使素材得以被最大化利用。其实,不仅仅是旅游类题材,文化、科教、自然、地理等多种类型的纪录片,都可以进行微纪录片的二次创作。微纪录片经过重新剪辑、包装,以新的内容出现在新的载体上面,既满足了观众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对纪录片的需求,又发挥了纪录片的素材特质,形成共赢。
2.探索商业纪录片的合作模式
《语录》系列由12部网络短纪录片组成。导演选择了12个通过自我奋斗,实现成功的人物。他们包括老罗英语创办人罗永浩、歌手兼诗人周云蓬、记者王克勤、地产商潘石屹等。这一系列的纪录短片已经推出,受到网友广泛关注,视频被大量转发和点播,其中《语路计划潘石屹篇》的点击量达到900余万次。
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在原本的纪录片产业中的主流媒体上很难播出,让很多优秀的纪录片缺少一个展示平台。当今,纪录片网络专业频道大部分不能用UGC模式上传,但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则能用此模式上传影片,用户上传的内容只要通过审核,便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这就让众多纪录片爱好者、独立制作人拥有了全新的纪录片发行渠道,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将利用新媒体推广自己的作品。2010年,由范立欣导演拍摄、屡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至今仍未能在国内公映,国内观众收看最主要渠道便是通过视频网站,但网络流传的并不是正版,而是网友自发所上传,虽然让影片得以传播,但是却损失了创作者的利益,这也是现阶段需要更加规范的问题。
1.台网联动将会越来越深入,电视台和网站的合作也会越来越紧密。比如,中国网络电视台制作的《旗帜》专题,除了12集的纪录片以外,专题加入了较多周边内容。“精彩宣传片”板块,加入“《旗帜》宣传片”“航拍篇”“音乐篇”等内容,实现内容细分;“边看边聊”板块,则是在电视直播同时,把纪录片的主创人员请到演播室中进行网络直播访谈和网友互动,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介在互动性上的不足。新媒体让纪录片的周边产品有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主编张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台网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从纪录片立项开始,网站便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之中,报道制作的过程出现的花絮、故事,让更多的人从一开始便关注纪录片。2.影视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将发生很多新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没有停止过,除了《语路》之外,优酷也自制了原创网络剧《幸福59厘米》的预热视频——微纪录片《幸福语录》系列。深圳时代纪录影视公司的纪录片商业化理念则更有针对性,它专注于为企业拍摄纪录片,通过企业网络电视台、iPhone和Android手机客户端等形式将纪录片进行传播,目前已经同万科集团、华大基因等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纪录片的网络长尾上,对纪录片创新的探索也再不间断的进行着。3.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将更加完善。新媒体的崛起对于纪录片代理、发行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振奋的消息。以前纪录片只能卖给电视台,还卖不出高价,视频网站的出现让纪录片发行公司多出了很多新客户。《公司的力量》在发行之中也很好的利用了新媒体,腾讯愿意以每集数万元的价格购买,新浪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之后采取折中方案,以数百万的广告置换了《公司的力量》免费播映权。随着竞争的加剧,视频版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新媒体发行成为了纪录片产业中一个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