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旭
新疆本土电影主要是指描写天山南北广大地域的新疆人的电影,主要反映新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突出新疆自然、人文特色,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感情的电影。新疆本土电影伴随着中国电影成长,新疆本土电影逐步发展壮大,很多电影导演关注新疆题材,关注新疆电影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00余部电影上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新疆本土电影如1960年的《两代人》,1962年的《阿娜尔汗》等在中国电影历史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把新疆本土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研究,就会发现新疆本土电影具有独具的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吸引着观众来审视新疆的风土人情。在中国当代社会里,新疆由于地域的偏远,普通民众由于经济的原因,到新疆来旅游并不普遍,对于新疆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现代传媒来完成的,在现代传媒境况下,电影无疑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而且新疆本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也有不断消失的危险。“面对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人的故去而消亡的现实,影像的记录功能在传统文化的留存方面,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用电影镜头来记录新疆各民族的生活显得尤为必要,也能很好地推广民族文化传统。
就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对于推广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样,文化的渗透与增长也是人类之间相互交往与征服的结果和力量。中国文化力量的消长也是国力盛衰的明证,人类的相互征服无一不是文化的征服,文明的冲突将最终决定文明国家的兴与衰。“特别是在文化/审美的根基点上,如何避免文化趋同性危机,一如既往地张扬我们‘东方—中国’的现代人文精神,张扬我们本土性的无可替代的审美创意及其人文优势,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深长思之的。”[2]
电影《买买提的2008》海报
电影诞生初期,承载文明价值观的理念并不强,技术性占据显要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的宣传功能日益突出,特别是美国利用二战发展起来的庞大电影工业,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类电影史走进了一个文明载体的时代,电影的发展也是一部文化史的历史进程。中国电影的诞生并不晚,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从开始就打上民族电影的深深烙印,并承载着民族文化符号,也为此京剧文化在电影传媒时代的浸染下,逐步走进民族文化张扬的广阔时代。中国电影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这是中国电影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中国电影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中国电影文化的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在新疆本土电影中也得到体现。“在文化选择和‘审美之维’演进的趋势上,我们并未简单的采取与好莱坞‘你死我活’‘此存彼亡’的对立形式,而是以文化的‘和而不同’为准则,从本土发掘民族文化独具的特色,张扬其‘东方中国’独特‘审美之维’的魅力。”[3]
新疆本土电影在电影历史的进程中,依据其本身的历史轨迹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形式进入中国电影的舞台,姑且不讨论新疆本土电影贡献,单就对新疆本土电影中所承载的文化密码进行解读,就会别有一番景观。至于其意义那就更值得研究。新疆本土电影是中国民族电影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对宣传新疆、发展新疆、让世人了解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疆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一代代电影导演关注新疆电影的发展,利用这种宝贵的地域资源、文化资源传播广袤的新疆大地的繁丽生活。虽然这些电影导演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织,但是拨开表面电影的语言,言下之意的深层次文化结构逐步可以揭示出来。那就是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电影文本的独特性,显示出电影文化的深层次文化符号。新疆本土电影表现出来的深层次文化结构里的深邃文化蕴藉,让观众注视新疆的发展与变化,恒定与无常,坚韧与浮华,历史的沧桑巨变,在电影工作的笔下熠熠生辉。
电影是依靠色彩的,即使在黑白电影时代,两种色彩看似简单,黑白世界的色彩也通过电影语言得以发展。到了彩色电影时代,光怪陆离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电影文化无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自然本色和电影导演对色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织在一起,使电影世界充满了复杂色彩,也展示了独特的色彩文化。电影观众在电影世界里,也可以说是在一个崭新的色彩世界里畅游。
首先是新疆电影独特的地域自然景观,也是独特人文景观的背景与背影和色调。新疆地处亚洲腹地,南北疆被天山划隔,西邻帕米尔高原,故称葱岭,南面喀喇昆仑山,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著名的丝绸之路城市散落在沙漠边缘与山脉之间,典型的绿洲文化。古代各民族游牧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逐步走入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至今还在各民族的文化中看到游牧民族和农业社会文化的明显印记交杂期间。新疆本土电影恰恰就依托新疆最具代表的主题色调:土黄色。在这种基本的色调上,调和了蓝天、白云、雪山、绿洲、奇峰、河流等景色,但整个新疆本土电影背景是土黄色基调中的五彩斑斓。正是这种基本色彩元素下的新疆色彩走进电影世界,影响着新疆电影的艺术世界。走进新疆,特别是南疆广袤的沙漠、沙碛,夹杂着绿洲、雪山,还有没有一点生命的土黄色历经几亿年自然变化却亘古不变的山峰,随处可见。这些不仅进入到新疆画板中,在新疆本土电影中也是主色调。儿童电影《会唱歌的土豆》开始的画面就是漫漫黄沙、土黄色的群峰;在电影《买买提的2008》中,摄影将维族孩子生活的农村建筑、葡萄架、室内装饰、维族服饰都展示在镜头里。也正是在这种特有的色调下,新疆本土电影的其他色彩才显得更为突出奇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基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自然色调里发展、张扬,尤显得色彩突兀、神奇,各民族天然喜欢绿色、雨水、河流就显得合理,自然地缺失在人类的意识中得到发展。这也是新疆本土电影镜头里缺少长江流域浓郁的生命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人表现新疆独特的艺术世界把新疆本色调作为主色调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整个新疆本土电影的色彩主流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发挥,也造就了新疆本土电影独特的色彩世界。“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的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4]新疆本土电影工作者把这种文化有意识和无意识因素渗透到电影作品中,无形中形成了新疆本土文化特色,也传达了电影工作者对新疆本土文化的认知,成为新疆本土电影文化要素的重要部分。
在电影主色调土黄色背景里,灰暗的沙碛与沙漠,漫漫黄沙覆盖原野,生命匮乏,绿色稀疏。其他非主流色彩显得尤为突出。绿洲、雪山、白杨树、胡杨林点缀其间,把电影色彩点染得丰富、幽广。电影导演利用长镜头把新疆本土色彩搬上了荧屏,也传递着这方土地的色彩文化韵味。由于缺少斑斓的色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更喜欢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传递优势,利用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人们用新疆自然无法出现的色彩来装点自己,这就是民族服装色彩。正是新疆缺失的色彩,在各民族文化中得以发展,色彩在服装、建筑中张扬。也正是这种独有的色彩出现在新疆本土电影中,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感受,在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由于交通不发达,进入新疆比较困难,新疆始终是孤独的、神秘的、神奇的。但是新疆色彩文化并不孤独,新疆电影色彩文化非常丰富,许多导演喜欢用新疆特有的西部色彩来装饰自己的电影世界,就像张艺谋、陈凯歌等就喜欢用西部土黄色的基调来构建自己的电影世界。
新疆本土电影的镜头里,几千年的胡杨树、挺拔的白杨树、红红的沙柳,高山大漠绵延苍茫,平顶的维吾尔农村建筑配上伊斯兰文化浸润的花纹、门饰、拱顶的伊斯兰教堂,和窄窄的高大门窗,这些深受中亚伊斯兰文化影响文化意象,就像新疆文化名片出现在电影里,新奇与古老交融。这些新疆电影中独特的色彩文化,无疑是最好的传播媒介,揭开了新疆神秘的面纱,还有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建筑、人种等都是文化符号的最好代表。
新疆是古代西域所在地,纵观西域历史可以看到,西域文化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大地,中华文化交融的历史源源不断,西域音乐十二木卡姆既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新疆本土电影中,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得以很好的展现,背景音乐依托十二木卡姆音乐元素,凸显了异域音乐色彩。
新疆本土电影中经常在镜头下可以看到的弹布尔、冬不拉、达甫、热瓦甫、都塔尔、考木孜等,与内地民族传统乐器二胡、马头琴、笛、箫、琵琶、筝等不同。新疆本土电影音乐的特殊乐器,结构特别,音色特别,在南疆广为流传的民族大型音乐十二木卡姆更是熠熠生辉。由于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和音乐元素,加上色彩纷呈的民族服装、舞蹈,就更加独具韵味。电影《会唱歌的土豆》《买买提的2008》《吐鲁番情歌》等都有音乐元素的依托,衬托出新疆本土电影独有的魅力。近年来,民族音乐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已经成为现当代电影的潮流,新疆的独特音乐资源,不仅仅有独特的乐器,热瓦甫等,更有世界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音乐,电影导演有意识的引入这些民族音乐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现实生活中,新疆少数民族在结婚、丧葬中非常注重民族音乐的使用,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新疆本土电影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藉此来表现民族文化风貌。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音乐能够很好地渲染电影主题,表现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很好的把中国文化元素推介到世界。著名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使用了《阿瓦尔古丽》的优美旋律,还有配乐《永恒的誓言》使用新疆民族乐器热瓦甫弹奏。热瓦甫发音响亮活泼,激情迸发,表现力丰富,是新疆少数民族非常喜欢的乐器,巴扎里随处可见、可购,是喜欢音乐的民族家庭必备乐器,相当普遍。
新疆独特的音乐文化,近年来通过电影、电视走遍中国大地,也进入世界的视野。《南山牧歌》《冰山上的来客》《天山欢歌》等电影音乐被人们所喜爱,里面的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和独特的音乐元素吸引着世界许多音乐家到新疆来采风,特别是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更是走进世界音乐的殿堂,被人们所铭记。走进新疆,随处飘荡着新疆音乐之风,观看新疆本土电影,随处可见新疆音乐的美妙之音。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一般说朋友相聚,无酒不成席。在新疆可以说无舞蹈不能算是聚会。新疆各民族由于历史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小,各民族性格外向,自由奔放。民族歌舞也是最能表现新疆电影本土特色的元素之一。电影中的民族歌舞和音乐使观众走进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或洒脱,或奔放,或热烈,或忧伤,在特色乐器的配合下,男男女女尽情表现自己,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由游牧民族演变过来的民族内在的豪放与热烈,好客与激情,电影的镜头语言定格了少数民族那张名片。
新疆少数民族从小养成了能歌善舞的习惯,从小就注意培养舞蹈。新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各地赛乃姆均以其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但一般舞蹈动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萨玛”舞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而存在。每逢库尔班节和肉孜节,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在众人“阿拉――”的呼喊声伴奏下跳起这种粗旷、奔放、节奏强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为男子,动作简单始终贯穿一种不太快的原地低头旋转。刀郎舞这是流行于刀郎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男女成对的群舞,其舞蹈动作的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可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换位、交错、配合的默契又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随着音乐伴奏速度的逐渐加快,舞蹈进入高潮,人们跳起一种原地快速旋转的动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不支者逐渐退场。有些人会晕倒在地,坚持至最后者为胜,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喝彩。纳孜尔孔姆流行于哈密、吐鲁番、部善、托克逊等地。是一种由男子表演的单人歌舞,以其诙谐、滑稽的内容、动作和独特的蹲步舞蹈区别于任何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除以上所述之外,新疆回族、乌孜别克、俄罗斯等兄弟民族,无不有其丰富优美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宝库,为新疆这个“歌舞之乡”呈献了一朵朵盛开的奇葩。为了发展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电影工作者非常重视新疆本土舞蹈的表现力,基本上新疆本土电影大多都呈现了舞蹈文化元素。特别是《阿娜尔汗》《热娜的婚事》等电影都有这些舞蹈的长镜头。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特征,再加上民族服装和绚烂的色彩,这也是新疆本土文化的最好体现。
新疆电影承载着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新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在电影里都有很好的体现,这也是新疆本土电影特色的重要特征。从上个世纪到现在来看,新疆本土电影中的大背景基本上是依据新疆色调、建筑、音乐、服饰、歌舞等民族特色文化。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元素就没有新疆本土电影的生命力,在建构新疆本土电影音像世界里,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的外在显现:从《冰山上的来客》《阿娜尔罕》《塔克拉玛干》……到《生死罗布泊》等电影,可以随意观赏新疆的文化魅力。
新疆本土电影的本土风格,新疆本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恰恰是这些文化特点在新疆本土电影中的体现,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颂扬了新疆电影的优秀本土文化。新疆本土电影艺术家要善于运用这种文化,不单单是内地电影人应该做的,更是新疆本土电影文化造就的人才要提倡和张扬这种特色健康文化,用电影这种传媒来抵御腐朽的文化,特别是极端宗教文化在新疆的传播。新疆本土电影如何传承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网络、电视、电影的普及,音像资料正是展示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平台,优秀的电影作品激荡着社会风气,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青年一代追逐潮流的力量是巨大的,如何通过电影来引导文化的潮流,新疆本土电影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1]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4.
[2][3]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91,292.
[4]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