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下电影的真实与叙事

2015-11-25 09:36管晨蓉
电影评介 2015年9期
关键词:特技

管晨蓉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并不断向前的产物,技术对电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与此同时,技术与艺术的讨论从未停歇。巴赞认为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完整电影的神话”,也是“柏拉图洞穴”。随着技术的发展,让这种幻想逐渐变为声、色、立体感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纵观整个电影史,技术的发展践行了一个世界的新幻景。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的上映给整个世界注上了一个“惊叹号”,司空见惯的爱情片和灾难片的杂糅下的陈旧题材在电脑技术的包装下成就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神话”。

到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又给电影带来什么?

一、新技术体现“真实感”

(一)新技术影像通过表情和表意体现真实感

结束摄影技术对电影影像生成的唯一地位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一片中,将原先用于宇航员训练的数字虚拟生成技术引入到电影影像的制作工艺中。将个人的想象和先进的科技融为一体的当然不止乔治·卢卡斯,几乎同一时期,斯皮尔伯格也拍摄了《大白鲨》《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等影片,将电子特技表现得尤为出众。进入80年代,詹姆斯·卡梅隆的影片《终结者2》,为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提升,特技镜头的魔变和刺激性的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戴维·克洛南伯格的影片《苍蝇》中,人蝇结合体给了科幻恐怖电影另一种可能。蒂姆·伯顿的影片《蝙蝠侠》则塑造了“超人”式的蝙蝠侠形象,电影中的特技也融合科幻、惊险、喜剧、恐怖片于一体,是多种类型片杂糅的新发展。罗伯特·泽米基斯在《谁害死了兔子罗杰》中,将动画人物和真人角色结合起来,使技术赋予动画电影全新面貌。这部影片一举夺得了第61届奥斯卡三项金奖,被誉为“电影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到了90年代,科技的发展更是眼花缭乱,罗伯特·泽米基斯的影片《阿甘正传》将高科技结合纪录片,使男主角和肯尼迪、尼克松等名人接触交谈。《玩具总动员》让人不再是电影的主演,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动画主角。新世纪的电影更是将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指环王》《变形金刚》《钢铁侠》等影片继续实现“完整电影的神话”,而《阿凡达》3D技术的使用,使“电影是什么”的问题不再是巴赞所说的“再现客观世界的原貌”,而是在银幕中呈现镜头前没有的影像,CG数字特技带来了一种真实感。

电影《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海报

克拉考尔在承认传统影像“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时,也承认了自然物象有“多种含义”,并且“会在不同应用场合随时改变他们显然已经固定的意义”。[1]传统的影像具有表情表意多种功能,而新技术下的电影也仍具有这些意义表达真实感。

在纪录现实上,新技术的影像既可以纪录“客观自然界”,也可以纪录“主观自然界”,并可以模拟现实不可能发生的事,像穿越或传说中的奇妙想象。自然物象有多种含义,并且在制作电影过程中,制作者将心情、情绪、思想等主观意识融入其“自然物象”结构,再通过电脑绘图生成的数字影像,在其表象结构有着抽象的意义和思维结构。为此,我们构造出的形象都是通过主观加工的,《小精灵》《风中奇缘》《丁丁历险记》《灰姑娘》《超能陆战队》等,由于运用了电脑合成的手段,不仅在儿童版观众中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也符合成人观众的审美视野,正是这种惊人的画面,弥补了叙事的陈旧平凡,让电影以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画面效果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罗伯特·泽米基斯说:“其实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特技,摄像机是,镜头是,麦克风也是。对我而言,这一切只是科技的艺术形式罢了。”[2]新技术的发展下的特技将心理空间也展现出来,这一点经常表现在非常态的变形世界中,超现实的变形形象,则成为现实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异化形式。

(二)从模拟真实到虚拟真实感

谈到“真实”,必然要说到巴赞《电影是什么》。在巴赞看来,艺术总是被要求去描绘和保留自然世界的真实性,去不断捕捉自然世界的影像。巴赞认为电影和摄影是“真实的艺术”,今天看来是一个错误,不过,在他的书里,他也很快意识到电影和摄影的真实性是“人工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这让他陷入自我矛盾中。同样的,他认为不要人为因素介入的影像在现在多多少少都会有人类因素掺入其中。

传统影像生成要求摄影机和被摄物同时在场,这就保证了某种客观真实性的存在。然而,数字技术生成影像可以不需要摄影机和被摄物,甚至两者都可以同时不在场,即影像可以没有具体对应的指涉物,这就等于切断了影像与真实的联系,由此导致传统现实主义在本体层面的失效。[3]电影因此获得一种无中生有的神奇力量,可以虚拟出实在性。当机械复制的照相术使绘画从追求形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之后,数字技术使电影从物质现实复原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由于影像真实指涉的条件不复存在,数字技术可以凭空创造生成虚拟影像,其创造对象转向了不存在可见实体的幻想世界。

数字技术使影像与客观世界的真实纽带切断,电影更加接近阿斯特吕克所说的“自来水笔”,挣脱了传统摄像机的机械复制性,电影媒介可以更加自如的展现表现对象,电影语言可以和文字绘画一样丰富,这与巴赞所说的无干预性的照相有些相悖,但使得影像具备了艺术家主观的想象力,这倒也开发了电影的一种“小说潜力”。现在我们谈新技术给真实带来的影响,不得不提到巴赞当时的真实。如果说巴赞时代的真实是由模拟带来的,那么颠覆了“影像”本体论的《阿凡达》就是虚拟的物象来体现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的营造,“不仅把一种缺席表现为一种存在,把想象表现为真实,而且也潜在削弱任何与真实的对比,把真实同化在它的自身之中。”[4]

二、新技术电影的影像风格

(一)新技术电影的叙事:杂糅多样的形式表现

1.闪前和闪回并存的叙事时间

电影的叙事时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通过主导的叙事时间将剧情传达给观众,在不被察觉的叙事时间里达到某种期望,消解恐惧不安,最后让观者心中对这个社会一切都满意,新技术影响下的电影以这样的时序让观众感受到奇观化的故事能正常发展。电影导演常常对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来强化主观意图。影片《第五元素》中,就应用了闪回和闪前的叙事时间,最终莉露在最后关头终于汇集了风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制止了火热星球的推进,避免了末日的来临。正是这种闪前和闪回的并存,使得叙事时间呈现出独特性,闪回视角就是要求人类增强、改变技术垄断的力量。

2.地球和外星球双重的叙事空间

新技术发展下的叙事空间也是双重的。影片中的主角,常常能在地球外和外星球来回穿梭,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观众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而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空间叙事,满足了观众的日常体验和思考维度。不论是《ET》中那幅让人啧啧称道的外星人ET和小孩共同在天空中骑着自行车的场面,还是延续了《异形》文本中进入机舱被送入另一个星球的《阿凡达》,双重空间也代表了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不断融合分离以及人的异化的思考主题。空间是导演抒情表意的叙事领域,观众通过这种不断变化的影像空间积累对影片完整性的理解,也拓展了观众的思路。

电影《指环王》剧照

3.人类和异类交织的叙事人物

叙事人物对电影主题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异类的出现更是扩宽了主题的意义。异类的形象形成,其实是被观众所接受的,而这种接受体现在新技术带来的真实性上。叙事人物是叙事前进的推动力,人物的外壳形式带来了主题意义的突破,而人类和异类的交织,其实还反映了对人身份的认同,让人物通过选择,改变或重生来获得新的理解,这种认同呈现的事人在和技术抗争的同时表现出的一种非机械化的,处于友爱、希望、勇敢的普世价值。“这样的真实性之所以能够被接受,并不仅仅是由于表现技巧的完美,而且还归还之于另一个更加深刻的原因——即电影之外的文化符码提供了造成迷惑的可能性,因为人们一般都知道,在某些岛屿存在着(或可能存在着)类似这些怪兽的动物。”[5]新技术的发展,让人头脑中所形成的幻象能够以一种更接近人类文化符码的方式呈现,这也是新技术发展下真实性的展现。

(二)新技术电影的母题:神话、漫画、英雄主义诉诸集体无意识

“母题是美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史蒂斯·汤普森(Smith Thompson)创造的民间文学分类体系,是指民间故事、神话、叙事诗等叙事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最小叙事单元。”[6]新技术电影中,母题几乎是一致的,全球大卖的影片多以童话、神话、漫画等为原型的传说,不论是影片《指环王》中的争夺魔戒,还是《加勒比海盗》里多宝寻宝,亦或《泰坦尼克号》里巨型船只的远航灾难,《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的各种奇观,新技术数字化以一种真实感创造或是再现了世界。

1.市场全球化母题的承继,故事逐渐弱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市场全球化致使在制作影片的时候,单一投资的加大,这使得为了在不同文化中获得票房,就得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得懂电影。因而神话、童话、漫画等英雄主义的母题最受关注,邪不胜正的传奇诉诸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在特技效果的冲击下,借由此释放出个体压迫的无力感和积累的负面能量。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的:“借由怜悯和恐惧,达到感情的净化。”[7]只是在全面数字化的现代社会,视听奇观取代了命运的悲剧,数字技术取代了神,成为新的创始者。这种市场的要求下,电影所说的故事原创性减低,不停重复和复制,用更多的视觉冲击吸引人的眼球,在看电影之前,人们已经能预先看到剧情的发展,而之所以去电影院,则是“看”更多的视觉效果。

2.视听奇观的母题发展,演员地位的弱化

“奇观化”的视觉效果深深影响了现在的观影人,这种母题的变化,必然对演员的地位有所影响。在整个电影史上,演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好莱坞的“明星制”则是演员这种重要性的产物。“他们变成了我们理想的化身——展现了我们想要的样子。他们是我们的集体想象,他们创造了我们的文化概念中的美的形象、性感的形象、浪漫的形象、强健的形象、有力的形象。”[8]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演员的地位已经逐渐弱化,从《泰坦尼克号》以来到《指环王》《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系列,越来越多的大片并不起用大牌明星,电影的卖点逐渐从演员到不断变化的视觉奇观。《阿凡达》的CG技术的发展,演员甚至并不必出现在摄影机前,而是由计算机创造的一个幻影。《速度与激情7》的主演因意外离世,导演根据其之前六部的音容笑貌运用计算机技术,还是完成了电影的制作。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演员已经成为导演创造角色的工具。未来演员的地位尽可以大胆揣测,未来的影像中不必出现演员,或者演员这个职业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重新定义。

三、思索新技术发展下的电影趋势

科林·布朗曾经这样评价现代电影的电影特技:“有两种特技效果存在,一种是展现在你面前的、可见的特技效果,产生震撼惊叫效果,这就是《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和《异形》(第四集)的外星人……还有一种是不可见的、隐形的特技效果,为影片增加许多叙事成分。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摄影机令人难以置信地运动,之所以成为令人难以置信是因为完全不可能。”①转引自《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36页。随后他举了《泰坦尼克号》的例子,制作者将大海、海鸥、船上的乘客等等通过计算机技术拼接到一起。布朗对类似这样的特技表达了惊叹之情。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在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包装下重新上映了,詹姆斯·卡梅隆期待这次的上映和《阿凡达》一样——轰动全球,但影片在上映后除了引发了观众的怀旧风潮,画面的奇观化效果并未如卡梅隆所愿。《阿凡达》的历史意义是非凡的,这部影片颠覆了传统的影像本体的观念,用一种“缺席”代替“存在”,真正的3D效果是《泰坦尼克号》难以企及的。如果布朗要重新评价现代电脑技术,这种“缺席”会让他更难以置信。而从接受的观点来看,在品尝过多种“视觉大餐”的现代观众,普通的3D效果已经难以满足他们了,新技术的发展下的电影仍需要多方面的思考。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以市场全球化的观点看电影的发展,传统的3D电影还将会占领市场,因为商业的需求,奇观化的影像目前仍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这种情形下,电影也会出现很多只为迎合观众和商业市场而堆砌无内涵的影片。新技术影片重技术而轻故事的趋势发展下去可能造成电影艺术的衰败,因而,技术要和艺术相辅相成才能促进电影的发展。在3D影片风行的今天,拥有雾、雨、光、电效果和人物参与的4D电影业又将开拓出一条电影技术的新道路。

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将把选择的权力还给每一位观众,它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在这种语境下的社会环境具备了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契约健全的商业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后现代的情况、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的选择权。[9]

[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5.

[2]严敏.“高科技导演”泽米基斯[N].文汇电影时报,1995-07-15.

[3]刘起.结构与重构——数字技术下重新思考电影的现实主义[J].当代电影,2009(7):98.

[4](法)鲍德里亚.仿拟物与拟像[M].洪凌,译.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1998:135.

[5]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6:573.

[6]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和母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7]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郝久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3.

[8](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4.

[9]张文俊.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M]//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57.

猜你喜欢
特技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法国女特技学员供不应求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吸睛的特技
新濠呈獻“狂電派” 表演驚心動魄
开挂女警
论特技镜头在影视作品中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