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摘 要:创新创造教育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在思考探究创新教育的途径和策略。教育创新,首先得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最主要应当体现在具体教学活动上。
关键词:思维创新 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76-01
笔者任教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感到高中学生的思维创新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思维缺失了创新,那学生的阅读感悟则失去一片广阔的天地,也同样失去了课堂学习的勃勃生机,更缺失其可持续学习乃至创新学习的发展动力。现结合自身学生思维创新,笔者谈几点与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
1 学生思维创新的前提是整体介入文本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是美甲天下的胜景,也是神秘难测的仙界。学生只有游离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才可以真正做到心驰期间,进而达到神游其中的理想效果。但如果不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或是断章,或是肢解,那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的思维创新是根本也不可能去实现的。从2015年的具体高考情形看,一些学生与语文阅读内容考试高分或者就是基本性应得分的擦肩而过,当应思考平时学习的思维创新问题。一些看似相当简单的题目,但学生就是跳不出固有的思维圈子,这就说明学生思维创新的重要性。平时学生阅读的思维问题,我们总喜欢能够获取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利用一些比较能够统领全篇的句式或者段落,但并非就是每篇文学作品都可以这样去办的。尤其应当看到的现实是,高中学生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篇幅都比较长,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不去阅读哪怕就是浏览全篇,是很难达成创新思维之目的的。再之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此的情形,一些辅导材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极具限制影响的。从这样的情形看,高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思维创新的前提当是学生去直接与教材文本打交道,而且是整体性地与教材文本打交道,应当力避断章取义。所以,平时的阅读文学作品,笔者不去为学生拎重点,也不去划提纲,而是让一个个学生去自个儿地用心读起来,把整个心思都用在前后比较连贯性的读上。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言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生在自己整体介入文本阅读后,则出现了一些几十个学生就是几十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2 学生思维创新的本真是自主探究文本
理想的智育,应当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也应当是体现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文本,才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本真。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多媒体教育设施的大面积地进了课堂,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诸多的便利和便捷。平时的教学,为了学生思维的创新,笔者都会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文本,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性的资源,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譬如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了让学生在朗读这首词时,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语,说说关键词语的内在联系,追求学生思维的创新,让学生能够高度自主地探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更为完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和高度审美的学习。学生在接受到突破时空界限,使文本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审美内容更为形声结合的熏陶感染后,自主探究之兴趣更为强烈,探究之效果则显得更为明显。在学生还未涉猎具体文本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去欣赏起琵琶曲《飞天仙子》来,近乎做到了以声夺人。再让学生去目注于电子白板上的上阕词时,又让学生欣赏起《寒鸦戏水》的古筝曲,还让学生去欣赏起相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类的曲子。这些曲子都与词的上下阕情感基调相匹配。尤其在下阕的文字进行展示时,用上那带有金戈铁马情感基调的曲子,学生便真切地体验到一代伟人面对苍茫大地所产生的一种改天换地的壮志,所产生的一种豪情。比较好地让学生产生积极意义上的探求效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独到性,尤其是创新性令人感到欣喜。
3 学生思维创新的桥梁是互动追问文本
高中语文教学如果仅去就文学文,那肯定是会限制甚至就是完全意义上去窒息学生思维的,还谈什么学生思维的创新。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能够让学生联结当今的新鲜活水,让学生去形成追问的态势,这追问可以是追问文本,也可以是追问作者,还可以是追问编者。这样的追问其实质是为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绪能够飞向理想的彼岸。譬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这是一篇语言艺术也是大可称道的表文。作者采用了不少排比,对偶句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表”所需要表的内容。如有人称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为不孝。就像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一样。怎样让学生读了《陈情表》而去读出具体的味道?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去追问起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李密其人,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安抚蜀汉旧臣,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其后,让学生去追问教材文本之语言,找到晋武帝终于准如所请的原因: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再去由学生去追问作品之语言,看其语言是如何的委婉,又是何等的能够去动之以情?学生便看到“表”的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学生也看到“表”中的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学生更看到“表”中的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最后,还让学生去追问作者,是如何能够去这样大胆陈词,进而达到如此之目的的。学生便抓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等四字句之铺陈,感到作者完全出于至孝之心, 这如此委婉、流畅。反复表明心迹,反复叙说的衷曲,完全意义上且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不能“废远”的情辞恳切之要求。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创新需要实实在在的文章,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心血,作切切实实的探究,进而用于自身实践的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学生阅读思维的创新,师生之间的探究只有成功,且失败可以说是没有的,即使失败也只能说是暂时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