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东
【关键词】阳光体育;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 意义;策略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在耐力、力量、肺活量等方面都均不同程度的呈现出了持续下降的发展趋势,其中肥胖、超重、近视等在中小学生当中的发生几率逐渐上升。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锻炼不足,并且不能保质保量的进行体育锻炼,完成既定体育锻炼任务。为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我们必须强化对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研究,以更好的促进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目的。
1 阳光体育概述
1.1 阳光体育内涵
阳光体育主要指以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中心和基础,以在短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的开展来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为目标。简单来讲,阳光体育就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异的体育课外活动,来督促学生定期完成体育锻炼目标的一种与体育活动、思想相关的任务规划,目的就是促使学生从教室中走出来,真正的进入到大自然的环境当中去沐浴阳光,尽情的享受体育运动所为其带来的乐趣与欢乐,进而使青少年在自然环境当中健康成长的需求得到满足。
1.2 阳光体育的基本内容
就阳光体育的基本内容来讲,其主要表现在组织领导、舆论氛围、课外活动、课堂教学、运动目标、思想认识等方面。具体而言,阳光体育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必须以强身健体为目标,通过长期、短期健身任务的制定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二是,阳光体育倡导教学活动要贴合初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实际,不断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化,以使体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引导初中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加体育活动。三是,阳光体育运动倡导与体育课外活动的结合,在保证学生正常日常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加广泛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以此来使学生的体育运动内容与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四是,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体育教学氛围的营造,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等理念的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
2 我国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概况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课间操以及课外活动都有所不同,它是在这两种活动形式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体育课余活动形式。无论是在时间、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大课间体育活动都要更为丰富和灵活,且体育活动的强度也更为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理情况。通过对我国可见体育活动相关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我国早在1914年就出现了大课间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课间活动开展时间较早,在发展实践上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在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变革过后,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体育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以至于逐渐被提升到体育活动课程的工作层面上来,且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内容以及实践工作在全国初高中范围内也逐渐被推广开来。然而,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逐渐开展以及普及过程中,随着教育环境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变化,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严重阻碍了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尽管对学生每天固定的锻炼时间进行一再的强调,要求学校必须保证学生每天都进行充分的体育锻炼,但在实际的落实工作中却仍然存在学生锻炼时间不足甚至被其它课程强行霸占的情况。为有效的改变这一情况,我国教育部门开启了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来,使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得到提升,习惯得到培养,最终使自身的身体素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然而就近年来阳光体育背景下,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体育活动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十分不乐观。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为有效促进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必须在对各地初中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做出充分考虑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展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一步保障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意义
3.1 教育意义
对于初中体育教育来讲,在校园内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以及美育、智育、德育的作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少年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在成长发育方面皆处于高峰期,对于各种知识均具有较强的接收力,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启蒙发展阶段。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有效的增强,对促进中学生对人体美的认识以及智力的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的辅助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意义。
3.2 辐射意义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辐射意义主要指的是,中学体育教学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和引导下,将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载体。以在中学中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实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使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进行良好的开发。使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相关的学生能力水平、体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都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3.3 导向意义
导向意义具体指的是通过在中学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对其自身体质提升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进体育锻炼中来,以通过师生同练来使教师真正的体会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与乐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此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以强化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安全管理,强化组织与引导,避免体育锻炼事故的发生。
4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策略
4.1 注重体育教学文化氛围的营造
无论是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中学中的开展来讲,还是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来说,校园体育教学文化氛围的营造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爱模仿、积极、活泼、好奇心较强等特点,我们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上,应从制度、精神、物质三方面做起,根据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相关文化建设工作。如,在制度上,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要求,来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限制和要求,以规范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精神上,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运动员,来为学生进行体育表演或是教学,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物质上可以主要反映在体育器械以及体育场地的建设上,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选取一些较为明显、宽敞的场地来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场所,并注重对陈旧体育器械进行更新换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上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教学文化氛围营造的主要表现,对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中学中的开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2 活动项目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往中学中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虽然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较为丰富且灵活多样,但在对实际活动项目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安排才能更加的便于管理,完全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当前中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中学应在对本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能力和教学特点,通过因地制宜,采取自觉自愿与学校硬性规定两种方式,在体育器械方面,以学校已有器械为基础,组织学生自备或是自制一些小的体育器材;在体育项目的开展方面,以体育教材大纲要求为基础,广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身体发育情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活动项目。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展现,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元.“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J].体育学刊,2010(04).
[2]徐艳萍.甘肃省金昌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