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周凤玉 教育要凭良心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世间对于老师的赞颂之词已经太多太多,但世间对于老师的理解却又太少太少。那些称颂的陈词滥调对于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周凤玉来说本是无关紧要的,只有那些老师和学生们对她的理解才是对她最好的褒赏吧。
相对于北京市政协的众多其他委员来说,周凤玉应该算是比较普通的一位。她没有令人羡慕的头衔,没有传奇跌宕的故事,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音乐教师,一个带领孩子用最质朴的方式去感知音乐的人。
对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这样一所远郊区县的高中而言,音乐课是不大被重视的。学生方面,每天沉重的课业压力,已经令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暇顾及音乐课这种“没用”的副科。每堂音乐课都会被学生们视作千载难逢的睡觉、聊天和赶作业的良机,几乎没人注意到台上的老师讲的是什么。老师方面也没好到哪儿去,有些主科老师把占用音乐课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们眼中,音乐课不属于高考必考科目,无论学好学坏,考大学并无影响,与其上音乐课,倒不如把时间用来上数学、英语来得实在。因此,音乐课在这里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样的境地则使天生较真的周凤玉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一位主科老师曾这样对周凤玉说过:“周老师,您这课多轻松啊!音乐课不就是唱唱歌吗,男生唱完女生唱,一组唱完二组唱,哪像我们这课上得这么累啊”。的确,音乐课如果按那位主科老师说的那样上是没有问题的,周凤玉甚至还有更容易的方法:上课时候带上个电脑,学生们想听什么歌就给他们放什么歌,到点就下课,不用考试,不用作业。当然,如果她将课直接让给别人,自然是更轻松的。但是,这不是周凤玉想要的,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她,她必须对她的学生负责,对她的工作负责。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如果不上音乐课又何谈美育的发展、提高?音乐课虽然不参加高考,但风格多样、内涵丰富的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却是无比深远的,我上课讲十点内容,哪怕学生就听进去一点,对他们来说也是收获,也证明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必须坚守我的‘阵地’,既然我做了教师这个工作,就一定得负起责任。人在做,天在看。教育,凭的不就是良心吗?”周老师颇为动情地说。
自从2007年周凤玉调入这所学校至今,她始终坚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她坚持亲力亲为,绝不将任何一堂音乐课让与别人,无论是哪位老师前来商量,她都绝不通融。如今,周凤玉在这所学校里已经是名声在外,任凭是谁也都不敢再打她音乐课的主意。
周凤玉在舞台上
其实,周凤玉并不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相反她的内心是十分容易满足的。有一次音乐课,整个班上只有两名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竟然使她兴奋了很久。两位学生也许不知道,他们在接受老师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深深地鼓舞了老师自己。
“大的环境我改变不了,我只能尽可能地改进我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尽可能用更科学,更细致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相信他们有一天终会懂得,学习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每一门课程对人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周老师饱含深情地说。
在周凤玉从事音乐教育的这些年来,可谓硕果累累。她所辅导的校合唱团参加北京市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全部获得县级一等奖,并且还获得了三次市级一等奖、七次市级二等奖。她本人更是四次被评为市级最佳合唱指挥。每当她谈起自己的教学工作,都是无比地欣慰和自豪。
从教28年来,周凤玉一直担任着学校合唱团的指挥。合唱团的组建、发展、提高都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她时常利用周六、日和中午等休息时间进行训练,但对此却从无怨怼。
周凤玉始终希望用音乐作品去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她认为合唱训练是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合唱团演唱《龙的传人》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析作品的表现内容,学生们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责任感与自豪感,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肢体、节奏、速度、音色、强弱等各个方面尽情地表达作品中那种豪迈、激情的真挚情感。
由于合唱团的团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学生们之间多互不相识,且大家成长环境也各不相同,性格差异很大。为此,周凤玉在指挥学生合唱的同时,还倡导学生们在生活中要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珍惜友情。在这样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会了几首合唱作品的演唱,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合唱训练中培养出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让合唱作品达到节奏统一、速度统一的目的,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在比赛当中也同样如此,每一位合唱队员都要融入在集体之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才能演绎出好的作品。因此我觉得,每一次合唱比赛对于学生们都是一次提升凝聚力和协作意识的过程。”周凤玉解释说。
周凤玉还认为,合唱这门艺术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当她带领合唱团参加市、县比赛,并斩获比赛各种荣誉的时候,她都会看到合唱队员们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收获的喜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让有些先前自卑的学生认识到其实他们并不比任何人差,任何事情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这种自信对于学生们以后的训练和创作,甚至更加久远的成长和生活,都是不无裨益的。
在周凤玉组织合唱团的过程中,她与学生们也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有很多学生时至如今还与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学生甚至在合唱团解散的时候私下对她说:“周老师,我以后叫您干妈行吗?”学生们对她的感情可见一斑。
曾经有一位高一新入学的女生被周凤玉选入了合唱团。当时,所有任课老师都没能记住她叫什么,只有周凤玉在合唱训练中一下子叫出了她的名字,这令这位同学着实感动了好一阵。随着相处日久,周凤玉对这位女生的了解渐渐多了起来。她了解到这个女生的家在密云县的北部山区,学校离家很远,每次回家除去要坐上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外,还要再走上几里的山路,她家境贫寒,求学不易。于是,这个小姑娘不经意间激发了周凤玉的悲天悯人之心。每当这位女生回家的时候,周凤玉都会偷偷塞给她一两百块钱做路费或贴补生活,当家里孩子的衣服穿不完,周凤玉也时常送给她穿。当时的周凤玉也许不知道,她不经意的善意对这个乡下小姑娘的未来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当这位女生高考报考志愿时,她毅然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已经考上),她立志要像周老师一样将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更要像周老师那样关爱更多的孩子。如今,这位同学已经毕业,她依然与周凤玉保持着联系。在她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周凤玉也一直没有间断对她经济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爱,在这位女生的心中,周凤玉简直就是如同她母亲一样的存在。
“人心都是肉长的,老师学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是不是用心,学生们自然也都看得出来,任何教育方式和手段相对于爱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爱是教育最为通用且最为有效的方法。”周凤玉这样说。
师者之爱,与责任同行。对于周凤玉而言,她的责任是沉重且痛苦的。不同于很多主科老师一样,学生走出校园,考入好的大学,即是他们责任的终点,老师的价值全在于高考的发榜之日。而周凤玉的责任不是这样,我们无法用考试这样一把看得见的尺子去衡量她的价值,更不能靠分数这样的手段去评定她工作的好坏。周凤玉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她只能在教育功利化的滚滚洪流之中为那些并不理解她的学生守住最后一块属于音乐的孤岛,默默地履行着她所能尽到的最大责任。
世间对于老师的赞颂之词已经太多太多,但世间对于老师的理解却又太少太少。我想那些称颂的陈词滥调对于如今已经年逾五十岁的周凤玉来说本是无关紧要的,只有那些老师和学生们对她的理解才是对她最好的褒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