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芬
叶圣陶先生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郭沫若在《正标点》一文中说:“标点之于原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在我们的书面语言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但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语言的品读中,标点却一直受到冷落,老师们大讲字词、句段、篇章,却很少讲到标点的品读。其实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标点的品读,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读浙江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几乎每堂课上都有标点的细读。被众多教师所忽略的标点,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复活,一标一点都被同学们读出了爱,读出了情,读出了独特的韵味。肖老师成功地把文字连同标点的情味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以肖老师的课堂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细读标点的艺术。
一、 细读感性标点,体认抽象文体
肖培东老师《皇帝的新装》中细读标点的教学片段,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感悟,轻松地体认了童话“夸张”的文体特征。
师:那你能把大家说的那句话读出来吗?
生阅读该句:“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美丽!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同学们说,那时候那个大人说出的语气是这样的吗?那个大人说这句话的语气是喊出来的还是轻轻说出来的?
生:是喊出的。
师:为什么是喊出来的。要让别人都听见,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后面都是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感叹号啊同学们,因此这个句子就要读出夸张的语气,谁来试一下。“乖乖啊......”
(该生感受再读)
老师引导同学一起(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品味读。
生:“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师:注意这里是个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师指导朗读。
在该片段教学中肖老师引导学生读好感叹号,读活感叹号,读出作者将感叹号放置于此的意图。“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美丽!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通过反复朗读三个感叹号,同学们无需老师大讲特讲,潜移默化中,学生在多遍的朗读中自然感受到了童话夸张的语言特点,从而对童话这一文体也有了深入的理解。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一上课就大屏幕出示与童话相关的一些知识,学生们毫无表情地照着大屏幕朗诵两遍,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背诵。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学生没有获得感性的认识,所得的知识难免浮光掠影,童话的概念无法融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李海林主张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法,文体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教学需要采用“以体验为途径的知识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作品的阅读、理解,获得亲身经历的经验”,“让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有感觉”。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没有用的,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体验,从而加深对童话文体夸张的语言特点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历久不忘。
不同的文体,需要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标点也是体现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细读标点,往往能从细处直达文体的核心,在体验中建构起相应的文体知识,这种方法,有时候要比大讲文体的语言特点效果要好。
二、 细读表情标点,把握人物情感
读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从文章的语言中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要读出作者所流露的情感。这一感悟的过程,并不是靠老师的传授实现,而是在学生自己的朗读中、思考中所感悟到的。标点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字的表情,是人物的表情,自然也在品读之列。肖老师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在句号与感叹号的对比朗读中,读出了标点的表情,读出了人物的情感。
生齐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声音平淡)
师:这样读,对不对呢?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一生再读,也平淡。)
师:听了两次了,读得对不对?看一下,这里有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声:感叹号!
师:两个同学都读成了什么号?
生齐声:句号。
师:考虑一下,能不能把感叹号改成句号?
生齐声:不能。
PPT呈现: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第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句,一生读第二句。)
师:好,有点差别了,读出来了。再请其他同学读读看。
(一生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语气区别明显。)
师:好,文章为什么要用感叹号?你来说。
生:我认为用上了感叹号,更能表现德国人为他们的爱花心切感到自豪。
师:哦,一种自豪的感觉,除了自豪以外,还能读出什么?你来说。
生:平静的感情,因为她觉得是应该的。
师:向一个外国人介绍自己美丽的花,表现很平静?平静的话就用句号呀,那作者为什么用感叹号呢?用句号行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对方是外国人,感叹号的话,语气强烈,外国人更能理解她的话。
师:欧洲人是非常开朗外露的,介绍自己家美丽的花,会有一种自豪的心情。另外用感叹号,还能显出对人的什么?
生:热情。
师:接下来我们读好这个感叹号,好吗?她莞尔一笑——预备起
生齐声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教师竖起大拇指,并重复:她莞尔一笑,说——
生齐声(自豪地):正是这样!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开始时同学们读这句话读得很平淡,肖老师随即将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让学生对比朗读,这样一对比学生的情感自然就出来了,句号时平淡,感叹号时强烈,学生也在这对比朗读中悟到,此句运用感叹号要传达出的是介绍者拥有的自豪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热情。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很多,但仅仅靠一个细小的标点,就轻易叩开心灵之门的却不多。
在如今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语文教学中,这种通过标点细读,体会人物情感,把握作者情思的方法,尤其需要重视,因为散文的阅读教学就是“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三、细读对话标点,了解人物个性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这在对话标点中尤其明显。肖老师在《一双手》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透过一个浅浅的句号轻而易举地品读到了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师语调昂扬地朗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生1朗读:1000多棵。
师语调昂扬地朗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生2朗读:1000多棵。
师:多不多?
生:多。
师:能不能将这句话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生:不能。
师:接下来我们试试看,女同学,老师再跟你对白一下,你把这三句话都改成感叹号,好不好?
师语调昂扬地朗读:缠线做什么?
女生朗读:治手裂!
师朗读: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女生朗读: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师朗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女生朗读:1000多棵!
师:既然是热爱,为什么不能用感叹号?你来说。
生3:全部用热爱的语气,有些显摆自己。
生4:显示出骄傲的感觉。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肖老师把原来的句号换成感叹号,学生在句号与感叹号的对比朗读中,发现张迎善在说话过程中句号是很多的,语言是简短的,是很平常的一个人,不夸张,不显摆,不矜持,还有对种树工作的热爱。肖老师仅仅凭借着这一句号,就让学生在读中、在思考中把握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比较我们习惯仅仅抓住人物对话内容来品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内容集中,方法简捷而有效。
“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紧紧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示出来。”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对话双方出于不同的语用意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选择相应的语气语调,运用相应的标点,来实现其交流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联系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便可以推知和重现话语的语调,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肖老师在比较朗读中实现了这种重现,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细读标点的方法,在人物对话的细读中尤其有效,在教学小说或其他叙事类文本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细读留白标点,揣摩言外之意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急收”是“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境”,“说到半路断了不说”,使其收到“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谭永祥在《修辞新格(增订本)》中把类似而又有别于“急收”的辞格,叫做“留白”,“留出艺术空白让听者、读者自己去填补”。肖老师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片段中,对标点中留白的处理就恰到好处,既激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又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师:(指导)“没法——”后面是个什么符号?
生:破折号。
师:破折号,这里说明它有话要说下去吧?这里后面怎么就没说下去呢?你来说,会说什么话。(点一名学生)
生:“我没法像你们一样爬上去。”(老师引导进入情景去读)
生:“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和你们一道爬上去。”
师:思考一下,这里为什么不把话补充完整,而用一个破折号?
生:因为“我”当时很害怕。
生:他怕跟他们一起爬悬崖爬不下去会被骂作“胆小鬼”,怕丢面子。
师:读读那种感受。(生试读)
生:可能是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其他人给打断了。
该片段的教学中,通过一个破折号的细读,肖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添加出破折处的“留白”,揣摩言外之意,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感受。
其实,不仅仅是破折号,省略号也有留白的作用。在标点留白艺术上,鲁迅先生堪称典范。《故乡》中有这样两段: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这里写“我”与闰土离别20年见面的情景。一个破折号,两个省略号,千言万语,万般滋味,都依靠标点符号的艺术留白来完成,起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修辞作用,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留白艺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造中填补文本空白,必然能帮助我们品读出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味。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有感情”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十分具体地落实在文本中的,为此《课标》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里的语言自然包括了标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自然离不开细读揣摩标点。“一标一点都是情”,肖老师利用“朗读法”将这些一直被忽略的细小标点符号鲜活起来,引导着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喜爱,真正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了有声的语言”,而且是如此富有表情的语言。细读标点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和运用好这门艺术,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情味,有实效,肖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参考资料:
1.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中华书局。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荣生、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6.潘继成《标点修辞赏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