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谧
很难想象深厚丰盈的中国文学如果失去老舍的名字该是怎样的令人惋惜。67年的坚强生命,老舍用近8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绘制了众多生动诗意的画像,那里有底层的喜怒哀乐,有上层的悲欢离合,有渺小、伟大、苦难、卑微,更有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人生剪影。他的文字幽默、调侃,也冷静、清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造作的堆砌,如同喧嚣中饱含情味却不动声色的过客,在乱世中悠然而走,寂寞却永恒。
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更是值得效仿、值得敬仰的中小学教育家。三十载的执教生涯,他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用无限的赤诚和关怀孕育出青年学子的成长,用无尽的责任与不懈的耕耘言传身教、陶冶心灵,不仅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亦以教育小说的创作实绩推动了中学教育改革,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树起了一座丰碑。
情缘:一片冰心,卅载耕耘
为什么要教育?救国。怎样救国?知识与人格。这在一办教育的时候便应打定主意,这在一愿作校长教师的时候便应该牺牲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
——老舍《猫城记》
老舍于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一户贫苦的旗人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受教育的经过颇为坎坷。1905年,老舍靠热心人的资助得以进入一家私塾学习,之后又先后转入北京西直门内冲寿司内城第四学区私立第二小学堂和南草厂第十四小学读书。虽然读书的经历并不顺利,但老舍的学业成绩却一直非常优秀,在南草厂第十四小学念书时,老舍就曾因学业好而经常被指定为代课的“老师”。当老师有事不能上课时,他就代替老师给同学讲课,他学得扎实,语言又幽默风趣,甚至比真正的老师口才还好,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这段充当“小老师”的经历虽然只是老舍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但却为老舍带来了执教的信心,不久之后,他便真正地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
小学毕业之后,老舍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因家庭贫困,半年后,他已负担不起那里的学费,随后便转入了北京师范学校继续学习。这一次转学为老舍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问,老舍的成绩十分优异,在语文方面更是突出,他的作文写得很好,习作常常被当作范文供大家学习。而在其他方面,老舍的表现也给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与他同学的罗常培曾回忆说:“宣讲所里常常见他演说,辩论会中十回有九回优胜,再加上文学擅长,各种学科都好,一跃就成了校长方还最得意的弟子。”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他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教师们的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问,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上海、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问,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老舍结束了他的四年小学从教生涯,开始了他的中学教员旅程。1922年9月,他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
那天,年轻的老舍身着竹布大衫,登上讲坛,开口便是:“鄙人姓舒,字舍予,为嘛名字这么简单?而不像有些老先生总有个古色古香,曲里拐弯的大号?既然名字如此平浅,人又长成这副人嫌狗不待见的模样,学问自然就不济了……”一边说着,老舍还饶有兴味地摸着头上刚长出不久、稀疏的头发,看着台下听得有些发傻的学生。学生们都笑了,那由于陌生所带来的紧张感,在老舍的调侃中顿时全消。老舍接着说道:“中国有句老话,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这个老师虽然比在座的诸位只多吃几年成盐,但教书这行当已不是什么初学乍练,虽没积下什么宝贵经验,可也不是一肚子屎。兴许能讲些大家没听过,所以爱听的事,这就妥了,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责任是把大伙领进学问这个门坎,今后能否修行成器,那就全仗诸位的个人努力了,这是一星半点差不得的……”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师第一中学任教,讲授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作为教师,他上课时不是单纯机械地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是硬梆梆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讲课内容极广,凡与他讲解的文章有联系的东西,无所不及”。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如说相声、表演京剧、唱曲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生动的课堂授课。
1924年夏天,老舍前往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并在此期问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从英国返回故乡的途中,他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又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整整三十年载的教育经历。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理念:革新之要,人格为先
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了的,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
——老舍《猫城记》
老舍曾经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而发展教育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与理念。老舍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蓬勃发展时期,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老舍自然也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他的教育理念上。
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认为“仕”和“禄”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动力大多来自于做官的愿望。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痛惜于受这种教育戕害的学生们的幼稚行为。他呼吁教师不能只是把教育作为一种挣饭吃的职业,当局应该保障教师的待遇、地位,使教师们安心教学。
与此同时,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中国是个颇为重视风俗的国度,在世代相传中产生的具有巨大制约力量的风俗,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接受着的特殊的教育。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无形中塑造着国民人格,其力量远比政治、经济与法定的教育制度来得大而稳固。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腐朽、落后,是中国国民劣根性产生的初源。在老舍的教育小说中,老舍批判中国封建家教“长者本为”“长者意志”的传统:《四世同堂》的祁老人虽已老得无力理家论事,可“绝对权威”的地位不可动摇;二十几岁的李静没有了父母,她须照着姑母的意志嫁给五十多岁的老张作妾。老舍指出,正是中国的伦理制度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服从、依赖、缺乏勇气和创造精神的性格。因此,新的教育观必须以塑造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为重,以此提高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所谓良好的人格,包含很多内容,其中老舍最重视的便是学生爱国心与自尊心的培养。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是每一个国民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人们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每个国民都应当挺身而出,关注国家的命运并团结一致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则便会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老舍,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人如何提高自身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除了用先进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要有坚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在这一点上,老舍批评了那种视学校为“新式的饭铺”的态度,摒弃以赚取金钱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认为作为教育者的知识阶层更不应该以金钱至上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如果知识阶层软弱卑微,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老舍提倡教育者应以身作则,通过教育的渠道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宣传进步思想,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强烈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投身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
由于老舍19岁便走上了教育岗位,仍处于青春年少的他更能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与特性,因此十分关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儿童方面,老舍主要提倡培养以及顺应他们的兴趣,保证他们的天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老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教育应该顺其自然,保证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最佳的发挥,让儿童发展自己的兴趣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重要一步。在发展儿童兴趣方面,老舍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他曾经提到“至儿童因课程所引起之兴趣,而有实地考察或郊游之需要,则举行实地观察或郊外旅行”。认为应该利用实际情境进行教学。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对儿童学习的影响,认为“环境总是先于人们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而存在,给儿童以必然发生的潜移默化的身心影响”。
在老舍任教时期,除了思想上受到五四进步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开始的语言革新也引起了老舍的注意,他将对语言革新的实践也带到了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这期间,老舍担任过“校长”“劝学员”等职务,并且担任过国文教师,在所管辖的学校推行白话教材,为中国现代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革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外,这一时期的老舍也曾从事“国音、国语文法”的补习,对这时期的语言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舍将现代意识的觉醒、历史选择所带来的热情全部释放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切凝思中。他的教育观念鲜明地启示人们:国民只有经历一次从心理和行动上都彻底的人格转变,即从处于历史被动地位的“百姓”上升到主动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国民”,民族精神才能得以复苏,民族才能生存和发展。他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真谛,抓住了社会现代化中十分重要的创造动力。
坚守:攥起“毛笔”,不忘“粉笔”
我是在一个中学里教国文。我教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人儿……写这样的书使我觉得年轻,使我快活;我愿意永远做“孩子头儿”。
——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在《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老舍曾提到自己“差不多老没和教育事业断缘”,实际上,老舍不仅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他的许多作品也和他的教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老舍在从事中小学教育期间发表的作品数量有限,但从其后创作的一大批作品中都能看到他那一段教育时光的影子。
老舍最初的创作冲动和作品的题材,都来自于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他的短篇小说试笔《小铃儿》写于他在天津南开学校任教时期,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绪,天真而莽撞的小学生。这—人物形象显然是从他的小学教育经历体验中涌现出来的。而一向被他看做是文学创作肇始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则自谦是利用在教育做事六年的经验凑成的。小说以揭露一个混迹于教育界的流氓恶棍借教育营私,贻误乃至毒害青少年的种种丑行、恶行为线索,抨击了民国初年基础教育由旧向新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怪现象,堪称一部民初教育界的《儒林外史》。老舍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人与事多半是真实的”。小说中的人物“多半是我亲眼看见的,其中的事多半是我亲身参加过的;因此,书中的人与事才那么拥挤纷乱;专凭想象是不会来得那么方便的”。而且,据老舍同时代的友人说,《老张的哲学》中的那位学务大人“南飞生”,就是老舍按照自己任劝学员时一位同事刘北巡的名字,采用“对比”方法“命名”的。1929年由英国回国途经新加坡,在当地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期间,老舍写了以南洋的儿童少年为主人公的长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这部小说的写作直接源于他在新加坡的教学生活。他说,当时“我是在一个中学里教国文。我教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人儿……写这样的书使我觉得年轻,使我快活;我愿意永远做‘孩子头儿。”老舍在成为职业“写家”以后的创作历程中,仍然难以忘情于那支他主动舍弃的粉笔。在他的那部具有抗战史诗意味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在“同堂”的“四世”中他所“聚焦”的那一“世”祁家三兄弟的身上,可以说集中了老舍自己前半生的人生体验:老大祁瑞宣是中学国文教员,老二祁瑞丰是日伪时期教育机关的职员,老三祁瑞全是血气方刚的中学生。在三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似乎也渗入了老舍对自己曾经历过的类似人生历程、曾扮演过的类似社会角色的评价:肯定、颂扬了清高而无奈最终成长为抗日民主战士的国文教员,唾弃、鞭笞了腐败的旧教育官场所滋生的种种无聊、无耻的人物和习气;对于走出幻想,为了民族大义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青年学生则表现了艳羡、挚爱之情。可见,教育的经历不仅给了老舍一个观察社会的角度,而且也成了他多部作品的大背景,老舍通过文学创作,一边追忆自己曾经的故事,一边道出自己对社会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种联系更存在于作品文本的字里行间,存在于老舍具体的写作生涯之中,让读者觉得似乎总有一个循循善诱、妙语连珠的语文教师的身影活动于其中。他在与学童的朝夕相处中学习孩子的语言,驾轻就熟地写下了《小坡的生日》这部“浅明简确”的小说。他表示“愿意永远做‘孩子头儿”,其中大约也包含着希望一直以一个亲切平易的教师身份充当小说叙述人的意思。也是在关于《小坡的生日》的创作谈中,老舍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语文教师的“习气”,他委婉地批评当时他所教过的一些新加坡中学生喜欢乱用新词的现象:“他们捉住一些新思想就不再松手,甚至于写这样的句子:‘自从母亲流产我以后——他爱‘流产,而不惜用之于己身,虽然他己活了十六七岁。”这像是一段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评语。
教学的经历除了带给老舍丰富的创作素材,还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打下了基础。老舍在其后作品中为人称道的语言技巧,也不可不归功于他早期这一段教学经历。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老舍积极接触并且推广白话文的使用,他说,“我的责任是用白话写出文艺作品,假若文言与白话掺夹在一起,忽而文,忽而白,便是我没有尽到责任”;他力图使白话文艺作品一样可以朗朗上口,“不单我的剧本和小说可以朗读,连我的报告性质的文字也都可以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其实这不仅是作家的责任,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老舍的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实践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老舍的作品就已经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其作品曾被选入国文教材,直至今日,无论小学还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都会出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如果说多年的教育生涯是老舍创作的一股源泉,那么他笔下的一篇篇优秀作品则更是反哺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这或许也是老舍之于教育事业永远的坚守。
附录一:老舍自评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问,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入会誓词》,原载1938年4月《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九期
附录二:老舍论教育弊病
你问,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你看,当新教育初一来到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它?是因为大家想多发一点财,而不是想叫子弟多明白一点事,是想多造出点新而好用的东西,不是想叫人们多知道一些真理。这个态度已使教育失去养成良好人格和启发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及至新学校成立了,学校里有人,而无人格,教员为挣钱,校长为挣钱,学生为预备挣钱,大家看学校是一种新式的饭铺;什么是教育,没有人过问。
我知道我是太偏,太理想。但是办教育的人是否都应当有点理想?我知道政府社会太不帮忙他们了,但是谁愿意帮忙与政府社会中一样坏的人?
——老舍《猫城记》
附录三:评价老舍
老舍用勤苦的笔耕和对人民无限的热情,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冰心
有了《茶馆》这一奇迹的出现,才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曹禺
参考资料:
1.罗常培《我与老舍——为老舍创作二十周年》,《罗常培文集(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马建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小学教师生活》,《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4期。
3.郎云、苏雷《老舍传——沉重的谢幕》,北岳文艺出版社。
4.张桂兴《老舍年谱(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5.老舍《儿童主日学和儿童礼拜设施之商榷》,《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6.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宇宙风》1935年第2期。
7.江锡鍂《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8.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宇宙风》1935年第4期。
(选自《中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