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群
缘 起
几年前,笔者与校内爱好古典诗词的学生共同创立了“水云间”词社,旨在引导学生研习传统诗词,唤醒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然而,在研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诗词格律却成了横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坎,使其止于“临渊羡鱼”,惮于尝试。如何消除学生的受挫感和畏难情绪,引导其顺利跨过这道坎?笔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发现,传统诗词吟诵是最为简单可行、最为快捷有效之法。本文抛砖引玉,浅谈以吟诵之法指导学生研习诗词的实践,希望能为他人今后从事此类活动提供参考。
以吟诵之法辨四声别平仄
刘坡公(民国)在其《学诗百法》一书中,将“声韵”列为第一法。刘氏以为,“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刘氏列出昔人辨四声之口诀:“平生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并示以具体练习之法: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
此法虽适于操作,然学生按书中所列字表练习,颇觉枯燥乏味,对平上去入的读法难以深入。笔者乃以唐代白居易的五绝《问刘十九》为例,引导学生用唐调吟诵,并辅以刘坡公所示之法仔细体会。在一遍遍口中吟诵、指下比划的操练中,学生对四声的“高下疾徐”逐渐心领神会。
《问刘十九》
辨四声
绿蚁新醅酒,
入上平平上
红泥小火炉。
平平上上平
晚来天欲雪,
上平平入入
能饮一杯无。
平上入平平
熟练吟诵《问刘十九》,学生对作诗之法中的平仄概念也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他们体会出平声、仄声两种绝然不同的音效:平声柔和圆润,仄声亢直短促。尤其是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已消失,但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方言中仍保存着。当学生用沪语以唐调吟诵《问刘十九》,入声发音的短促与干脆更是清晰可辨。于是,学生很准确地标出了此诗平仄,如下图:
《问刘十九》
别平仄
绿蚁新醅酒,
仄仄平平仄
红泥小火炉。
平平仄仄平
晚来天欲雪,
(仄)平平仄仄
能饮一杯无。
(平)仄仄平平
其后,学生学习吟诵了《登鹳雀楼》《春望》《题破山寺后禅院》《江南春》等诗,把标出词句的平仄作为一项常规作业练习。当他们对平仄了然于胸,其学诗之路也就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以吟诵之法明节奏习押韵
节奏在古诗词中是第一义的。“吟诵何琅琅,声如出金石”,辨别四声、平仄后,依字行腔,平声长停顿,仄声短停顿,吟诵以音步为单位,自然显出节奏。一吟一咏中,声调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和谐回环,极富音乐美感。朱自清先生一语道破古诗词韵律的玄机,他说:“古文和旧诗词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些只听人家读我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就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以口气慢慢地显示出来,让人好捉摸着。”吟诵之时,平长仄短,尤其二、四字处平声延长拖腔婉转,节奏分明韵味流畅。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节奏为“二二”,也即两字一顿,共两顿,每顿的末字落在板眼上。如《蒹葭》的音步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言诗则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多一顿,为“二三”(2/(2//1)或2/(1//2))。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七言诗则又在五言的基础上多一顿,为四顿“四三”((2//2)/(2//1)或(2//2)/(1//2))。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词由长短句组成,其节奏不一而足,与声音配合更灵活。如李煜的《相见欢》音步可作如下处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里面的领字后需作顿宕,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河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秦观《满庭芳》)。此外,在词的分阕处也应作适当休止。
如上所述,学生在吟诵前,用斜线标注停顿处,在吟诵时便注意到停顿,尤其吟诵到领字处,便能情绪饱满,响亮有力,有意识地停顿或拖长以突出其领起下文的功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其声韵的节奏。
由于古典诗词讲究格律,某些字在古诗词中的发音与普通话略有不同,比如: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首句入韵押平声韵,“难”“残”“干”“寒”无疑议,而“看”,普通话读作kàn,为去声,不合律,读如平声kān才正确。又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簪”字普通话读作zān,与“深”“心”“金”不押韵,读作zēn则押韵。经常吟诵诗词作品,能快速熟悉这些字,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用韵规则。
唐调传人陈以鸿老先生曾说:“平起仄起这个问题是不限于地区的。因为平声肯定要拖长,要着重。平起的话,肯定是第二个字要延长;如果是仄起,肯定是第四个字延长,第二个字不能延长,是自然分清楚的。这个倒和地方方言或者调子无关,是决定于诗词本身的格律的。”换言之,倘能正确吟诵,诗词格律是不必死记硬背的,就如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除了集体研习,“水云间”词社要求社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研习”,勤下诗外功夫。其中吟诵自习内容有“平仄、断句的加强版练习”“诗词的平仄、用韵”技巧、“绝句诵读”等。学生借助吟诵,亲近古典诗词,为日后厚积薄发作准备。
以吟诵之法读诗词促鉴赏
鉴赏诗歌,尤其是意境丰富的古典诗词,必反复吟诵方能品出个中味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吟诵诗词是以声传情而达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明意”,即确定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分清它所要传达的是悲,是喜,是爱,还是憎,根据情感基调,再用适宜的声音加以外现。而吟诵又有平仄的、停顿的、节奏的、押韵的原则,“不是随便乱吟,也不是随便乱拔高,也不是随便乱拖长的” (叶嘉莹语)。因此,在吟诵诗词作品时,当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依吟诵原则而吟出,才能真正达到以声传情之效。
例如,李煜《虞美人》一词,词中的“月、了、少、首、改、有、水”等字都属仄声字,吟得短促一些,“了、少、首、有、改、水”是上声字,中速上扬,吟出婉转哀怨之情。“花、楼、东、风、应、颜、君、多、愁、江、流”等平声字的吟法,当绵远悠长。尤其“东、风”这等发有洪音之字,更需吟足。“几多愁”之“多”字的拖长,内蕴深重愁苦。“愁、流”吟得悠长惆怅,愁情似一江春水汩汩滔滔,绵绵不绝……
因声求气,以声传情,有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充分感悟与理解诗词的情韵之美。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言:“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入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此说为读文之法,亦同样适用于读诗词。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97字,用了60个仄声字,16句句尾是仄声字,历代词中极少见。此词押的是细微短促的入声韵,声情特殊,有如女子悲泣哽咽,开篇十四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都是齿音,吟来轻细凄清,又如妇人彷徨无聊,絮絮叨叨。吟诵全词如泣如诉,凄苦情绪油然而生,纠结人心,易安仿佛就站在你的面前,形容憔悴,凄苦万端,“人比黄花瘦”。再联系易安生平遭际,学生吟诵之时便更为之唏嘘不已。
词社先后举行“千古风流人物”咏史怀古诗诵读会、中秋诗会、新春诗会等诗词吟诵活动,学生以念、诵、吟、唱等活泼形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吟诵日久,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日渐准确,品评众派之作亦有所心得:
【示例一】
五“独”显真情
逍然公子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词作伊始,短短两句,连用五个“独”字是词人独辟蹊径、自铸新词的妙构。词人几经人世的凄风苦雨之后,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吟唱诗词还是应和歌咏,以至卧倒于床榻,却都是孤零凄切的独自一个!五个“独”字逐层铺排,如现代影视艺术中特定镜头的推映、摇现和叠见,把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形象鲜明地凸立于纸面,其画外音也相应地丰实而隽永。五个“独”字皆为入声,吟诵时出声短促,用情凄切,方能凸显词人的孤寂心境。
【示例二】
欸乃一声山水绿
小暖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首二句平淡无奇,渔翁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清”字悄悄地写出湘水的清澈,不易看出。仿佛看到灰白的拂晓,熹微的晨光里,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一个渔翁的剪影若隐若现。第三句承上句,烟雾消散,红日徐徐升起,渐渐明了天色,山水的轮廓大致可见,而渔翁的影子却不见了。正寻,忽只听得一声摇橹划破寂静,惊醒,举目皆绿矣。这“绿”一是形容词,恍惚之间,橹声一划,瞬间万物苏醒,山水青绿。又是动词,好像随着天色渐明,而山水渐绿,有动感。一个字,太惊艳了。而又恰如其分,点到为止,依然是闲适恬静。此时天色全亮,青色的江山铺开长卷。缓缓回头,渔翁早已随波而行。山岩上,白云毫无机心,似孩童那样追逐嬉戏。这个“绿”字,不仅点出山水的神,且串起了全诗前后两部分,承担着“转”的重要角色,吟诵时当有所强调。
(注:“逍然公子”“小暖”为词社学生自号)
以吟诵之法写诗词互品评
叶嘉莹先生曾论及写诗与吟诵之间的关系,谓:“古人写诗,都是伴随着吟诵。我也跟同学们说,你要作诗,不是把诗韵、字典、类书都摆在这里才作一首诗。诗是你偶然在内心之中有一种感动,所以吟诗是重要的。如果你会吟诵,你的诗句,就是你内心的感动,就会伴随着你所熟悉的那个吟诵的声音跑出来。”
“水云间”词社学生经过系统的吟诵学习,逐步解决了诗词创作中四声、平仄、对仗、拗救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沉睡的诗心被唤醒,创作水平日长,作品渐多。雅集之时,社员们推心置腹,各诉衷肠,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往事,年少赋诗填词,陶冶性灵,别有一番风格。他们不但“新诗改罢自长吟”,还时常习作共赏,切磋促进,汇成集评:
【示例三】
腊 梅
李沁园
寒曦斜倚照枯枝,枝落霜浓堕翠时。(一)
风月彷徨犹辗转,山河踊跃竞驱驰。(二)
玉妆疏影玲珑起,素曲轻吟琥珀迟。(三)
宁献千金久留客,与君对饮话新词。(四)
集评:
(一)严曰:“枝”字顶真(亦称连珠、蝉联),妙。首联音韵绝美。
(二)严曰:气势好,然不知所云。
李曰:随意凑出之句,是风月闲适、山河竞秀之意。
王曰:颔联对句,与整首诗气象不符,亦不知所谓。
郭曰:“风月彷徨”“山河踊跃”。对仗高妙。静、动相宜。唯“辗转”“驱驰”,兴象相近,虽有不同,易成合掌。“辗转”不如“婉转”,一柔一刚。“轻吟”二字不好。可改“微吟”,此有成例(林逋、陆游)。
(三)严、沈曰:“素曲”是什么?
李曰:“素曲”比喻风吹过枯枝之声。把蜡梅比作琥珀,“迟”是希望它慢慢开,不要谢。
严曰:“素曲”之喻,谁能解之!词不达意。
王曰:颈联不错,然“影”与“吟”似不对。
殷曰:在下眼拙,没看出颔联和颈联与腊梅有什么关系。
郭曰:“玉”“素”,声气过近,“玉”入、“素”去,而今读不可穷究。颈联第一字以上声领起为好。
(四)李曰:“久客”是腊梅的别称,前半句本来想用“肯爱千金轻一笑”,用得不太好。
严曰:用得挺好,尾联佳。
王曰:“宁献千金”,当自红杏尚书(宋祁)。与梅对饮,当君首创,优劣自有人评。
郭曰:“宁献”二字,下笔有力,此诗人正宗。
郭曰:《腊梅》一篇,最为生动,好在开头结尾,皆有规矩。且对仗、神思,有出彩处。
【示例四】
云
王俊期
朝渡清溪夜伴禽,世人皆谓汝无心。(一)
九重暂避浮烟扰,五色难将彩画侵。(二)
有意持来赠同道,无端化去入深林。(三)
重看今日君辞散,信是赤松方罢吟。(四)
集评:
(一)严曰:柳宗元《渔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殷曰:“侵”字意义不明。
郭曰:“难将”之用,唐人有之。前面诸篇多无中生有之语,而此处无之,难得。唯“暂避”,可思之,改换词句,避熟语而已。
(三)严曰:流水对,好。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王君擅化用。化用典故比用典容易,又讨巧,很划算。
(四)严曰:赤松子,雨师也,盖能召云乎?末句似不通。用典若过于勉强,未若不用也。
郭曰:“辞散”尚不如辞别、辞去。辞诀、辞面,也可。结尾两句气力顿弱,整体不好。必是作者前六句构思一气呵成,而结句未知何处下笔。有随手之嫌。
陆曰:深得我意。
殷曰:颇有潜力。
郭曰:沉着。尤其难得。此篇已得起承转合之大体。咏物所贵,在奇巧,在沉稳,在寄托,三者之中,奇巧易伤于淫滥,寄托实难乎心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故退而求其次,沉稳亦佳。
改稿:
朝渡清溪夜伴禽,世人皆谓汝无心。
澹如十地避尘扰,高入九天离霭侵。(一)
有意持来赠同道,无端化去入深林。
常看踽踽不久住,应盼再闻高士吟。(二)
(一)严曰:有合掌之嫌。
王曰:华严十地之第十地为“法云地”。
严曰:“法云地”本以云名。则诗中“十地”应为“第十地”之意,谓云似已得法云地之境界。
(二)严曰:尾联佳。
2013年6月,“水云间”词社创办词刊《短长亭》,以典雅的形式呈现社员的创作成果。此刊一出,即在校内外引起关注,专业诗词报也纷纷选载社员作品。
结 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学生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水云间”词社正是以传统吟诵之法激发社员兴趣,独乐众乐,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在市北中学校内掀起古诗词创作热。词社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诗来吟咏有余馨”,在“水云间”词社社员眼里,古诗词绝不是死了的老古董,而是历久弥新、引人入胜的奇幻秘境。他们钟情于古诗词,乐于拥一怀古典入梦,“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研究学习其言之精、情之深,历史韵味之醇厚,人生感悟之隽永,以此陶冶情操,丰富智慧,净化心灵。传统诗词吟诵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打开了通往诗词创作秘境的大门。
赵倬成同学的一首五古《咏怀》,道出了吟诵研习古诗词之感。其诗曰:
观水赏云客,志尚好诗书。
风骚有万卷,一世良所无。
墨香漫庭室,啾啾鸣凤雏。
一点思古梦,怀玉在褐襦。
以传统吟诵之法研习古诗词,其路漫漫,其梦悠悠。笔者与社中诸生将在这条路上求索不止。
参考资料:
1.胡迎建《当代诗词社团及其作者状态评述》,《诗书教育系列:诗词学(第1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2.刘公坡 《学诗百法 学词百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3.朱自清 《论朗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周振甫《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5.中华吟诵网《“名家论吟诵”系列——叶嘉莹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6.叶圣陶《精读的指导》,《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