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亮
(1.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2.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00)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推进,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陕西省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省份,在我国的经济布局中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也必将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亚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第一站,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效应,理应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和核心地带[1]。因此,研究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关系,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于中亚国家产业经济的研究,我国学者大多从中国与中亚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赵常庆(2004)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胡仁霞(2007)研究了中哈之间的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认为两国间贸易结构单一且贸易不规范,应当加强并建立相互间的合作联络机制[3];毕艳茹(2010)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产业互动和结构调整问题[4]。关于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及结构互补性的研究文献较少。李育华、郭新年(1996)认为,西部地区企业在经济技术、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上与中亚国家具有互补互利的优势[5];操莉(2010)认为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陕西省教育科研优势可以推动中亚五国与陕西省的技术交流合作,并转化为陕西省与中亚五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动力[6];张宝通(2015)认为陕西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中国中心,就必须面向大西北和中亚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7]。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从陕西省和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角度,研究两地间的产业互补问题,以期能为将来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对接提供理论参考。
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其产业结构的变迁及特征,对我国产业由东向西的转移,以及产业梯度的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陕西省的对外贸易及国际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从宏观数据上来看,陕西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陕西省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呈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这基本符合各国的发展惯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的趋势上显示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图中显示,陕西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致以2000年为界,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2000年前,陕西省的产业发展呈现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顶峰两条曲线几乎相交。但2000年后,陕西省的第二产业占比重新回升,第三产业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正处在强劲的工业化进程中。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本文进一步对陕西省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1.陕西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第一产业主要由农林、林业、牧业、渔业及其相关服务业构成。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农业在陕西省的第一产业当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比重从1978年的85%,下降至2012年的66%,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牧业在陕西省一次产业当中占据第二的位置,并且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12%,上升至2012年的26%。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三十多年中几乎没有变化。
我们以一次产业内部最大的农业为例分析其内部结构。根据我国的统计分类,把农业主要分成四项:(一)谷物及其他作物;(二)蔬菜、园艺作物;(三)水果、干果、茶叶和香料作物;(四)中药材。陕西省在2010年之前,传统的谷物及其他农作物产值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第一的位置,在2005年谷物及其他作物的产值几乎是第二名水果、坚果、茶叶及香料作物的两倍。但从2010年开始水果、坚果、茶叶及香料作物产值开始超过传统的谷物种植业成为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领军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蔬菜、园艺作物的产值增长加速度也明显高过谷物种植业,在2012年二者的产值已经相差无几。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表明,具备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产值已经全面超越传统的谷物种植业,这也说明陕西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正处在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正在不断加强。
2.陕西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根据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第二产业划分成工业和建筑业,由于陕西省的工业比重在第二产业当中占据了近85%的绝对优势比重(据2012年陕西省统计数据),因此本文主要以工业为代表分析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特征,其中又以排名最靠前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为代表进行分析。从产值方面来看,陕西省的能源化工工业占据了49%的比重,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装备制造业。成为陕西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陕西省二次产业的领军产业。排名第二的装备制造业一直是陕西省的传统强势产业,有色冶金工业以14%的比重排名第三。在陕西省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中,排名前三位的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占据了总比重的82%。从利润总额比重关系来看,能源化工工业更是一支独大,占据了利润总额的75%的绝大部分比重,装备制造业与食品工业分列第二、三,有色冶金行业以5%排名第四。这四个工业的利润占据了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利润总额的94%。从产业资产总计比重关系来看,这一比重关系则进一步强化了陕西省的工业产业结构特征,能源化工工业的资产总计占比达到61%,装备制造业为19%,有色冶金工业为9%,这三大行业的资产总计占据了陕西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总资产比重的89%,其他五个产业仅占总资产比重的11%。总起来看,陕西省第二产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失衡,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有色冶金三大产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占据了陕西省第二产业结构的绝大部分比重,特别是能源化工业的一支独大,会给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平稳性带来较大影响。
3.陕西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根据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陕西省第三产业分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由于前五项子产业部门基本占据了三产比重的六成以上,因此这五项子产业成为陕西省第三产业的主要产值构成,另外一般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放在第三产业的其他项中。从陕西省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两个子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的比重下降较快。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趋势,但上升的速度较为缓慢。陕西省的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则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在三产中的产值占比都在1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省第三产业中的其他项产值占比在1978-1988年期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但从1989-2012年期间基本处于稳定的发展趋势。由于其他项中包括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大多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这说明陕西省在这些部门的投资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从总体上看,陕西省的服务业略显滞后,这对陕西省正在进行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来说,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供给。因此,陕西省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为正在快速进行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1.中亚五国三次产业发展特征
中亚五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以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例,中亚人均收入最高的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 为12 120 美元,人均收入最低的塔吉克斯坦只有953 美元,两者相差12.7 倍。中亚五国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中亚五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差异显著。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来看,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水平最高,该国从2010年开始,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已经降至5%以下,2013年其他四国第一产业占比基本都在15%以上。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已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发展趋势。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产业在该国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2001年之前,该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格局是“一、三、二”,2002-2008年期间呈现出“三、一、二”的发展格局,2009-2013年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但农业始终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该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尽管占据较大比重,但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却发展缓慢,这说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初级水平。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产业结构较为类似,农业在该国始终处于较为重要的水平,直到2013年该国的第一产业占比依然处于27.41%的高位,而第二产业仅为21.75%,因此,该国的工业化水平处于更为初级的阶段。土库曼斯坦则与这两个国家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该国的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一”发展格局,与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格局较为类似,该国2012年的人均GDP 为6 798 美元,基本与该年度陕西省的人均GDP(6109 美元)类似。我们也可以推测土库曼斯坦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乌兹别克斯坦的产业结构发展格局则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较为类似,该国2006年之前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发展格局,从2006年开始,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三、二、一”的格局,但农业占比依然较高,2013年为19.14%,该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处于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可以把中亚五国划分成三个组别,第一组别为哈萨克斯坦,该国的农业产值在GDP 中的占比已降低到5%水平,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相对高级阶段;第二组别为土库曼斯坦,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级阶段;第三组别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2.中亚五国的支柱产业
中亚五国的发展历史和路径,对今天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在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产业分工中,中亚地区主要是作为前苏联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如在前苏联分工体系中,哈萨克斯坦重点发展粮食供应和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及初级加工;乌兹别克斯坦重点发展棉花种植、有色金属冶炼和部分机器制造业;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重点发展棉花种植、水电业和畜牧业;土库曼斯坦重点发展棉花种植、畜牧业和天然气、石油开采。可见在前苏联产业分工中,中亚国家是以农业和原料工业为发展重点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门类,工业品消费品严重匮乏。这种分工导致独立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畸形,产业结构单一,原材料工业发展迅速,加工工业严重滞后,导致中亚国家经济缺乏独立性,需要进口多种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对外依赖严重[4]。1991年,中亚五国从前苏联独立出来,但前苏联强计划经济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导致该地区的工业结构轻重失衡、结构单一,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能源和原材料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直至今天,这一问题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因此,中亚五国的支柱产业形成,明显受其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中亚五国的支柱产业可以总结成表1所示。
表1 中亚五国的支柱产业
表中信息更清晰地反映出中亚五国的支柱产业特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业为支柱产业,国际市场对能源的巨大市场需求,推动了能源价格的高涨,致使中亚富含能源的国家更容易积累发展资本,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好。乌兹别克斯坦虽然也是化石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但由于该国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力度较大,该国的市场自由度和市场活力收到较大限制,因此该国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能源富集国不同,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基本上属于以有色金属采掘+水力发电+棉花种植为产业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资本短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导致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旧处于低收入的国家行列。因此,在产业结构方面,中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将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同时改变过分依赖原材料工业的现状,大力发展加工工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8]。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为了衡量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性或相似性,以制定合理科学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于1980年提出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用以进行区域经济体之间产业结构的比较,测量产业同构的程度,反之,该指数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其具体表达式如公式1.
式中,Sij为i 地区与j 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其中i 和j 代表不同的区域,一个为比较区域,另一个为参照区域;Xic和Xjc分别是产业c 在i 地区和j 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Sij的阈值范围是0~1,Sij的值越大,表示两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性越高,Sij的值越小,表示两地区之间的产业差异性越大;Sij=0 是一种极端情况,表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Sij=1 是另一种极端情况,表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一样。Sij的值也能从侧面反映两地之间的产业互补性,一般来说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性越大,就说明这两地区的产业互补性越强,因此,本文用该指标,从宏观方面反映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及其发展趋势。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角度反映陕西与中亚五国间的互补性程度。
根据公式1,本文计算出了从2000-2013年间陕西省与中亚五国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陕西省与中亚五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走势图
从计算结果来看,陕西省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乌兹别克四国的产业结构差异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但与土库曼的产业结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陕西省正处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该省第二产业在GDP 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43%快速提升到2013年的56%,平均每年提升1 个百分点。相比较工业化更快的发展速度,陕西省的服务业稍显滞后,其服务业的GDP 占比从2000年的42%下降到2013年的35%。同理,陕西省第一产业的GDP 占比也从2000年的14%下降到2013年的10%。相比较而言,哈萨克由于工业结构单一且发展速度缓慢,凸显了其服务业的GDP占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与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差异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也反映出二者间的产业互补性会越来越来多。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的农业占比依然较高,属于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起步阶段,但这三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衰退的现象,这也导致这三个国家的农业GDP 占比保持高位;同样,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过缓,导致三国服务业的GDP 占比虚高,因此与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差异化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陕西省与这三个国家的产业互补性正在不断增强。在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是唯一与陕西省产业结构相似性保持较高水平的国家。土库曼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快速发展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其以能源化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从其三次产业占比可以看出来,土库曼斯坦的第一产业GDP 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24%下降至2009年12%,第二产业GDP 占比则从2000年的44%,上升至2009年的54%,第三产业相对发展缓慢,其GDP 占比从2000年的31%上升至2009年的34%。因此,土库曼斯坦的产业发展趋势与陕西省的非常类似,这也导致了二者间的产业结构表现出较高的趋同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土库曼斯坦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单一,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天然气、石油的采掘,依旧属于原材料型的工业模式,其工业化水平明显低于陕西省。这点需要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明确二者间的产业互补性。
从宏观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中亚五国除了哈萨克斯坦,其余四国第一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依旧占据较高比例,第二产业普遍较为落后,由于第二产业的落后,导致第三产业的GDP 比重虚高。除了土库曼斯坦,其他中亚四国的第三产业GDP 占比都超过了50%。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明显不同,陕西省农业的GDP 占比已经下降到8.85%(2014年),第三产业的GDP 占比在2014年为36.38%,远远低于第二产业。陕西省的第二产业GDP 占比达到55%,说明陕西省正处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因此,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上,陕西省与中亚五国刚好呈现结构互补的态势。陕西省以第二产业的绝对优势,弥补中亚五国的第二产业劣势。如果深入到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对于第一产业来说,中亚五国的农业产业中,最突出的就是棉花种植业,棉花成为中亚五国农业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中亚五国的农业外贸收入中,棉花出口占据较大比重。陕西省的第一产业中,以传统的谷物种植业为主,但最近几年,该行业在当地农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代之以水果、坚果、茶叶等经济作物,成为农业中产值比重最大的行业,另外,蔬菜园艺等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已经超过传统的谷物种植。因此从第一产业的内部来看,陕西省与中亚五国之间是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的,且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也较为明显。
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陕西省与中亚五国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陕西省是中国的能源大省,能源化工产业在陕西省的工业产值中占据将近50%的比重。这与中亚国家以能源为主的二次产业结构非常类似。但二者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中亚五国的能源产业属于原材料和初加工型的工业,比如哈、土、乌属于油气资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虽然国内生产石油和天然气,但成品油、石油化工类产品却要依赖大量进口,这说明这些国家对原油的深加工能力较差。相比较而言,陕西省的能源化工工业除了油气开采之外,还有较高的油气深加工能力,因此,从能源化工产业链上来看,陕西省与中亚五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互补。中亚五国的丰富能源储量,加上陕西省规模化的能源深加工产能,就能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产业链条。其次,从能源结构上,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一次能源看,陕西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占据次要地位,中亚五国的能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从二次能源来看,中亚地区的水电资源储量巨大,但陕西省主要以煤炭火电为主。因此,二者之间也存有巨大的互补性。
在二次产业当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陕西省一直都是中国的装备制造大省。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对于正在进行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国家来说尤其重要。装备制造产业是中亚国家的工业短板,中亚国家尚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过程中,对现代装备存在巨大的需求,这恰好是陕西省的优势产业,因此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有色冶金工业是陕西省二次产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制品,对于现代工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亚五国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缺少对有色金属的深加工能力,不得不依靠出口低附加值的有色金属原料换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外汇。从中亚五国吸引的外资来看,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采掘等能源产业,有色冶金行业投资缺口巨大。因此,陕西省有色金属的规模化产能及现代化加工能力,通过投资纽带,可以实现与中亚五国有色金属原材料之间的互补性产业对接。
陕西省是传统的纺织工业大省,在纺织工业上拥有着较大产能和技术,还拥有多家科研院所,如纺织器材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纺织服装技术学院等。而中亚地区是最适合棉花生产的地区之一,盛产棉花,但当地的纺织工业比较落后,靠大量出口棉花换取外汇。因此,陕西省的纺织工业与中亚国家也具有较高的互补性。
综上分析可知,自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及工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使得陕西省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技术,对于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来说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这也因此导致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之间具有更好的互补性,两地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将为未来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对接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及结构互补性对比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陕西省目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国民经济上的表现就是二次产业占比大大超越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二次产业内部,生产资本品的重化工业的比重远超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从陕西省的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正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其表现是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更高科技含量的行业产值比重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正在不断扩大。虽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能源化工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过高,但从产业体系来看,以八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陕西第二产业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二,中亚五国的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属于原材料供应和初级加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前苏联经济分工的影响,中亚五国目前依然以能源矿产采掘和初加工、农业种植等原材料供给行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且内部严重失衡。受限于不完整的工业体系,中亚五国不得不依靠出售能源、矿产、棉花等原材料来发展经济。在产业体系上,中亚五国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各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为了完成工业化转型,中亚五国希望将原材料深加工增值环节进行本地化生产,为此,各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这为陕西企业到中亚国家进行投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机会。
第三,从支柱产业上看,陕西省与中亚五国具有较高的同构性,但工业发展阶段和技术发展水平的级差,导致两地间的产业同构性转变成两地间的产业互补性。由于陕西省与中亚五国具有较多的资源相似性,陕西省在相似资源上积累起来的技术储备,对于中亚五国的产业发展,具备更强的兼容性和适用性,因此,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导致了陕西省与中亚五国之间产业的结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将成为未来陕西与中亚五国进行产业对接的重要基础条件。基于中亚五国的资源禀赋条件,陕西省与中亚五国可以在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产业形成互补型对接;基于中亚五国的市场需求条件,陕西省与中亚五国可以在装备制造、电信、交通运输、食品加工等产业形成需求型对接。陕西省应优先在上述产业出台系列的投资与贸易优惠政策,以促进陕西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对接,增进双方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李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
[2]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3]胡仁霞.中俄哈三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4]毕艳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博士论文,2010.
[5]李育华,郭新年.浅议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战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6]操莉.浅析中国陕西省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9).
[7]张宝通.把陕西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中国中心[J].新西部,2015(4).
[8]吴宏伟,于树一.中亚地区经济特点及与世界经济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