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中国
——槐轩学说与基础教育

2015-11-23 01:12本刊主笔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医教扶阳夫子

本刊主笔_文迪

C OVER STORY 纪

医教中国
——槐轩学说与基础教育

本刊主笔_文迪

早在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5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考察西安的时候,也专门到一个社区的中医堂,通过媒体告诉全国人民说:“我也常看中医,中医确实好!”时隔不久,国务院即出台了2015到2020年的五年中医养生健康产业的一个规划。

但是,复兴中医与中国教育、尤其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什么关系吗?

关系太大了!大到超乎现代知识人的想像。

如果对中医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性了解,中医的复苏将彻底地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中国的教育将变得轻松、自然、美好,学子们将会更健康、开心和快乐。

先简单地说一说健康。古代中国人对于健康的理解与现代人完全不一样。稍年长的人大概还记得80年代全世界风行一项健美运动,评选世界健美先生和健美小姐,进入21世纪后,这项运动渐渐式微。因为人们发现,健美先生大多晚年多病,且并不长寿,过于壮硕的肌肉损害人的免疫力。

健,是指有力。康,是指通达,是气血经络的通泰,所谓“通则不痛”。

避开现行的教科书,民间中医界对于中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中医是中国人关于人的生命生长、发育、超越和升华的一门大学问。真正的中医,是通天彻地之学,其说见于《中庸》:“是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修身,即让自己这个生命更美好,更清明,更健康,更幸福。这难道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吗,中医与教育难道没有莫大关系吗?!

清代名医吴瑭曰:“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则说“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发乎自然之理。”

医教,即“教医一体”,这个词遍布古代的医书药典。人们大都知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在中国古代良医心目中,医生不仅是治病的技术人员,而是负责人心教化的伟大事业,故而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在近代中国,最能体现“医教”精神、实践“医教一体”、匡扶社会的当属槐轩学说。

中华文明虽历千劫,然天理不绝人心,圣贤不绝斯世。蜀中大儒止唐夫子刘沅在风雨飘摇的道光年间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终得孔孟之真谛。

佛家偏于养心,道家偏于养气,止唐夫子以儒理订百家之言,取二氏之长,阐三教精微,自开宗门,以大学实功教人,阐发成己成人、内圣外王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汇通三教精微、影响长江南北以及海外、世称“刘门”的“槐轩学说”。其学至今代有传承,可谓中国最后一个体系完备的儒门学派,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迹。

目前,槐轩学说已有后来居上之态势——

2011年,槐轩门人、蜀中扶阳派、俗称火神派的医师卢崇汉先生受邀赴日本讲学,因卢先生不会以普通话演讲,日本中医泰斗、日本中医学会会长伊藤良先生以87岁的高龄,带头学习四川话(《扶阳论坛》第四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最近两年来,来自德国、美国的汉学家纷纷前往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亲谒止唐夫子的传人及门人。

当然,槐轩学说也大益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因此,本刊记者前往江苏和四川双流,去看一看,根植于槐轩学说的扶阳医学怎样帮助中国的家庭和下一代。

2007年,首届扶阳论坛,卢崇汉先生(左)与世界华人协会主席程万琦博士及其得意弟子刘力红先生合影留念

山西老中医师李可先生在首届扶阳论坛发言

猜你喜欢
医教扶阳夫子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夫子的挑战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扶阳罐“以罐代手”在亚健康调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