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波(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重庆401120)
图书馆RFID系统建设中图书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 波(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重庆401120)
图书馆;RFID;图书定位
国内许多图书馆在RFID系统建设中对图书定位问题不够重视,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机制。在实际应用中,RFID系统图书定位在初次定位、馆藏盘点、馆藏顺架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旧书定位时使用三合一实施法,新书定位时使用邻居定位法,建立签到式盘点顺架制度等,可以帮助图书馆切实提高RFID系统图书定位的实际应用效果,优化读者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创造更大的投资价值。
本世纪以来,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笔者对国内图书馆的RFID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服务的应用效果较为突出,但是在图书定位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亟待完善和改进。[2]
目前,图书馆RFID系统一般采用静态定位模式。通常以书架的最小单元即一个单元格为图书的定位单元,并给它一个RFID标签,称为层架标,并为每个层架标编制代码。例如UHF(Ultra-High Frequency)超高频系统的代表远望谷公司一般采用14位数字编码层架标。
图层架标编码
RFID系统将每册图书的RFID标签与对应的层架标关联起来保存在系统后台数据库中。读者查询图书时,系统读取数据,以平面图或三维图方式标识出某一图书的具体位置。有的系统还可以提供智能架位导航服务。[3]
图书静态定位模式依赖后台储存的数据,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上”而非“事实上”的定位。静态定位的准确性基于图书理论位置与事实位置的一致性,需要借助初次定位、馆藏盘点和图书顺架等工作来保证。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理念偏差、方法落后、制度缺失和监管不力,造成相关工作存在较多不足,理论与事实差距较大。
2.1 初次定位问题
初次定位是图书馆的图书数据初次进入RFID系统,实现与层架标关联的过程。初次定位涉及馆藏旧书和后期进馆新书,其定位质量对图书定位有全域性影响。目前,由于在项目实施时,图书馆和实施厂商过于降低工作量,缩短项目实施时间,较大程度牺牲了定位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旧书定位时采用首书定位法。首书(首本图书)定位法充分利用了图书按照排架号顺序排列的特点。项目实施时,实施人员采集每个书架层首书的RFID标签和层架标数据。RFID系统通过SIP2(Standard Interchange Protocol 2)、NCIP(NISO Circulation Interchange Protocol)等接口,从图书馆管理系统获取图书的排架号、馆藏地等信息,生成伪排架号,根据排架规则建立首书排序表。RFID系统自动将相邻两本首书之间的图书定位到书架的同一层中。
首书定位法最大的优点是极大地降低了项目实施工作量。以一个馆藏量为40万册图书的图书馆为例,如果使用首书定位法,只需要采集大约4000多册首书位置数据,而不需要逐一采集40万册图书的位置数据。但是,首书定位法受图书排架质量影响很大。只有在定位时,书库中的图书排架完全正确时才能实现准确定位,即图书理论位置与事实位置相符。而实际上,对于馆藏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图书馆来说,排架完全正确几乎不可能。通过对汕头大学图书馆等十多家采用首书定位法的图书馆进行调研,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定位错误。[4]甚至有的图书馆在项目实施时,便出现了由于书架大类摆放混乱、排架规则不清晰等问题无法定位,必须进行规则整理和重新排架。
(2)在新书定位时采用首书智能定位法。在国内图书馆RFID系统发展初期,新书定位一般使用人工定位法。在新书上架时,馆员使用智能书车等定位设备,逐一扫描层架标与待上架的图书,进行手工定位。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准确度高,缺点是增加了馆员上架时的工作量。后来,为了提高效率,降低工作量,图书馆开始采用新书首书智能定位法。RFID系统根据旧书定位时已经建立的首书排序表,或者根据计算生成的排架区间,自动计算出新书的架位信息。
首书智能定位法避免了额外增加书库管理员的工作量,还可以对图书排架号的合法性进行校验,核查编目质量。[5]但是,该方法极易造成图书定位的连锁错误和持续错误。首书智能定位的主要依据是首书数据,特定而且单一。如果某本首书的位置错误,就会连锁造成后续新书定位错误,而且会持续到该书的定位数据得到修正为止。
2.2 馆藏盘点问题
理论上,利用RFID系统进行盘点时,馆员不用逐册将图书从书架取出,只需要借助智能书车等设备便可以批量、快速采集书架上的图书数据。但是,实际上,由于读取设备功能限制、软件功能不完善、WIFI网络不稳定等因素制约与干扰,馆藏盘点的过程并不流畅。同时,为了保证每一层的图书没有出现漏读,馆员需要人工清点每一层图书的总数,并与读取数据比对。所以,全馆的、全面的馆藏盘点依然需要较长时间,工作量较大。同时,许多图书馆在设计盘点方案时,依然习惯沿用传统的短时间、集中式盘点,使馆员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事实上,各个图书馆无法以较短的时间间隔进行馆藏盘点。以深圳图书馆为例,该馆作为国内图书馆RFID建设的先行者,从2006年到2010年,也仅进行了一次全面大规模的文献盘点。[6]事实上,有的图书馆使用RFID系统后从未进行馆藏盘点。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馆藏图书的事实状态与后台数据不符,使读者在OPAC中查到某图书记录,却无法在定位的对应书架找到该书。
2.3 图书顺架问题
理论上,在新书上架以及归还图书上架时,馆员通过智能书车等设备可以逐册确定某本图书在哪个书架的哪一格,保证上架的准确性。在顺架时,馆员可以通过智能书车等设备扫描某一格书架的图书,以确定该书架上摆放的图书位置是否正确。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熟练的馆员上架时采用排架号上架要比使用智能书车上架快捷方便得多,因此,一些馆员不愿意使用智能书车等设备定位,而选择按排架号直接上架。在后期顺架时,许多馆员也没有坚持使用智能书车等设备,采用依据排架号顺架。如此一来,RFID系统在图书顺架时形同虚设,馆藏图书的定位质量逐渐降低,读者找书日益困难。[7]
3.1 旧书定位时使用三合一实施法
常规模式下,RFID旧书定位包括标签加工、注册及采集数据等多道工序。[8]三合一实施法是将馆藏图书的注册、定位、盘点集成到同一工序,同时进行。项目实施时,先确定层架标规则,完成层架标安装,对全库图书进行一次细排架;然后,通过人工方式,根据图书当前所在的物理位置,逐一注册图书,并与对应层架标进行绑定,完成定位。全库图书注册、定位完成后,在RFID管理系统中提取完整的馆藏图书注册数据。将注册数据与外借图书数据、馆藏图书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和批量处理,获得遗失图书清单,完成全库图书的一次盘点。
三合一实施法直观、简单,不受图书排架号质量和当前排架质量影响,定位结果较为可靠。同时,在图书加工注册时可同步完成定位工作和盘点工作,无需增加额外工作量,节省了时间。
3.2 新书定位时使用邻居定位法
新书是指RFID系统建设中,在完成旧书加工定位以后,图书馆后续购买、陆续到馆的图书。笔者在本馆RFID项目实施中创新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新书定位方法——邻居定位法,取得良好效果。
邻居定位法首先对全库的旧书进行伪排架号翻译,建立索引序列,然后根据本馆排架规则建立约束。新书定位时,根据当前新书的排架号和相应的约束,在全库中查找其紧邻的前一本图书,并将前书的层架号赋予当前图书。
邻居定位法也是一种新书的智能定位方法,效率高,节省人力物力,能进行排架号校验。但是与首书智能定位法相比,对图书排架质量要求更低,相互影响更小。特别是不依赖特定的首书数据,准确度更高。某一册新书的定位,依赖于基于排架号的前一册图书的定位。某一册图书定位错误,只会影响其后一册图书,不会同时影响数十册图书,显著提升了新书智能定位的准确性。
3.3 建立签到式盘点顺架制度
图书盘点的目标是确定图书还在馆内,图书顺架的目标是保证图书在正确位置上。在基于排架号和条形码的传统馆藏管理系统中,这二者是独立的,无法统一到同一工作流程中。同时,在传统模式下,图书顺架一般难以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工作量化和精细化监管,更多地是依赖馆员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充分运用RFID的技术优势,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签到式盘点顺架制度,实现盘点和顺架有机统一。签到操作既是一次盘点操作,也是一次顺架操作。签到式盘点顺架制度要求图书馆根据本馆馆情设置一个时间周期表,将馆藏图书根据签到时间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最近30天已签到的图书为“已签到图书”,30~50天内未签到的图书为“未签到图书”,50~60天内未签到的图书为“急待签到图书”,超过60天未签到的图书为“待确认丢失图书”。RFID系统根据不同类型和排架规则,智能为馆员产生待签到图书清单和架位清单。一般情况下,馆员需要到对应架位,借助智能书车等设备,先读取层架标,再批量读取架位上的图书数据。位置正确的图书,会批量完成签到操作;位置不正确的图书,系统会提示馆员,取出另行排架。
有研究表明,连续两次读取(重复两次读取同样的图书),准确率超过98%。[9]即如果馆员在每次签到操作时重复两次读取,可能会有万分之四的图书由于漏读误差进入“急待签到图书”清单,可能会有百万分之八的图书由于漏读误差进入“待确认丢失图书”清单。馆员需要根据清单到相应书架查找特定图书,完成签到或者进行丢失图书的相关处理。这个比例非常小,完全可以接受。因而,馆员在签到操作时,无需再通过手工清点层架上的图书数量防止漏读,极大提高了效率。
对于流通过程中的图书,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馆情选择两种不同策略。一是宽松策略,在进行借出操作时,系统自动完成借出图书的签到;在还回操作时,系统再次对归还图书进行签到,并重新开始计算该书签到周期。二是严格策略,在进行借出操作时,系统自动完成借出图书的签到;还回操作时,系统不对该书进行自动签到,从借出日期开始计算归还图书签到周期。以上述时间周期表为例,如果读者在借出40天后归还了某册图书,在宽松策略下,该书在归还时成功签到,为“已签到图书”;在严格策略下,该书已有40天未签到,为“未签到图书”。宽松策略更倾向于盘点,能保证该书在馆;严格策略倾向于顺架,一般要求馆员在归还图书上架时进行定位和签到工作。
签到式盘点顺架制度实现了对图书顺架的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能有效保证在一定周期内特定的图书至少一次摆放于正确位置上。还可以有效监督、督促书库管理员在一定周期内对本人负责的图书至少完成一轮有效的整理,并实时、可量化地掌握整理进度。该制度创造性地第一次将馆藏盘点工作由不定期的集中式工作变成了可持续的日常性工作。同时,利用时间周期表的弹性特点,不同的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书库管理员数量、劳动强度和读者需求等定制本馆规则。
[1]陈嘉懿,等.高校图书馆超高频RFID数据模型规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103-109.
[2]董娜.基于RFID的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探讨——以天津图书馆三馆文献混合流通管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90-91.
[3]陈攀,等.浅谈RFID在开架文献阅览室的应用与探索[J].现代情报,2011(9):156-159.
[4]杨明华,等.图书馆在应用RFID时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汕头大学图书馆RFID项目的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1(1):79-80,128.
[5]邵仰东.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采编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4):76-79.
[6]杨雄标.RFID在文献流通与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1):57-60.
[7]林晓玲,杨明华.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定位排架方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2(3):102-104,131.
[8]朱小梅,叶莎莎.RFID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7):34-37,43.
[9]刘绍荣.UHF RFID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功能分析与拓展[J].图书馆学研究,2012(3):20-25.
G258.94
B
1005-8214(2015)11-0109-03
江波(1978-),男,硕士,副研究馆员,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自动化与数字图书馆。
2015-03-25[责任编辑]张雅妮
本文系201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移动图书馆云服务SAAS模型研究”(项目编号:12XTQ00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