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亦千 编辑/章蔓菁
Wealth Management 理财
展望基金互认“新气象”
文/刘亦千 编辑/章蔓菁
受益于基金互认的启动,基金市场和基金公司将呈现新的发展面貌,个人投资者也将会拥有新的跨境资产配置选择。
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大和内地金融市场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继QDII和QFII、“沪港通”之后,内地资本市场深层次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通过基金互认,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中“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集体投资类证券”下所包含的“居民在境外出售或发行”和“非居民在境内出售或发行”两个子项将不再受到严格限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进一步提高。
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的推出,将对内地和香港的基金市场及其参与者带来以下的积极影响:
一是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将进一步拓宽两地跨境投资双向流通渠道,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内地与香港两个市场日渐强烈的跨境投资需求,并为两地投资者的全球化资产配置进一步扫清障碍,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产品;而两地投资者相互融入对方市场,也将有利于改善两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二是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将为两地的资产管理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并提升两地基金市场的影响力:一方面,内地基金公司可将基金互认作为契机,拓展业务范围,推动境内资产管理行业向全球金融市场的渗透;另一方面,基金互认安排将香港作为首选,并将互认范围集中于注册地在香港的基金,将进一步扩大香港金融服务业的业务范围,提升香港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正如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所言,基金互认将为两地监管机构共同建立基金监管标准奠定基础,推动亚洲资产管理行业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亚洲储蓄实现向跨境投资的转化。
内地的公募基金行业自1998年起步,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总规模高达7.36万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5年5月底的数据)的庞大市场;但受限于政策和其他因素,迄今为止,内地基金行业的业务仍主要集中在境内,跨境业务涉足较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开始实施,内地的基金公司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基金销售市场,影响力有望辐射至香港市场,为内地基金公司开展跨境业务,实现全球化布局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融入香港市场的过程中,境内的基金公司可在管理机制、营销理念上获得向香港同业学习的机会,在与国际通用模式接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境内基金公司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销售环境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境内基金行业的生态和格局将在多大程度上被改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第一,在基金互认的框架下,境内基金对港销售将面临高昂的成本。其销售成本具体包括:(1)内地基金公司需要在香港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基金销售服务商并为其支付不菲的支持费用。(2)香港基金的交易费用大大高于境内基金。以申购费率为例,香港债券基金的申购费率约为3%~5%,股票型基金约为5%~6%,远高于境内债券型基金1.2%、股票型基金1.5%的平均费率(在当前环境下,内地基金费率通常还可以打6折)。由于申购费主要为香港的基金销售服务商收取,境内基金公司要想在香港销售产品,还需在香港的基金销售服务商身上花费额外的成本,以弥补其在销售费用上的差额。(3)境内基金在港销售必须获得规则上的认可,因此基金管理人必须聘请相应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机构为之服务。基金公司为每只对外销售基金所承担的相应支出,预计可能超过100万元。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下,短期内,内地基金公司在开展基金对港销售计划上的积极性如何,尚难下定论。
第二,境内基金对港销售将受到渠道的制约。基金行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基金产品的品牌和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市场上的本土基金公司相较于外来的内地基金公司具备天然的优势。内地基金公司能否在香港市场上找到通畅的基金销售渠道,以及对销售渠道能否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将直接关系到内地基金对港销售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已经在香港市场设有子公司,并已顺利展开RQFII业务的基金公司将有望占据先发优势。其可以依托香港子公司多年的积累来拓展海外基金销售渠道,逐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第三,内地基金产品在港品牌建设需要时间。对于香港普通投资者而言,内地基金品牌尚未入驻香港,香港投资者对其认可度不足。而内地基金的品牌影响力要向香港拓展,需要基金管理人不断的投入和推广,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已经在境内取得竞争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依托其相对完善的产品线、较高的产品辨识度、成熟的投资理念和完备的合规风控体系,有望率先赢得境外投资者的认可。
第四,QFII和RQFII的影响。在QFII和RQFII制度安排下,海外机构可以通过直接或与获得额度的机构相对接的方式投资包括基金在内的内地资本市场,并且其投资需求可以通过设置个性化的投资方案来满足;如果外资机构对境内市场的投资需求增加,上述机构还可以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新增额度。
鉴于此,笔者认为,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对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有限,短期内也不会影响到QFII和RQFII。但如果考虑到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是具体到每一家公司,不同于基金互认只有一个总体额度,以及QFII和RQFII仅限于一定范围内的机构投资者,实施条件相对复杂等因素,也不排除一些QFII和RQFII框架下的海外资金可能会转道至更加便利的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通道中,但预计幅度不会太大。
香港基金对于境内个人投资者最大的吸引力无疑在于其所具备的“国际化”。相对于当前的QDII产品高度集中于香港和美国市场,香港基金更加多元化,在投资区域、投资策略和投资标的等方面也更加丰富。这为境内个人投资者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良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从专业性和控制投资风险的角度出发,通过购买香港基金而不是直接参与香港股市投资相对更为理性。
在当前QDII和QFII及“沪港通”的框架下,加之市场对“深港通”的预期,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的启动有望推动两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抬升,并给两地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但不可忽视的是,香港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资本市场走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制度因素导致两地市场存在显著的估值结构差异,以及香港市场本身以国际性投资者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个人投资者在参与香港基金投资时必须更为审慎。针对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带来的影响,笔者对境内个人投资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考虑到香港基金申购、认购费率较高,不利于投资者过于频繁的参与,建议交易性投资者谨慎参与香港市场的交易性投资机会。这可能将是部分境内中小投资者止步的重要原因。
第二,香港市场较境内市场表现更为平稳,红利回报相对确定。据此,建议对资产配置全球化布局需求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重点关注香港大盘蓝筹基金,尤其是具备香港市场代表性的宽基指数型基金,如跟踪恒生指数、恒生H股指数的基金。
第三,内地与香港的估值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业板方面。香港市场创业板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对境内投资者而言具备显著的吸引力,因此主要投资于香港创业板的中小盘成长风格香港基金有望受到境内投资者的优先关注。但考虑到创业板本身的波动性和香港市场丰富的做空工具,仍建议境内个人投资者谨慎参与香港中小盘成长风格基金的投资。
第四,随着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的开启,香港市场的资金有望北上。考虑到香港市场的资金多为国际性投资者,因此预计北上的资金将主要投资于具有境内市场代表性的宽基指数基金和大盘蓝筹特征鲜明的指数基金,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者可适当关注境内的跟踪银行保险指数、上证50、上证180和沪深300等大盘蓝筹风格指数的指数型基金,以及历史业绩出众的大盘蓝筹风格主动股票型基金。
第五,尽管不少内地的个人投资者对基金互认抱有很高的期待,但仍需要看到,这一互认在具体操作层面尚待安排,加上初期3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相对有限,因此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保持理性,不宜因看好短期行情而一时冲动就进行操作。
作者单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