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叶啟发,2,胡正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003)
器官短缺是国际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每年有100万例患者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有30万例患者需要做肝脏移植。其中,仅约1%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1]。扩大供者器官来源是当前我国移植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来源的器官是解决我国器官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2]。由于器官供需数量比的悬殊,导致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不可预测,等待移植的过程漫长而又复杂,患者长期忍受疾病治疗的痛苦。同时,不仅要求供受者血型和组织配型上的良好匹配,还涉及到医疗费用高、移植方式复杂和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多方面压力造成的心理影响。近年来,有关等待移植患者心理护理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本研究对等待移植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供个性化心理干预,以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移植登记处进行移植等待登记的患者,纳入标准:① 调查期间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意识清楚,智力正常,无精神病史或人格障碍,能理解并完成调查的内容。② 患者均愿意接受教育和随访,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入试患者108例,男性64例,女性44例,年龄15~63岁(平均年龄35岁)。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设计,将样本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对照组(n=54),男31例,女23例,采用常规护理; B组为实验组(n=54),男33例,女21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改良护理方案。本研究遵循临床试验的伦理原则,在试验开始前由研究者向患者解释试验目的、方法,告知其可随时无条件退出试验,且不受任何惩罚。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干预前心理状况调查:移植等待患者于移植登记时进行4份问卷调查,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和自设的心理影响因素调查表。
1.2.2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含:常规治疗和护理;针对原发病本身的护理、疾病、药物、饮食等方面的护理;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移植患者心理压力因素调查表的调查结果表明,88.64%的肾移植受者术前出现焦虑症,75%有抑郁症,发生率较其他病种高[3]。以下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① 对家人的愧疚;② 家人带来的压力;③孤单感或自卑感;④ 经济压力;⑤ 目前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⑥ 担心婚姻及生育问题;⑦ 移植等待时间不确定性;⑧ 担心配型存在不公平因素;⑨ 多次配型失败;⑩担心DCD供体器官质量及手术的不可预见性。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改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
实验组采取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改良后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 加强门诊健康教育及出院后对患者的延续护理,给予首次登记咨询患者健康教育,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王颖等[4]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医护人员的关心及督促能将被动变为患者主动的自觉行为。② 了解等待移植患者家庭情况及家属的态度。家庭支持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心理。③ 成立“移植之家”举办健康教育会、联谊会等,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生活质量。积极的社会支持和医疗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家属压力。研究表明,情绪低落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家庭及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依从性[5]。④ 在原发病外,进行移植知识教育。等待移植的患者多为终末期疾病患者,患者承受慢性疾病和长期治疗的痛苦,而且对器官移植充满疑虑,对移植手术满怀期待又担心移植手术风险,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健康教育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及压力,让患者了解移植。⑤ 建立患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平台:建立微信群、QQ群以及座谈会等。鼓励患者组织活动,帮助患者建立朋友圈,不仅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能帮助患者提高信心重新进入社会。
1.2.3 护理干预半年后再次填写上述SAS、SDS、MuIs 3个量表进行评估。
1.3 研究工具:移植患者心理压力因素调查表(自制)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生存质量测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而制定的。
1.3.1 SAS[6]:评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1.3.2 SDS[6]:评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抑郁;61~70分者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
1.3.3 MuIs[7]:总体分数为 25~125 分,分数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将各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得分比较:SAS、SDS及MuIs评分均高于常模,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具有可比性。
2.2 实验组干预前后两组得分比较(表1):干预前SAS评分为(55.79±7.94)分,为轻度焦虑。干预后SAS评分为(40.02±7.01)分,明显下降,焦虑情况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SDS评分为(59.89±7.31)分,为轻度抑郁。干预后SDS评分为(44.83±7.12)分,明显下降(P<0.05),抑郁情况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MuIs评分为(84±7.61)分,干预后MuIs评分(61±7.49)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对疾病认知了解。
2.3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组得分比较:干预前SAS评分为(56.13±7.44)分,为轻度焦虑。干预后SAS评分为(46.30±5.37)分,焦虑情况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SDS评分为(61.96±7.87)分,为轻度抑郁。干预后SAS评分(49.70±6.91)分,焦虑情况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MuIs评分为(82±7.32)分,干预后MuIs评分为(71±7.01)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下降(P<0.05),表明患者对疾病有了认知和了解。
2.4 干预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干预后SAS、SDS及MuIs评分均有所下降,实验组干预后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具有可比性。
3.1 研究表明,经过护理干预均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而改良后的护理根据移植等待患者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效果更加显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例数(例)项目SAS(分)SDS(分)MuIs(分)对照组 干预前 54 56.13±7.44 61.96±7.87 82±7.32干预后 54 46.30±5.37a 49.70±6.91a 71±7.01a实验组 干预前 54 55.79±7.94 59.89±7.31 84±7.61干预后 54 40.02±7.01ab 44.83±7.12ab 61±7.49ab
3.2 通过改良后护理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陈先华[8]研究发现,疾病不确定感随着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而变化,运用有效应对方式的患者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适应疾病带来的新生活状态,本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3 焦虑和抑郁被认为是移植等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患者热切希望通过移植手术彻底治愈疾病,认为手术是能带来新生活的唯一希望,但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患者逐渐表现出各种情绪障碍。给予患者正确的移植术前指导及心理疏导工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9]。
移植等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要面对自身疾病的现实,又有对移植新生的期盼和忧虑。随着现代医学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移植前患者出现的情绪障碍表现出了极大关注。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移植等待患者手术前对疾病的不确定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医护人员有效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顾虑,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