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崔国发
江浙行脚(七章)
安徽崔国发
一种灵魂的隐痛,让八百年后的我们,仍泫然泪滴。
伤心桥下的春波可以作证——
惊鸿照影。
深切的幽怨,浸透着一腔锥心泣血的记忆。奈何梦断香消,缘灭缘生,已非旧时相邀的明月,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平复内心深处那一次次激荡的涟漪。
春尘既尽,伊人已远。我却仿佛看见,阑珊的夜梦里桃枝挂满的斑斑珠泪;闲池中那一朵朵落花匆匆的叹息——
说不尽世情的薄,叹不完人性的淡。
为爱所伤的有情人,却只能托断壁残垣上的一笺锦书,抒发一怀愁绪的悲凄。
暮雨可以消退,柳絮可以轻飞,但一次无意的邂逅,却让放翁念念不忘,那段绵延不断的情;他的心中荡起的,还是那病魂常似秋千索般的孤寂。
听一曲钗头凤,寸断柔肠,感天动地。
把一生的爱恋留在沈园。
一阕痛彻心扉的离歌,带走了唐婉无尽的思愁。我不知道,驿亭断桥边,一个情字,何以如此这般难寄?
俱往矣,穿过岁月的沈园,斗转星移,光阴荏苒。
缭绕在黄滕酒的香里,我看见,晨曦的红酥手上,托起了呢喃的燕语和翻飞的彩蝶;承载着爱的精魂,且看春柳拂堤。沈园,已幻变成为新一代的情侣心中缱绻的圣地。
写经换鹅,于修身养性的兰亭,一笔难尽古老的东方神韵。
仰观或俯察,永和九年文采飞扬的才情,有如行云流水般的洒脱与秀逸。
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一股正气与风流的行草跃然纸上:墨池犹存,但借这流觞曲水,梦回东晋。极视听之娱,于精神贯注的玉壶之中,揣着幽兰般的清远绝伦之志,和素鹅那一片澄净明透的冰心。
奋笔疾书,于点画、曲折、疏密、布白之中,有所寄托——
怀瑾握瑜,心正笔正,既让功名利禄飘若浮云,也使心灵的爱与美、人性的善与真矫若惊龙。毋需字字珠玑,却一定要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黑白分明。
面对一张纸的纯洁,绝不信手涂鸦,不写陈词滥调,不写忍辱偷生。
写不完的偏旁部首,看不够的铁画银钩。
也许这便是书圣!笔酣墨饱,尽可以气势雄健,骨力强劲,但运笔使锋,兴怀感赋,却不会有辱斯文。习字修身,最怕的就是欺世盗名。
翰墨难写是精神。一横一撇一捺,便能把一个平凡的人,写成一个“大”字。
兰气似风,竹阴绕亭。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美轮美奂的兰渚山魂,更加令人从容淡定?
一次次驰过历史的波折。
潮涨潮落。浮在水面上的城市,一只只乌篷船,生生不息地流淌着,旧时的光与色。
梦里水乡的一声欸乃。
一切只是路过:岸旁的青砖、黑瓦、白苹、红蓼以及各式各样的桥……穿过跌宕起伏的记忆,它渐次剥蚀或消磨着,一孔孔石拱桥皱褶的斑驳。
水乡泽国,一种微茫与希冀,还是灵魂的滋润与观照?
守着源头的澄澈。
谁还会触摸,荡起的时空里,那一把桨橹奔迸的风骨与灵气?清清的湖水,在若隐若现的朝晖下闪烁,有如少女明亮的眼眸。
慢慢地漂泊,我在贺知章的诗句中安坐:“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可以沉浸与陶醉乌桕的倒影,可以坐听与欣赏越曲的清歌;如果时光倒流,还可以戴一顶乌毡帽,于古老的传说中,钩沉楚楚动人的古典风韵。
品一碟茴香,冲一杯清茶,沽一壶花雕……
醉了,便可做一回才子佳人,学着软语的呢侬,平平仄仄,之乎者也地唱和吟哦。
水乡的乌篷船,于流转的岁月里,帮助我们缓释心灵的负荷。
遁居同里:流水之上,给自己留个反躬自省的空间。
还是要退思补过。智者乐水,未必都要置身于湍急的漩涡,很多人不愿意急流勇退,最后想归隐的时候却来不及了。
是真君子,能进能退,能伸能缩。
允许有人做富贵的美梦,允许有人出人头地站位显赫,从闹红一舸到菰雨生凉,从红枫金桂到岁寒三友,春宽梦窄,繁华落尽,我只想种德养心,安于淡泊。
明镜高悬。何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自喜窗轩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
是该退一步静下来想一想了。
思无邪。尘襟一洗,邈然淡出,把物欲的浊流退思成静谧的池塘,把波涛汹涌的尘世退思成心平如镜的小河。
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你尽可享受水鸟殷勤的鸣叫,琴瑟和谐的清音,桨橹欸乃的欢歌;
嗟叹过红尘喧嚣,憬悟出回廊曲折,你还可以端坐亭榭楼台去观鲤赏荷。
像眠云一样的去净俗根,像腊梅一样的清幽洒脱,像苍松一样的劲拔坚毅,像翠竹一样的清骨俊秀,抑或,于氤氲的梦幻中,垂钓澄碧的水波……
需要这样的达观与超然,小小的退思园,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进与退的哲学课。
一个人站在桥上,回眸凝睇,一棹烟波远去的背影。
滴水的震泽,因为砥柱的高擎,一道道凌空而起的晴虹,矗立——
禹迹桥、思范桥、香花桥、双塔桥……遥接着粼粼波光与青青柳色的一阕阕神韵。
一脉相承:从小镇的此岸到彼岸,往事钩沉,与大禹和范蠡相关的故事,乾坤浩荡,汪洋恣肆,有谁知道桥的前世与今生?
我梦乌篷,在历史的古航道上漫长地浮出:温婉而淡泊的橹声。
双桥好走,独木难行。一支支兰桡桂楫,划着,划着,一脉香魂打开的宁静。
船到桥头自然直。
命中注定,过桥便入天涯路,我只是一个摆渡的异乡客,匆匆地走过,这一片小桥流水。红泛落花,绿含芳草。难得数百年来这样默默的坚持——
一根根弯曲的脊梁。
净涵天影,普渡众生,承载了太多的浩瀚与清灵,它们总是泊在一滴水的震泽里,托起大地的肋骨,让人坚实地踏出——
吴侬软语般轻盈的跫音。
濯洗与涤荡:只想用一脉盈盈水色取出体内的仆仆风尘。
与水有关的叮咛——
有谁真的听懂了,柔软而圣洁的湖面上,层层碧漪在风中经久不息的感动?
我特别想说的是,她的博大与包容:芦苇、白鹭、湿地、渔舟、拱桥、帆影,月亮酒店的惊艳,法华寺悠远的钟声……
举着一生的虔诚,湖光波影就是我的血亲。逃离俗念,我只渴望着,在淡泊里安魂。
水清花自照,风暖鸥相呼。
叫着水鸟的名字,在自己的声带上,放飞深远的山水清音。仅需两滴洁净,便可擦拭我的明眸;但借一泓清澈,即能漂去我内心的一抹暗伤与泥泞。
渡我水乡的婉约与溫馨,渡数万顷柔波碧浪的阔大无垠;
渡一粒沙中深藏的落日与流云,
渡:摆弄着吴越美女纤腰的碧水风荷,那绚丽之后的安恬与清逸、高洁与沉静。
踩着浪花的韵脚,我在执著地寻找,阳光的痕迹——
在南太湖,涉过流水的梦,从入世到出尘,我要抱紧的便是这一颗干净的心。
让天下最有骨节的竹子列阵集合——
除非风的勾引,它不轻易说话。当然,它更拒绝在金色的年华里,轻易地开花。
减去严寒,破土而出生命的影子。
一场春雨过后,竹博园里的笋尖,便在温暖的阳光见证下,一步步地,兴高采烈地做一道道加法。
向上,一根根清瘦的身子,在黄土层的坚硬里努力地挺拔,多维度伸展的枝丫,早已听惯了安吉亲切的方言。
向下,却是那遒劲的根,在黑暗里默默地坚忍,耐住寂寞地深驻细扎。
而我,从小也在竹园里长大,在风中,摇曳绿色的往事,一想起竹叶上的露,我就禁不住要问:一种事物的生存,到底需要多少次滋润,才能茁壮?
只是在竹博园,那几只鹦鹉喜欢模拟,一阵风的清唱。熊猫却选择了沉默的表达:
它于扶疏的竹叶中,婆娑或静卧,有时,咀嚼着一道道绿色的伤痕,也许它最知道竹子的品位,知道什么是一具自由的灵魂,大灵魂。
此刻,站在它身边的是我。一如既往,我向竹子虚心请教,常存仁厚,孝悌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