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的窑洞

2015-11-22 04:09邓跃东
文艺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窑洞八路军延安

○ 邓跃东

说到延安,总叫人想起一排排依崖层叠的黄土洞窟,窑洞已成为人们对延安的最深记忆。

青年时代,我从戎驻扎在延安的一座老营盘,营区对面是当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地杨家岭,延河从两山谷底流过,岁月匆匆飘逝,河水却留住了无数漫步岸边的身影。我每次来到这处旧地,已感觉不到当年征尘仆仆的紧张气氛,但是蓬勃兴起的红色观仰,又让伟人们居住过的寂静窑洞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是前来参观合影的人。

我看到,有一孔窑洞前人迹稀少,十分安静,这是彭德怀居住过的地方。我问年轻的女讲解员,为什么不带游客去看看,她说没什么讲的,彭总在这里停留太短了,总共不到两个月。我不得其解,中央机关在延安不是驻扎过12年吗,彭总作为高级将领,怎么只住了两个月,他到哪里去了?讲解员说,彭总一直在黄河东面的抗战前线,偶尔回来参加重要会议,但住几天就走了。

彭总一直在前线!这让我豁然开朗,不由而然地向这孔旧窑投去敬仰的目光。

讲解员的提示,让我依稀记起,1935年10月,彭总率领由红一、三军团组成的陕甘支队,数次回马歼灭追兵,干干净净来到编织新梦的摇篮。那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歌唱的就是这支先行军到来的盛景,毛泽东当时还遂兴赠诗: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可是新梦刚刚开始,日寇就在黄河东边不断作恶,中共中央决定率先东征抗日,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总政委,于1936年2月20日东渡黄河。由于山西的国民党军队搅局阻挡,为了广泛团结抗日,在经过数十场战斗后,彭总于5月5日将队伍西渡撤回。

东征扩大8000红军,发展了20多个县的农村组织,对日军产生了一定的震慑,但卢沟桥事变还是在1937年7月7日发生了。民族危急,全国震惊,中共中央发表了团结抗日的宣言。9日,彭德怀、贺龙等军事将领和全体红军将士通电南京政府,请缨杀敌,决一死战。8月22日,南京政府国民军事委员会委任朱德、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副指挥,组建115、120、129三个师。9月初,彭总率领第一支队伍渡过黄河,直抵一线。

彭总一直随八路军总部指挥作战,经过平型关、忻口几场大仗,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娘子关战役失利,友军南逃,导致太原失守,抗战士气徒然降落。华北命运若何,全国人民都在焦急地盼望。11月15日,几个热忱抗日的青年来到晋东南沁县开村八路军总部,向彭总询问战局。彭总充满豪情地回答:“我们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要留在山西,不把日寇赶跑,八路军永远不过黄河!”

八路军永远不过黄河!

这是民族危难时刻一个血性战将的千金一诺,沉寂的中国大地,太需要这种豪迈的声音了。青年中有个叫周立波的作家,他为彭总的担当精神所动容,立即写了一篇《彭德怀将军论抗战形势》 的报道,使“八路军永不过黄河”这种决心和气概,迅速传遍中国,再次燃起团结抗日的焰火。

千金一诺,泰山之责。八路军怎样才能不过黄河?根据中央安排,彭总回到延安,11月27日在抗日军政大学发表演说,题目为《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他第一次提出了抗战是持久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在持久的战争中,政治、经济、军事才能够由弱变强,最终战胜日本强盗。这个论断,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之后他在《论持久战》 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理论概括。

就在彭总演说结束、准备赶往前线的时候,他的窑洞进来了一个女人,定睛一看,竟是离散十年的发妻刘坤模。当年国民党特务追杀彭总的亲属,刘坤模逃离家乡,她在报纸上得知彭总还活着,就一路寻到延安,真还见到了。可是他们不能团圆了,颠沛流离中,她不知丈夫的死活,与人重组家庭了。彭总理解她,给予了安慰,勉励回去后要学习进步。刘坤模很快就离开了。

窑洞里好不容易走进一个女人,却无缘给彭总带来温暖,他总在红尘中与异性擦肩而过。彭总是延安领导干部中最大的单身,应该要拥有婚姻的温暖了,但是抗战让他来不及考虑,他的窑洞只能填满了孤寂。

抗战既是持久,就不在一朝一夕,得沉下来,练好一招一式。遇有敌人骚扰,彭总决不轻易撤走总部机关;村里某家没有饭吃,他安排人送点小米去;某家人生病,他叫军医前去诊断送药;某老汉感慨有27年未吃到肉了,他叫人送去一碗肉。身边的人惊讶,这些小事他们都不清楚,彭总怎么知道了?因为他经常穿着土布衣服,参与群众农田收种;春天里一起和老百姓种桃栽李,说要吃了甜果才走;友人送他一袋枣,身边人员几乎都尝到了,他说一个人吃了烂牙腔,大家吃了喷喷香;根据地军民缺盐,他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他沉身在下层,群众有了信心,都说彭总和他的队伍扎下了根儿。

1938年春,蒋介石担心华北日军南下,增加华南的压力,严令守军一兵一卒不能过黄河,但是日军节节进逼,守军纷纷过河南逃,北线相继沦陷。面对危局,彭总向外界重申:八路军决不过河后退。之后,他发布训令,联合军民,正面迎击来犯,一举收复黄河北岸20多个县市,并以太行山脉为依托,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这一年,彭德怀进入40了,大家在看到他的赫赫功绩时,也看到了他的个人问题。10月份,接中央通知,彭总风尘仆仆回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期间,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邀请彭总,参加了一次青年知识分子座谈会。彭总发现角落里坐着一位白皙秀丽、仪态文静的姑娘,不时投去关注的眼光。李富春见机进行了介绍,彭总得知她叫浦安修,才21岁,俩人进行了愉快的长谈。李富春第二天向毛泽东等人做了汇报,中央十分重视。之后,李富春代表组织,与他们正式谈话,并做了他们的介绍人。两人也相互爱慕,决定结婚。

因为有了家庭,中央机关在杨家岭给彭总安排了一孔窑洞作为新房,老战友滕代远买了一些肉和瓜果,给他们办了简朴又喜庆的婚宴。可是来不及在窑洞多体会一点温暖,因前线告紧,彭总需要马上返回。聪慧的妻子提出要陪他一起走,彭总感动了,这是多么深明大义的一个女人!

主人双双远走了,热闹了几天的窑洞,就此空寂了下来。

望着沧桑斑驳的窑洞,我思忖着,这是彭总夫妻的第一个家,他们在硝烟弥漫的前线,会不会思念这个生发过温暖的爱巢,想没想过回来住几天,体味一下人世间并不算奢侈的家庭生活。

在八路军总部,浦安修被分配在直属队工作。彭总严于律己,只让妻子每个星期六晚上回来,帮助洗衣服、打扫卫生,第二天就要回到工作岗位。部队中七成以上没有结婚,彭总这样做,是要做好表率。这段时间,朱总司令被中央安排去了洛阳等地,参谋长叶剑英留军委工作,他和副参谋长左权领导着八路军总部,眼下日寇步步逼近、伪军为虎作伥、友军故意节制,得打场大仗、出口恶气了。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八路军联结组织105个团,于1940年8月20日晚10时,在长达25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百团大战持续一个多月,消灭日军2万多人,击伤5千多人,收复众多失地,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百团大战激起了日军疯狂的报复,他们一路实施“三光”政策,数万群众被刺死、烧死和活埋,惨不忍睹。彭总怒火中烧,带人追击,一次在武乡关家垴目睹日军行径,彭总不顾劝阻,冒着弹雨来到敌前几百米的阵地察看,他重新组织冲锋,亲自下令开炮,终把日军打垮。战地摄影家肖冰抓拍到一张图片,彭总腰靠着战壕后壁,左脚站立,右脚蹬着壕沿,外衣敞开,一脸怒意地举着望远镜,这个画面就是彭总指挥此战的情景。

日军见正面进攻不行,遂出阴招。1942年5月25日,日军突击队化装成八路军,他们帮助群众干活、看病,一路无阻,在辽县离总部机关一里远的地方突然发起冲锋。事发突然,彭总和左权沉着组织警卫人员抵挡,掩护机关突围。脱险后,左权返身帮救几个落后女译电员,被炮弹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成为抗战殉国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官。平日牺牲一个士兵,彭总见到了都会掉眼泪,但是左权倒下后,他没有流眼泪,还忍痛给左权写了一篇碑文。沉默孕育着爆发,彭总是个有仇必报的人。

遭袭后的27日晚,彭总端着花名册点名,但他没有点到浦安修的名字,他也几天没有看到妻子的身影。后来浦安修被找到了,因为奔跑太累,晕倒在一间民房里。有人赞扬彭总先人后己,连妻子都念及在后,他坦陈,其实担心不已,点名不敢叫她的名字,怕不应答更难受。这次危难过后,有人向彭总慎重建议,让浦安修回延安工作。彭总征求浦安修的意见,她坚持要留下来,说:你不是讲,不打跑日寇永远不过黄河吗,现在日军不断进犯,我们夫妻一家,我怎能一个人过河去呢!彭总久久无语。

战友殉身、敌人未灭,怎能离开这块土地?但是浦安修想不到,这一次放弃了回延安的机会,夫妻俩永远没能再踏入那孔曾是小家的窑洞了。

这次袭击后,中央征求彭总的意见,可以将总部机关转移至晋西北。彭总回复,晋西北靠近黄河和陕北,虽然安全有了保障,但是总部后移会影响前方抗战信心,松懈斗志,还是留在晋东南为好。中央同意了彭总的意见,让他兼任北方局书记,派遣滕代远担任八路军参谋长。

1943年夏秋,日军在华北地区肆虐六年却未达到目的,开始了孤注一掷的大扫荡,疯狂扑向麻田八路军总部。彭总早有察觉,率领总部机关转入太岳地区指挥外线作战。不久,彭总率部回到麻田,组织军民连续打退日军的扫荡,破坏了日军的防线、据点和指挥、保障系统,使之再无元气发动规模像样的反攻。解放区恢复了生机,军民朝气蓬勃,老百姓把“八路军永远不过黄河”的气概编入戏剧,载歌载舞,不断演绎抗战的动人情怀。

9月10日,根据中央安排,彭总离开战斗六年的山西抗战前线,从麻田启程赶赴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他们夫妻没有想到,中央机关办公地迁到了枣园,另外给他们安排了房子。空寂了六年的窑洞,终没能迎回它的主人。

后来,我只要去杨家岭,都要到彭总的这孔旧窑前去站立一阵,向友人们介绍它的寂寞原由。大家都觉惊诧,印象里觉得彭总打过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仗,没想到抗战中他在延安的时光却是这么短暂。

抗战八年,前线战斗六年,停留后方不到两月。这足以诠释戎马倥偬一词的涵义——狼烟惊目,枕戈待旦,一往无前,战将的身影从来都是在冲锋中树立的,他不知道什么是歇停。

可是我还是难以释怀,彭总职高威重,指挥千军万马,却不能歇一口气,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在这场抗战中是如此的苍白,如此的空寂,以致让口才灵妙的讲解员道不出更多的内容来,只一句“他一直在前线作战”,就将人堵在窑洞外面,使胸口沉闷得厉害……

斯人已去,窑洞空在。蓝天下面,北风萧萧,好像清丽的信天游,诉说着一座窑洞的空寂传奇。这不能不让人意会

出,此地的空寂,对应着彼岸的满实,彭总可是兑现了诺言才渡过黄河的。我想起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留白,关键笔法反而空着,空即为实,辽旷悠远,境高意长。

望窑思人,彭总怎不是一种留白的人生,戎马一生,征战关河万里,也只写下一个“大”字,往身上加了付担子而已。

所以,人们愿意喊他彭大将军,直到如今。

猜你喜欢
窑洞八路军延安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陕北窑洞民居
八路军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