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

2015-11-22 04:00刘晓连王妙张亚文
剑南文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自性鲍曼荣格

■刘晓连 王妙 张亚文

《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是杰出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著名短篇小说,曾被评论界誉为表现南方社会畸形人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佳作。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揭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理论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创始人,原型意象和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内容。 原型(archetypes)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不是人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它没有一个清晰画面,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即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阴影(the shadow)和自性(self)。

二、主人公原型分析

《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是杰出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著名短篇小说,曾被评论界誉为表现南方社会畸形人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佳作。本文拟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人物的鲍曼(Bowman)的原型及主人公死亡的宿命。

(一)鲍曼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每个人都有不人格面具,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方式行事。

鲍曼十四年来一直为一家制鞋公司做旅行推销工作,走遍了密西西比州,在以前的十四年中在这条路上他从来都没生过病也从来没出过车祸,算得上是一个有经验的老旅行推销员。但他“没有向陌生人问路的习惯”,认为这些人也未必都知道从他们所生活的这里往前去的每一条道路。 而这次旅行中,在荒山野岭中生病了,甚至迷路了,但他还是不愿承认。然而突发的心脏病和车祸迫使他向当地的农户求助。文中处处透出了这位推销员性格中的孤独、孤僻,而又多疑的一面。这也注定了主人公人格面具中的悲剧色彩。

(二)鲍曼的阿尼玛原型

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荣格在分析人的集体无意识时,发现无论男女于无意识中,都好像有另一个异性的性格潜藏在背后。 男人的女性化一面为阿尼玛 (anima), 而女人的男性化一面为阿尼姆斯(animus)。

鲍曼每当感到愤怒,无助时就会想到他死去的祖母。 她已经成了一个“舒适的灵魂”。也许在他成长过程中,祖母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女主人公在他身体不适,汽车又掉入悬崖边上,当他感到最孤立无援时瞥见了一个女人,即桑尼的妻子:他莫名地立刻看出 “她很老”。 而且他相信 “她身体里的力量”。 这力量其实是她给予他的力量。当桑尼的妻子把他带其进住所时,鲍曼立刻感觉到了“很有希望的安全”,“他的心也安静了”。当他的目光穿过通道,看到另一个房间的铁床脚床上已经铺好了一个红黄色片镶嵌的被子,竟然有点像他的祖母少女时代的绘画作品《罗马在燃烧》。可见鲍曼把心中阿尼玛原型祖母的形象投射到了桑尼的妻子身上。

(三)鲍曼的阴影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密、最深层的邪恶倾向。每个人的人格当中都有的隐藏在潜意识当中的黑暗面,可以说是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阴影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若不是用面具加以掩盖,人就难以逃脱社会的批评指责它寻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确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在桑你回来后,当现实是鲍曼不得不承认她是桑尼的妻子后,鲍曼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欲望,他想占有她,就像他的灵魂里的某样东西突然跳起来了,像一匹小雄马驹被诱惑得出了围栏, 在他盯着那女人的同时一种疯狂的灵感使他的心思动摇了,他桑尼告诉他妻子怀孕时,他甚至希望那个孩子是他的。他的人格面具使他为此感到“羞耻”,迫使他离开这个地方。

(四)鲍曼的自性原型

自性是整个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格的代表,是人格发展力争达到的最高目标。它具有超越功能,即产生一种使对立面趋于统一的力量,从而使人格的各个方面保持和谐平衡。

鲍曼的自性原型就是桑尼。在鲍曼眼里,桑尼是个大块头,身体强壮,又不乏沉稳和坚毅。相比之下,虚弱,孤独的鲍曼是多么渺小啊!同时桑你的出现立刻打破了鲍曼和那个女人之间的沉闷,鲍曼眼里的“老女人”立刻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嘴里还情不自禁哼起歌来。鲍曼也意识到自己与桑尼的天壤之别。这也是由于鲍曼人格面具的不发达, 无法弥合与自性之间的鸿沟,导致其个性化的失败。这也暗示出鲍曼的悲剧结局。

三、结语

小说在鲍曼的愤怒和无助中开始,结尾则讲他在“砰、砰、砰”步枪射击般的心跳声中跌坐在大路上,孤零零地死去。这是主人公个性化失败的必然结局。

猜你喜欢
自性鲍曼荣格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如何读《坛经》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喜庆的春节
蛋糕游戏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