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炜光
下车镇里找新房
文/李炜光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最近播了一期节目,说了这么一件离奇的事:江苏省灌云县下车镇的村民朱恩明在城里买了一套二手房,90平方米,总价30多万元,他说,这是自己在城里打拼20多年来买的第一套房。可是当他拿着购房合同和发票走进地税大厅缴纳购房契税的时候,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他大吃一惊:他的名下已经有了一套房,价值500万元。
每天开着三轮车在城里给人家搬运钢琴等物什,是43岁的朱师傅目前主要的营生,维系全家基本生活还过得去,买这套二手房已是拼尽了全力,至于买500万元的房子,那是连想都没敢想的事情。可是现在名下却莫名其妙多出来500万元房产,难道真有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
于是,朱师傅开始打探自己这套“新房”的来由。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地税缴费窗口,工作人员在系统中输入他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查到了他名下的纳税记录。在房地产交易契税申报表上,承受方,也就是买房人一栏中写着朱师傅本人的名字,转让方一栏则写着“灌云县白蚬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合同签订日期是2014年11月8日,房屋面积250平方米,成交价格共计500万元,单价两万一平方米。房屋坐落地址一栏写着“下车商业街”,属于一手房商铺。申报表显示,朱恩明作为买房人,已按3%的税率标准缴纳了15万元的契税。
根据这个记录,这500万元的房产交易看来应该是完成了,因为有人以他的名义买了房,还交了税。可是,整个交易过程中,作为“当事人”的朱师傅本人却毫不知情。可是,这所房产的真正买主是谁?谁会愿意花500万元的代价为别人买房?或者,买房子为何要假借他人的名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套新房座落在哪儿呢?
朱师傅按照房屋登记的地址“下车镇商业街”,四处打听也没有找到这个商铺,于是又来到灌云县房地产管理处查询这处房产的信息,结果是他的名下从来没有过商铺产权登记,也没有查到任何有关这套商铺的备案记录。也就是说,这座商铺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在当地工商注册信息系统上查询卖方“灌南县白蚬建筑安装公司”,同样没有查到这个单位。事情到这个地步已经很清楚了:所谓“下车镇商业街”价值500万的商铺,房源是假的,卖方单位是假的,买方身份是假的,这笔500万元的房产交易,自然也是假的。
问题在于,那15万元契税却是真的——税款已经征收入库。从灌云县地税局提供的由下车镇递交的申报材料来看,所谓购房合同只有一页纸,还有虚构的交易双方的身份证复印件,至于上面朱师傅的签名,自然是假的。购房合同不标准,没有购房发票,签名是冒充的,这些明显造假的材料怎么会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审核,正常申报纳税呢?灌云县地税局的说法是,他们不管钱是从哪来的,只要有人缴税,并且保证账上扣款的时候有钱就行。这15万元税钱肯定有人出了,至于是谁出的,他们就不知道了,说你们可以再去跟地方政府沟通一下。于是,球又被踢回了下车镇。
下车镇为何要制造一个虚假的房产交易事件,自掏腰包去缴税呢?镇长一会说找财政所长来解释,因为他是具体操作人,一会又说由宣传部门来给说法,最后干脆逃之夭夭,基层官员在摄像机面前的慌乱表露无遗。在这个造假事件中,朱师傅因为自己的信息被他人随意盗用,多次找镇政府讨说法,得到的回应是:这是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税收任务,用了一下他的名字,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也许,当初编“故事”的人压根儿没想到朱师傅这样的“小人物”能买得起房,才使得这个骗局只维持了几个月便被戳破了。
如果下车镇是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虚构了这笔税款,那笔交税款的钱是从何而来呢?这期节目采访了作为“财税专家”的我。我的看法是:总有出钱的人,通常是某一家企业,由于税务部门提出了“创收”的要求,而这家企业不得不予以配合,于是这笔钱通过交税的形式交到了上一级国库,国库再通过某种财政返还或者优惠的形式转出来,回到基层这一级政府的会计账面上,最后再返还给当初出钱的这家企业,实际上完成了一个资金循环的“空转”的过程。契税一般就是哪一级政府上交的税,还返还给那一级政府。
至此,这个“下车镇里找新房”的故事真相大白,基层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虚构了一次莫须有的房产交易。整个游戏过程,看似无人受损,却有人受益,其间暴露出的财政体制的弊端和吏治上的问题,足够人们认真反思一番了。
转来转去梅逢春